用于纤维材料幅面机的织物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29509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9 23: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和/或加工纤维材料幅面的机器的织物带(100),其具有经纱,所述经纱与纬纱相交织以构成交织部位(KA‑KI),并且织物带具有上侧(3)和与之对置的下侧(4)以及织物线缝部段(101),其中每根经纱在其纵向上观察具有两个在端部的、具有各自线头(5,6)的经线头区(1,2),其中所述织物线缝部段(101)通过经线头区(1,2)与称为织物线缝‑纬纱(A‑I)的纬纱的交织而构成,其中,至少一些经线头区(1,2)在与织物线缝‑纬纱交织时跟随一织造路径,各个经线头区沿着该织造路径、朝向其线头观察、多次交替地构成在上侧(3)的浮长线和在下侧(4)的浮长线,并且在上侧的两根直接相邻的浮长线之间设置下侧的浮长线,并且反之亦然,其中,在织造路径中位于线头(5,6)之前的最后的浮长线在上侧和下侧的一个侧面上构成,并且经线头区与线头前的最后的浮长线相连地、从所述上侧和下侧的一个侧面换向至上侧和下侧的另一个侧面,并且经线头区在至少一个交织部位处与织物线缝‑纬纱(A‑I)材料接合地相连。在此,在至少一个交织部位上经线头区(1,2)与织物线缝‑纬纱(A‑I)材料接合地相连,所述至少一个交织部位设置在至少一根在织造路径中位于最后的浮长线之前的浮长线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织物带,其适合使用在制造和/或加工纤维材料幅面的机器中,尤其是造纸机、纸盒机或非交织机器中。这种形式的织物带包含经纱,该经纱与纬纱交织以构成交织部位。这种织物带通常平面交织制成并且具有上侧和与其对置的下侧。在这种织物带的特定应用中,经纱在机器中沿MD方向并且纬纱沿机器的CMD方向延伸。此外,所述上侧面指向纤维材料幅面并且下侧指向机器。为了用在制造和/或加工纤维材料幅面的机器中,这种原本平面制成的织物带在织物线缝区域上是连续的,因此其在机器中可以作为连续带运行。这种织物线缝区域可以例如通过经纱提供,该经纱在其经线头区的区域中被回织(zurückweben),用于构成线缝环。这种织物线缝区域还可以通过例如经纱的各个成对聚集的经线头区构成,该经线头区通过构成通常等于平面织造的织物部分的并具有纬纱的线缝织物-通常局部沿共同的织造路径-与纬纱共同地被交织。线缝的抗拉强度在通过回织以及在通过线缝织物提供的织物线缝区域中主要取决于纬纱的数量,经线头区与纬纱在回织时被交织,或者取决于与聚集的经纱头区一起依照共同的织造路径共同交织的纬纱的数量。线缝的强度在此随着与经纱头区交织的纬纱的数量的增加而增高。但是织物带的物理属性、例如透气性和厚度通过回织或共同的织造路径在织物线缝区域中被影响,因此在织物线缝区域中的物理属性局部地不同并且与织物带的剩余部分不同。为了一方面实现抗拉强度并且另一方面织物带的透气性和/或厚度的变化不会有太大变化,在现有技术中推荐,经纱在其线头部区在至少在一些交织部位处与纬纱材料接合地连接。因此,由专利US8062480和EP1749924已知的是,经纱和纬纱在交织部位上通过激光照射的作用借助焊接材料接合地相连。但是业已证明的是,经纱和纬纱在交织部位上的材料接合的连接或焊接常常不够结实。如申请人的试验已经显示,该问题尤其出现在具有开口的和/或单层的织造结构的织物带中。为了制造更结实的织物线缝,因此推荐,织物线缝部段的全部区域材料接合地相连,这又导致织物带在其纵向上不期望的刚性。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推荐一种织物带,该织物带具有经纱和纬纱在交织部位上的更好的材料接合的连接。所述技术问题通过一种织物带解决,该织物带适合用于制造和/或加工纤维材料幅面的机器中,该织物带具有经纱,该经纱与纬纱相交织以构成交织部位(Fadenkreuzungsstellen),并且织物带具有上侧和与之对置的下侧以及织物线缝部段。在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织物带中,每根经纱在其纵向上观察都具有两个在端部的、具有各自线头的经线头区。织物线缝部段通过经线头区与称为织物线缝-纬纱的纬纱的交织而构成。