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齿轮箱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13968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6 1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行星齿轮箱机构,包括机箱、第一输入轴、输出轴、第二齿轮轴、轴承座、行星轮传动机构以及差动轮传动机构;第二齿轮轴一端与第一输入轴通过第一传动机构连接,第二齿轮轴的另一端与差动轮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差动轮传动机构传动与行星轮传动机构连接,行星轮传动机构与输出轴连接;第一太阳轮带动第一行星轮在第一内齿圈中转动,第一太阳轮与第二齿轮轴连接,第一行星轮与行星轮传动机构连接;第一内齿圈与轴承座外壁形成转动配合,第一内齿圈的外部固定设置有大齿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个输入轴完整输入转速,另一个输入轴通过阻力装置来控制输出轴上的转速,这样只需控制阻力器便可实现平稳的启动与停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行星齿轮箱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用户使用的减速机,一般都是原动机直接连接减速机,然后减速机通过联轴器等连接件直接传递至工作端,输出转速完全由电机控制,启动时对整个系统与电网都具有冲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行星齿轮箱机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行星齿轮箱机构,包括机箱、第一输入轴、输出轴、第二齿轮轴、轴承座、行星轮传动机构以及差动轮传动机构;所述轴承座固定设置在机箱内,所述第二齿轮轴设置在轴承座上,所述第二齿轮轴一端与第一输入轴通过第一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齿轮轴的另一端与差动轮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差动轮传动机构传动与行星轮传动机构连接,所述行星轮传动机构与输出轴连接;所述的差动轮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内齿圈、第一太阳轮以及第一行星轮,所述第一太阳轮带动第一行星轮在第一内齿圈中转动,所述第一太阳轮与第二齿轮轴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与行星轮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的第一内齿圈与轴承座外壁形成转动配合,所述第一内齿圈的外部固定设置有大齿圈,所述机箱上还设置有用于与阻力器连接的第二输入轴,所述的第二输入轴与大齿圈之间形成传动配合。进一步的,所述的行星轮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行星架、第二太阳轮、多个第二行星轮、第二内齿圈以及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二内齿圈固定设置在机箱内,所述第二太阳轮和各第二行星轮设置在第二内齿圈中,各第二行星轮围绕第二太阳轮设置,所述第一行星架和第二行星架分别位于第二内齿圈的两侧,所述第一行星架与第一行星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行星架与第二太阳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行星架与各第二行星轮连接,所述第二行星轮与输出轴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以及第一齿轮轴,所述第一输入轴与第一锥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齿轮轴连接,所述第一齿轮轴与第一齿轮轴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齿圈和轴承座外壁设置有双列滚珠轴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将设计两个输入轴,一个输出轴,一个输入轴完整输入转速,另一个输入轴通过阻力装置来控制输出轴上的转速,这样只需控制阻力器便可实现平稳的启动与停车。差动轮系有两个自由度,可实现速度的合成与分解,正好对应由两个输入轴控制。【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行星齿轮箱机构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剖视图;其中,1、第一输入轴,2、第一锥齿轮,3、第二锥齿轮,4、第一齿轮轴,5、第二齿轮轴,6、第一太阳轮,7、第一行星轮,8、第一内齿圈,9、第一行星架,10、第二太阳轮,11、第二行星轮,12、第二内齿圈,13、第二行星架,14、第二输入轴,15、大齿圈,16、轴承座,17、输出轴。【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图2所示,一种行星齿轮箱机构,包括机箱、第一输入轴1、输出轴17、第二齿轮轴5、轴承座16、行星轮传动机构以及差动轮传动机构。轴承座16固定设置在机箱内,第二齿轮轴5设置在轴承座16上,第二齿轮轴5—端与第一输入轴I通过第一传动机构连接,第二齿轮轴5的另一端与差动轮传动机构传动连接,差动轮传动机构传动与行星轮传动机构连接,行星轮传动机构与输出轴17连接。