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袜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02460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4 1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袜子,包括袜筒和袜身,所述袜身包括一体成型的足尖部、足底部、足背部和足跟部,所述足跟部内对应设置有第一支撑部,所述足底部内对应足弓前端位置设置有第二支撑部,所述足底内侧位置设有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内均设有第一增厚毛圈。根据脚部支撑原理,整个身体的重量主要由脚的足弓受力支撑,而足弓的后端即为足跟部,通过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分别对应保护并支撑这两个高度受力的区域,当人体运动或行走时,足弓向下变形之后通过第三支撑部进行定位支撑,第一增厚毛圈能够吸收来自颠簸和震荡产生的冲击力,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和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袜子,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新型袜子
技术介绍
在当前的日常生活和体育运动中,袜子的使用是相当频繁的,袜子除保温外,亦可以缓冲行走或运动时足所受到冲击的力、减少足、鞋间因摩擦而产生的不舒适感等。足、袜子、鞋间搭配不当则会导致足出现起泡或胼胝等损伤现象。因此,如何设计符合人体足的解剖学特点、并能满足在不同运动项目中足所表现出的受力特点,使足、袜子、鞋三者间达到最佳结合的袜子,一直是各生产厂家及人体科研工作者期待解决的问题。申请号为201210314901.9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减震动防滑纳米防臭袜子,设有一袜子本体,所述袜子本体内含有香料,所述袜子本体内脚掌位置设有减震垫,所述袜子本体的脚跟位置形成一具有强力弹性的伸缩防滑跟。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脚掌位置设置减震垫以进行受力缓冲,减轻压力,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整个脚掌的位置设置减震垫,会使得袜子内部高度不一致,影响穿着的舒适度,其次运动时,不仅仅是脚掌会受到冲击力,脚部的其他位置也会受到力的作用,单一的减震垫减震效果较差,难以满足运动需求,存在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袜子,该运动袜通过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以及内部的第一增厚毛圈,在行走运动时起到定位支撑的作用,从而带来减震的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袜子,包括袜筒和袜身,所述袜身包括一体成型的足尖部、足底部、足背部和足跟部,所述足跟部内对应设置有第一支撑部,所述足底部内对应足弓前端位置设置有第二支撑部,所述足底内侧位置设有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内均设有第一增厚毛圈。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位于第三支撑部内的第一增厚毛圈厚度沿足底宽度内侧方向逐渐递增。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支撑部沿足弓前端内侧向足弓前端外侧呈长条型设置。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袜身对应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外侧设有沿袜身宽度方向的纹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足尖部与足跟部内设有第二增厚毛圈,第一增厚毛圈高度大于第二增厚毛圈高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足底部外侧与足背部为网状结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足底部内侧为紧密型结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足尖部对应趾尖位置由吸振中空纱线制成。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袜筒后侧上缘位置设有袜舌,所述袜舌采用双层结构且其内部设有第三增厚毛圈。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袜筒后侧内部设有第四增厚毛圈,所述第四增厚毛圈内设有用于嵌设跟腱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从袜筒开口处向足跟部延伸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一:在袜子部底的对应位置设置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根据脚部支撑原理,整个身体的重量主要由脚的足弓受力支撑,而足弓的后端即为足跟部,通过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分别对应保护并支撑这两个高度受力的区域,当人体运动或行走时,足弓向下变形之后通过第三支撑部进行定位支撑,第一增厚毛圈能够吸收来自颠簸和震荡产生的冲击力,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和使用舒适度。