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液软袋接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41762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输液软袋接口装置包括:密封盖;和管体,所述管体包括设有一贯穿通孔的本体,所述本体的一端为连接端,该连接端伸入输液袋并与之熔接密封,另一端为出口端,该出口端与密封盖相配合,达成出口端的密封;所述管体的出口端收紧为由四个直壁构成的菱形体,所述菱形体的截面为中间带有菱形通孔的菱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输液软袋接口装置,通过具菱形状的管体连接端,使得管体与输液软袋的接口比较扁平,当二者进行焊接接合时,膜的拉伸不会过大,避免了因此而导致膜发生局部薄弱,而发生漏液。同时,由于该连接端直接收紧为中空菱形体,构成菱形接口均为薄的直壁,相对于现有的在通孔为圆孔的外壁为实心的输液软袋接口装置成本要低,同时重量要轻。(*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接口装置,尤其是关于一种连接医用输液软袋袋体的输液接口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塑料输液袋以其重量轻、运输、使用携带方便、输液时自动回缩不需进气孔、不易造成交叉感染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们的结构普遍是在袋体的一端热熔密封一个接口装置,接口装置的出口端还热熔密封一密封盖,传统接口装置为一截面带有圆形通孔的本体,这样在制袋过程中,使塑料膜在与本体结合的部位被拉伸的很薄,并在本体端口的两侧形成直角结合线,这种结构的缺点是在接口装置与袋体的熔接处很容易产生泄漏。一种现有的改进上问题的输液软袋接口装置如同一申请人在2001年10月29日申请的、于2003年6月4日公告的、专利技术名称为《输液软袋接口装置》的技术专利,该专利揭示的输液软袋接口装置在与输液软袋接部的通孔的外侧壁两侧延伸成实心的熔接过渡翼部,此种熔接过渡翼部虽可使输液软袋接口装置与输液软袋在熔接时,减小输液软袋薄膜的受力强度一样的问题,但是,该专利的输液软袋接口装置的熔接过渡翼部是实心的,其材料多,增加成本高,和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重量轻、在制袋过程中塑料膜几乎不被拉伸的输液软袋接口装置。本技术输液软袋接口装置,包括密封盖;和管体,所述管体包括设有一贯穿通孔的本体,所述本体的一端为连接端,该连接端伸入输液袋并与之熔接密封,另一端为出口端,该出口端与密封盖相配合,达成出口端的密封;所述管体的出口端收紧为由四个直壁构成的菱形体,所述菱形体的截面为中间带有菱形通孔的菱形。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输液软袋接口装置具有如下优点由于本技术采用菱形状的管体连接端,从而管体连接端与输液软袋的接口比较扁平,当输液袋的接口与管体连接端进行焊接接合时,输液袋的接口处的膜不会有过大的拉伸,因此避免了输液袋接口处的膜因过度拉伸而局部薄弱导致漏液的情况;另外,由于管体连接端直接收紧为中空菱形体以构成菱形接口,由于管体连接端均为薄的直壁,因此相对于现有输液软袋接口装置所用的材料少、重量轻,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A~1C是本技术盖体结构示意图。图2A~2D是本技术管体结构示意图。图3A~2C是本技术橡胶塞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A至图3C所示,本技术输液软袋接口装置包括管体30和密封盖(未标号),管体30包括设有一贯穿通孔2的本体,所述本体的一端为连接端33,该连接端33伸入输液袋并与之熔接密封,另一端为出口端31,该出口端31与密封盖相配合,达成密封。所述密封盖包括盖体10、橡胶塞20,盖体10是保护橡胶塞20和进行针刺的部位,并与管体30相结合。本技术输液软袋接口装置的长度为25cm-50cm。所述盖体10与管体30为由符合国家医用规定的聚烯烃材料制成;橡胶塞20为由符合国家医用规定的橡胶材料制成。请同时参照图1A至图1C所示,所述盖体10大致为底部开放的柱形体,所述盖体10下部为中空柱形容腔11,用以容纳和固定嵌入其内的橡胶塞20;容腔11上端密闭,容腔11内上端呈椎形口形状。容腔11下部外壁为一“凸凹凸”结构13,和与之组装的管体30出口端31内壁“凹凸凹”结构(详后述)相嵌合。容腔11下部内壁是上宽下窄的柱形结构,以便橡胶塞20嵌入后被窄的下端持紧,不至于掉出。