差动轮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内齿圈8、第一太阳轮6以及第一行星轮7,第一太阳轮6带动第一行星轮7在第一内齿圈8中转动,第一太阳轮6与第二齿轮轴5连接,第一行星轮7与行星轮传动机构连接。第一内齿圈8与轴承座16外壁形成转动配合,具体的,第一内齿圈8和轴承座16外壁设置有双列滚珠轴承。第一内齿圈8的外部固定设置有大齿圈15,机箱上还设置有用于与阻力器连接的第二输入轴14,第二输入轴14与大齿圈15之间形成传动配合。行星轮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行星架9、第二太阳轮10、多个第二行星轮11、第二内齿圈12以及第二行星架13;第二内齿圈12固定设置在机箱内,第二太阳轮10和各第二行星轮11设置在第二内齿圈12中,各第二行星轮11围绕第二太阳轮10设置,第一行星架9和第二行星架13分别位于第二内齿圈12的两侧,第一行星架9与第一行星轮7传动连接,第一行星架9与第二太阳轮10传动连接,第二行星架13与各第二行星轮11连接,第二行星轮11与输出轴17连接。第一传动连接机构包括第一锥齿轮2、第二锥齿轮3以及第一齿轮轴4,第一输入轴I与第一锥齿轮2连接,第一锥齿轮2与第二锥齿轮3连接,第二锥齿轮3与第一齿轮轴4连接,第一齿轮轴4与第一齿轮轴4连接。工作时,第一输入轴I经第一锥齿轮2、第二锥齿轮3以及第一齿轮轴4带动第二齿轮轴5转动,第二齿轮轴5带动第一太阳轮6转动,第一太阳轮6带动第一行星轮7在第一内齿圈8中转动,第一行星轮7带动第一行星架9转动,第一行星架9带动第二太阳轮10转动,第二太阳轮10带动第二行星轮11转动,第二行星轮11带动第二行星架13转动,第二行星架13带动输出轴17转动。如果在第二输出轴17处不施加任何阻力,因第二行星架13(即输出轴17)的阻力远远大于第二输入轴14,第二行星架13(即输出轴17)的阻力通过行星轮系带动作用到第一行星架9上,利用差动行星传动系统的功率分流功能,传动系统实际上成为了一个行星架固定的定轴轮系。因此,启动电机时,来自电动机的动力将直接驱动第一内齿圈8在轴承座16上转动,通过带动大齿圈15再带动第二输入轴14空转,使得传动系统成为一个行星架(即输出轴17)转速为零的,差动行星轮系。工作时,逐渐增加第二输入轴14上的阻力,输出轴17转速则由零逐渐增加至工作需要。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主权项】1.一种行星齿轮箱机构,其特征是,包括机箱、第一输入轴(I)、输出轴(17)、第二齿轮轴(5)、轴承座(16)、行星轮传动机构以及差动轮传动机构; 所述轴承座(16)固定设置在机箱内,所述第二齿轮轴(5)设置在轴承座(16)上,所述第二齿轮轴(5) 一端与第一输入轴(I)通过第一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齿轮轴(5)的另一端与差动轮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差动轮传动机构传动与行星轮传动机构连接,所述行星轮传动机构与输出轴(17)连接; 所述的差动轮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内齿圈(8)、第一太阳轮(6)以及第一行星轮(7),所述第一太阳轮(6)带动第一行星轮(7)在第一内齿圈(8)中转动,所述第一太阳轮(6)与第二齿轮轴(5)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7)与行星轮传动机构连接; 所述的第一内齿圈(8)与轴承座(16)外壁形成转动配合,所述第一内齿圈(8)的外部固定设置有大齿圈(15),所述机箱上还设置有用于与阻力器连接的第二输入轴(14),所述的第二输入轴(14)与大齿圈(15)之间形成传动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箱机构,其特征是,所述的行星轮传动机构包括第一行星架(9)、第二太阳轮(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星齿轮箱机构,其特征是,包括机箱、第一输入轴(1)、输出轴(17)、第二齿轮轴(5)、轴承座(16)、行星轮传动机构以及差动轮传动机构;所述轴承座(16)固定设置在机箱内,所述第二齿轮轴(5)设置在轴承座(16)上,所述第二齿轮轴(5)一端与第一输入轴(1)通过第一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齿轮轴(5)的另一端与差动轮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差动轮传动机构传动与行星轮传动机构连接,所述行星轮传动机构与输出轴(17)连接;所述的差动轮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内齿圈(8)、第一太阳轮(6)以及第一行星轮(7),所述第一太阳轮(6)带动第一行星轮(7)在第一内齿圈(8)中转动,所述第一太阳轮(6)与第二齿轮轴(5)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7)与行星轮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的第一内齿圈(8)与轴承座(16)外壁形成转动配合,所述第一内齿圈(8)的外部固定设置有大齿圈(15),所述机箱上还设置有用于与阻力器连接的第二输入轴(14),所述的第二输入轴(14)与大齿圈(15)之间形成传动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江宋廷王福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赫夫特齿轮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