在此,至少一些经线头区在与织物线缝-纬纱交织时依照织造路径,各个经线头区沿着该织造路径、朝向其线头观察、多次交替地构成上侧的浮长线和在下侧的浮长线,其中在上侧的两根直接相邻的浮长线之间设置下侧的浮长线,并且在下侧的两根直接相邻的浮长线之间设置上侧的浮长线。织造路径此外具有在线头之前的最后的浮长线,该浮长线在上侧和下侧的一个侧面上延伸,其中经线头区与该线头之前的最后的浮长线相连地、从上侧和下侧的一个侧面换向至上侧和下侧的另一个侧面。此外经线头区在至少一个交织部位处与织物线缝-纬纱材料接合地相连。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纤维带的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交织部位上经线头区与织物线缝-纬纱材料接合地相连,该至少一个交织部位设置在至少一根在织造路径中位于最后的浮长线之前的浮长线中。申请人的研究业已证明,在经线头区和织物线缝-纬纱之间、在交织部位处的接触不足常常导致材料接合连接的不足。申请人的研究还证明,会出现所述问题的情况尤其是,交织部位处的材料接合连接在线头的之前的最后的浮长线中构成,因为在该位置上经线头区常常不再足够地承受拉应力,以便在建立交织部位处的材料接合连接时牢固地压在织物线缝-纬纱上。由此本专利技术建议,在至少一个交织部位上经线头区与织物线缝-纬纱材料接合地相连,该至少一个交织部位设置在其织造路径中位于最后的浮长线之前的浮长线中,因此在经线头区和至少一根织物线缝-纬纱之间形成交织部位处的材料接合连接,经线头区在该交织部位处仍承受足够的拉应力用于在建立材料接合连接时可靠地压在织物线缝-纬纱上。材料接合连接因此是结实和牢固的,并且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织物带具有高强度的线缝。通过提供交织部位处牢固的材料接合连接,材料接合连接位置的数量在强度相同或更高时相对具有“未经由挑选的”选择的材料接合相连的交织部位的织物带明显降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经线头区在其与最后的浮长线相连地从一个侧面引导到另一个侧面之后不再与其他的织物线缝-纬纱相交织。这意味着,经线头区在其线头之前不再从上侧和下侧的其他侧面引导到上侧和下侧的一个侧面。第一和第二线在本专利技术的范畴中相互交织,即当第一线在一个侧面上连续地与第二线交叉,并且第一线在第二线之前和之后分别在与所述一个侧面对置的另一个侧面上与至少一根另外的线交叉。在此,至少一根另外的线不必与第二线直接相邻。通过经线头区在上侧连续与一根或多根直接相邻的织物线缝-纬纱相交而在上侧构成浮长线,并且通过经线头区在下侧连续与一根或多根直接相邻的织物线缝-纬纱相交而在下侧构成浮长线。在本专利技术的范畴中以此为基础,即织物带的纵向和经纱的纵向相互平行地延伸或者以最大+/-20°的偏差相互延伸。在本专利技术的范畴中还以此为基础,即织物带的横向和纬纱的纵向相互平行地延伸或者以最大+/-20°的偏差相互延伸。此外织物带的纵向和横向相互垂直地延伸。本专利技术的优选的结构设计和扩展设计在各从属权利要求中得出。在织物带符合规定地用在机器中时,尤其是经纱以其纵向在MD方向上延伸并且纬纱以其纵向在机器的CMD方向延伸,其中,所述上侧指向纤维材料幅面并且下侧指向机器。显然可行的是,各个经线头区与多根织物线缝-纬纱材料接合地相连。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规定,在至少一些经线头区的织造路径中各个经线头区与另外的织物线缝-纬纱在交织部位处材料接合地相连。这也包括在经线头区和织物线缝-纬纱之间、在经线头区的织造路径中的最后的浮长线中的材料接合的连接,只要保证了在最后的浮长线之前的浮长线中也构成材料接合的连接。在此,各个经线头区与多根织物线缝-纬纱材料接合地相连,所述织物线缝-纬纱设置在至少一根在织造路径中位于最后的浮长线之前的浮长线中。