其二:通过在袜筒后侧内部设置带有容纳槽的第四增厚毛圈,在运动或行走时,给予跟腱一个竖直方向的定位区域,当跟腱受力时,容纳槽侧壁的第四增厚毛圈能够起到极大的缓冲作用,避免跟腱损伤,有利于增加运动时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种新型袜子底部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种新型袜子背部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一种新型袜子的侧视图;图4为实施例一种新型袜子袜筒的剖视图(主要用于体现第四增厚毛圈和容纳槽);图5为实施例第一增厚毛圈和第二增厚毛圈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足尖部;2、足底部;21、足底部外侧;22、足底部内侧;3、足跟部;4、袜筒;5、袜舌;6、第一支撑部;7、第二支撑部;8、第四增厚毛圈;9、容纳槽;10、第二增厚毛圈;11、第一增厚毛圈;12、第三支撑部。【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5对本技术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新型袜子,包括袜筒4和袜身,所述袜身包括一体成型的足尖部1、足底部2、足背部和足跟部3,所述足跟部3内对应设置有第一支撑部6,第一支撑部6包覆足跟所在位置,在足底部2内对应足弓前端内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二支撑部7,在足底内侧位置设有第三支撑部12,在袜子部底的对应位置设置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和第三支撑部12,根据脚部支撑原理,整个身体的重量主要由脚的足弓受力支撑,而足弓的后端即为足跟部3,通过第一支撑部6和第二支撑部7分别对应保护并支撑这两个高度受力的区域,当人体运动或行走时,足弓向下变形之后通过第三支撑部12进行定位支撑,第一增厚毛圈11能够吸收来自颠簸和震荡产生的冲击力,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和使用舒适度。如图1至图3所示,足弓由脚底三点支撑构成,其中一点指的是足底(即为足弓的后端),其余两点指的是第一跖骨和第五跖骨背离足跟的端部(该两点构成足弓的前端),第一支撑部6的具体位置可以理解为袜子足底部2的区域,而第二支撑部7的具体位置可以理解为袜子底部与第一跖骨、第五跖骨背离足跟的端部相对应的区域,第二支撑部7沿足弓前端内侧向足弓前端外侧呈长条型设置,针对于不同脚型的使用者,能够做到完全覆盖足弓前端的两个支撑点,所述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和第三支撑部12内均设有第一增厚毛圈11,为了适应足弓的形状,本方案位于第三支撑部12内的第一增厚毛圈11厚度沿足底宽度内侧方向逐渐递增,使足底穿上袜子之后与鞋子内部底面各个区域保持紧贴的状态,第一增厚毛圈11通过起毛机起毛获得,在足尖部I与足跟部3内均设有第二增厚毛圈10,该处的增厚毛圈为了进一步提高足跟和足尖部I位的使用舒适性,为了使得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和足尖部1、足跟部3在穿着时形成能够达到支撑的高度差,如图5所示,所以第一增厚毛圈11高度大于第二增厚毛圈10高度。由于在行走时,脚趾会持续性的与鞋尖内部发生顶撞,脚趾会感受到疼痛,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发生的几率就更高了,因为持续的运动使得脚在鞋子里滑动,为了减少双脚受到的挤压力,足尖部I对应趾尖位置由吸振中空纱线制成。如图1所示,在运动时,由于袜子表面和鞋子内部摩擦力不足,导致脚容易在鞋子内滑动,所以本方案在袜身对应第一支撑部6和第二支撑部7的外侧设有沿袜身宽度方向的纹理,该纹理有纱线编织所得,该纹理的延伸方向与脚部在鞋子内的滑动方向相垂直,纹理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滑作用,减小脚部在鞋子内部的滑动范围,提高使用舒适性,避免脚部与鞋子内的区域发生偏移。如图1至图3所示,足底部2外侧与足背部均为由纱线编织的网状结构,能够将脚部所产生的湿气通过网状结构排出,保持脚部干燥,有利于提高脚部的穿着舒适度,由于网状结构的结构强度会相对比较低一点,会导致袜子中间部分的结构变形,为避免该情况,将足底部2内侧区域通过纱线编织成为紧密型结构,以增强整个袜子的结构强度,避免拉伸变形。如图3所示,在穿着短袜的时候,由于其袜筒4部分较短,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袜子容易滑到鞋子内部,所以本方案在袜筒4后侧上缘位置向上延伸设有袜舌5,袜舌5呈等腰矩形设置,上述的袜舌5采用双层结构,在袜舌5内设有第三增厚毛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袜子,包括袜筒(4)和袜身,所述袜身包括一体成型的足尖部(1)、足底部(2)、足背部和足跟部(3),其特征在于,所述足跟部(3)内对应设置有第一支撑部(6),所述足底部(2)内对应足弓前端位置设置有第二支撑部(7),所述足底内侧位置设有第三支撑部(12),所述第一支撑部(6)、第二支撑部(7)和第三支撑部(12)内均设有第一增厚毛圈(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铁锋
申请(专利权)人:诸暨双金针纺织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