所述盖体10的中部是为平台14,平台14外缘直径大于下部中空柱形容腔11的直径,与管体30的出口端31的管口(后详述)上部直径等同,平台14的顶部对应于容腔11的椎形口处开设有一针刺圈口16,用以当盖体10与橡胶塞20相配合时,所述橡胶塞20的针刺部位显露于该针刺圈口处。盖体10突出平台14的下方设置有多个突出部17(图未示)。盖体10的上部具有一个开启结构15,其位于平台14的上部,盖体10的开启结构15可以有如下几种实施方式第一种实施方式,即为图1A至图1C所示,为扳折形式采用扳折断开形式开启,开启结构15包括手柄151和折断部152,所述折断部152为连接手柄151与平台14的针刺圈口16的中空环,当手柄151被折断时,该手柄15底部与平台14连接的折断部152将被折断,即暴露出橡胶塞20的针刺部位23(如图3A所示)。扳折手柄151可以完全脱落弃掉,也可以在折断部152的尾端设计成与盖体10边缘连接,使得折断部152被折断以后仍与盖体10连接。第二种实施方式为贴膜形式开启结构15为一层阻隔性能优良的防尘防菌薄膜,膜贴附在盖体10平台14上部针刺圈口16周围,这种薄膜的性能是防止氧气、水等物质的透过,防止灰尘粒子的透过,从而在灭菌、运输、贮存过程中达到密封的效果和目的。本技术的贴膜又分为两种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为可撕拉型,该种贴膜包括一手持撕拉的手柄和膜片,延手柄相反方向向上拉撕,即可将膜片撕下,暴露橡胶塞20针刺部位23第二实施方式为为直接使用型,该种贴膜没有手提撕拉部位,使用时不需要将膜撕开,直接穿刺。可以理解地,所述的盖体10的上部没有开启结构和不需要任何覆盖物,针刺圈口16直接可见,当盖体10与橡胶塞20相配合时,所述橡胶塞20的针刺部23直接暴露于该针刺圈口处。请参阅图2A~2D所示,所述管体30由出端口31、连接端33和连接于出端口31和连接端33之间的中部三部分组成,整个管体30为中间贯通的柱型结构。管体30出端口31外壁呈短柱形状,出端口31内壁为与盖体10和橡胶塞20嵌合密封的“凹凸凹”结构(未标号),该“凹凸凹”结构在盖体10与橡胶塞20嵌入后能够防止盖体10滑出,同时保持良好的嵌合的密封性能。管体30出端口31内壁开口上缘设置有多个凹槽36,与盖体10突出平台14下方的突出部17相嵌合,防止盖体10与管体30之间发生旋转,从而避免了因旋转产生的摩擦颗粒和缝隙渗漏。管体30出端口31内壁下端与管体30中部32通过一环状凹槽34过渡,当盖体10、橡胶塞20和管体30相互配合时,该凹槽34与盖体10下端紧密嵌合,凹槽34内壁上端被容纳在盖体中的橡胶塞20的下平面密封,并防止橡胶塞20向下滑脱入药液。管体30中部32为上宽下窄的过渡,如图2B所示。管体30的连接端33沿管体30中部32向下收紧为中空菱形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中空菱形体由管体30的连接端33直接收紧而成,从而该管体30的连接端33的外壁由四个构成菱形状的薄直壁组成,所述四个薄直壁构成的菱形,其锐角为30~90度。此种具菱形状的管体30连接端33,使得管体30与输液软袋的接口比较扁平,当二者进行焊接接合时,膜的拉伸不会过大,避免了因此而导致膜发生局部薄弱。同时,由于该连接端33直接收紧为中空菱形体,构成菱形接口均为薄的直壁,相对于现有的在通孔为圆孔的外壁为实心的输液软袋接口装置成本要低,同时重量要轻。可以理解地,本技术的管体30的出口端31可以直接过渡到连接端33,而省略掉管体30的中部32,则管体30出端口31内壁下端与管体30连接端32通过环状凹槽34过渡。如图3A~3C所示,橡胶塞20与盖体10过盈配合,大致为上部21密闭、下部22中空的柱状体,其上部21具有微凸的针刺部23,下部22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凸点24。橡胶塞20的上、下面、侧面分别与盖体10、管体30的配合面紧密贴合,从而保证橡胶塞20的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输液软袋接口装置,包括:    密封盖;和    管体,所述管体包括设有一贯穿通孔的本体,所述本体的一端为连接端,该连接端伸入输液袋并与之熔接密封,另一端为出口端,该出口端与密封盖相配合,达成出口端的密封;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体的出口端收紧为由四个直壁构成的菱形体,所述菱形体的截面为中间带有菱形通孔的菱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国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奥星恒迅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