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制造和/或加工纤维材料幅面的机器的织物带,其具有经纱,所述经纱与纬纱相交织以构成交织部位,并且所述织物带具有上侧和与之对置的下侧以及织物线缝部段,其中每根经纱在其纵向上观察具有两个在端部的、具有各自线头的经线头区,其中所述织物线缝部段通过所述经线头区与称为织物线缝‑纬纱的纬纱的交织而构成,其中,至少一些经线头区在与织物线缝‑纬纱交织时跟随一织造路径,各个经线头区沿所述织造路径、朝向其线头观察、多次交替地构成在上侧的浮长线和在下侧的浮长线,其中在上侧的两根直接相邻的浮长线之间设置下侧的浮长线,并且反之亦然,其中,在织造路径中位于线头之前的最后的浮长线在上侧和下侧的一个侧面上构成,并且所述经线头区与线头前的最后的浮长线相连地、从所述上侧和下侧的一个侧面换向至上侧和下侧的另一个侧面上,并且所述经线头区在至少一个交织部位处与织物线缝‑纬纱材料接合地相连,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交织部位上所述经线头区与织物线缝‑纬纱材料接合地相连,所述至少一个交织部位设置在至少一根在织造路径中位于最后的浮长线之前的浮长线中。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12.17 DE 102013226324.4;2013.12.17 US 61/917,1.一种用于制造和/或加工纤维材料幅面的机器的织物带,其具有经纱,
所述经纱与纬纱相交织以构成交织部位,并且所述织物带具有上侧和与之对
置的下侧以及织物线缝部段,其中每根经纱在其纵向上观察具有两个在端部
的、具有各自线头的经线头区,其中所述织物线缝部段通过所述经线头区与
称为织物线缝-纬纱的纬纱的交织而构成,其中,至少一些经线头区在与织
物线缝-纬纱交织时跟随一织造路径,各个经线头区沿所述织造路径、朝向
其线头观察、多次交替地构成在上侧的浮长线和在下侧的浮长线,其中在上
侧的两根直接相邻的浮长线之间设置下侧的浮长线,并且反之亦然,其中,
在织造路径中位于线头之前的最后的浮长线在上侧和下侧的一个侧面上构
成,并且所述经线头区与线头前的最后的浮长线相连地、从所述上侧和下侧
的一个侧面换向至上侧和下侧的另一个侧面上,并且所述经线头区在至少一
个交织部位处与织物线缝-纬纱材料接合地相连,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
交织部位上所述经线头区与织物线缝-纬纱材料接合地相连,所述至少一个
交织部位设置在至少一根在织造路径中位于最后的浮长线之前的浮长线中。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些经线头区
的织造路径中所述至少一个交织部位设置在多根浮长线的至少一根浮长线
中,在所述至少一个交织部位处各个经纱头区与织物线缝-纬纱材料接合地
相连,所述至少一根浮长线是直接在最后的浮长线之前的六根浮长线、尤其
四根浮长线之一。
3.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些经
线头区的织造路径中所述至少一个交织部位设置在一根浮长线中,在所述至
少一个交织部位处各个经纱头区与织物线缝-纬纱材料接合地相连,所述浮
长线是直接在最后的浮长线之前的倒数第二根浮长线。
4.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些经
线头区的织造路径中构成具有不同长度的浮长线,其中在至少一个交织部位
处各个经线头区与织物线缝-纬纱材料接合地相连,所述至少一个交织部位
设置在比其他浮长线具有更短长度的浮长线中。
5.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另外的织物线
缝-纬纱中的、在交织部位处与经线头区材料结合地相连的、至少一根织物

\t线缝-纬纱设置在最后的浮长线中。
6.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织物带,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些经纱
和/或至少一些织物线缝-纬纱具有展平的横截面形状,尤其至少一些经纱具
有展平的横截面形状并且所述织物线缝纬纱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形状。
7.按照前述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J邹SD奎格利
申请(专利权)人:福伊特专利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