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叶香雄专利>正文

承载力不够的楼板加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393317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2 1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承载力不够的楼板加固方法,其特征是在楼板下面布置横向加固梁和纵向加固梁,横向加固梁和纵向加固梁高度相同,截面形状采用墩形,截面上部为矩形,截面下部为梯形,横向加固梁和纵向加固梁计算挠度控制为1/300~1/400跨度;加固梁下部布置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非预应力筋在离梁端0.1跨度部位弯起,预应力筋或非预应力筋穿过构造柱的钻孔后用环氧树脂植筋胶填塞空隙;预应力筋通长布置,预应力筋穿过构造柱的钻孔后用锚具固定在承压钢板;非预应力筋布置在加固梁的中部位置,预应力筋布置在加固梁的边部位置;加固梁设置抗剪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承载力不够的楼板加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承载力不够的楼板加固方法。
技术介绍
楼板在承载力不够时要进行加固,但是加固结构往往难以与原有结构形成整体,主要原因是原有混凝土楼板与加固结构在受力时变形不能协同一致,从而导致混凝土楼板与加固结构受力时不能共同承载,在承受较大荷载是混凝土楼板或者加固结构会出现开裂,加固效果不能体现。可以设置加固梁,提前在加固梁中施加预压力,使其能够产生平衡荷载效应,用以平衡全部或部分结构荷载产生的不利效应。通过施加预应力有效地延缓了楼板裂缝的产生同时减小了楼板的整体挠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承载力不够的楼板加固方法来解决加固效果不好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在楼板下面布置横向加固梁和纵向加固梁,横向加固梁和纵向加固梁高度相同,根据加固梁的受力特点,下部处于受拉状态为主要承力部位,加固梁下部进行加强,截面形状采用墩形,截面上部为矩形,截面下部为梯形,矩形高度与楼板厚度相同,矩形宽度为150~200mm,梯形底部长度为200~250mm,梯形高度为120~230mm。横向加固梁和纵向加固梁计算挠度控制为1/300~1/400跨度,这里跨度是指相邻排加固梁的距离。加固梁下部布置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非预应力筋在离梁端0.1跨度部位弯起,这里跨度是指构造柱与第一排纵向加固梁的长度,目的是为了应对上部负弯矩的需要,由于加固结构嵌入构造柱后形成嵌固结构,反弯点位置为0.1跨度,预应力筋或非预应力筋穿过构造柱的钻孔后用环氧树脂植筋胶填塞空隙。预应力筋通长布置,预应力筋穿过构造柱的钻孔后用锚具固定在承压钢板,由于在预应力张拉时构造柱局部会受到很大的压力,承压钢板目的是避免构造柱在张拉时局部承压破坏。非预应力筋布置在加固梁的中部位置,预应力筋布置在加固梁的边部位置。为了满足加固梁的抗剪需要,加固梁设置抗剪筋,抗剪筋设置范围为离加固梁端部5cm位置至加固梁1/3跨度位置,抗剪筋间距为75~100mm,这里跨度是指相邻排加固梁的距离。抗剪筋做成带翼边U形,抗剪筋直径为14~18mm,翼边长度为350~500mm。施工步骤包括:(1)凿除楼板混凝土在加固梁位置凿除楼板混凝土,在放置抗剪筋位置设置凹槽,将楼板底面凿毛以利于与新混凝土形成整体。(2)在构造柱穿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部位钻孔,预应力筋钻孔直径比预应力筋直径大3~4mm,非预应力筋钻孔直径比预应力筋直径大3~4mm。(3)局部剥落构造柱混凝土,露出箍筋后焊接承压钢板。(4)在楼板凿除孔位置安装箍筋、预应力筋、非预应力筋,箍筋与楼板钢筋焊接,抗剪筋嵌入楼板凹槽,楼板凹槽采用环氧树脂砂浆进行封闭。(5)浇筑混凝土楼板底面涂刷胶水后再进行浇筑混凝土。(6)预应力张拉张拉顺序为:先张拉边部的加固梁,再张拉中部的加固梁,张拉采用对称张拉;先张拉横向加固梁,再张拉纵向加固梁。为减少预应力损失,组装锚具后用预紧器预应紧,千斤顶使用弹簧顶压器,并超张拉5%。为方便施工,两侧张拉端同时进行锚具组装,一端张拉至控制应力后,另一端再补拉至控制应力。张拉工艺采用如下:第一次张拉至预应力控制值的20%,第二次张拉至预应力控制值,张拉至预应力控制值持续5min后再进行张拉端封锚。为验证张拉工艺的可行性,确保安全,正式张拉前进行试拉并测试摩擦损失和张拉端预应力筋锚固回缩量。摩擦损失测试采用油压表法,测试时装上千斤顶,但不安装锚具;将千斤顶拉出少许,关上回油阀,然后开动张拉端千斤顶进行张拉;当预应力筋达到张拉力时,分别读出两端千斤顶的油压,即可求得摩擦损失。在张拉过程中测量张拉端预应力筋锚固回缩量。表1为某工程的不同张拉工艺的摩擦损失和张拉端预应力筋锚固回缩量情况,表中反映一次张拉与二次张拉效果有明显的不同,不同二次张拉效果也有差别,“第一次张拉至预应力控制值的20%,第二次张拉至预应力控制值”这个张拉工艺效果最好。表1不同张拉工艺的摩擦损失和张拉端预应力筋锚固回缩量情况(7)张拉端封锚用锚具固定在承压钢板,锚具及预应力筋除油后,表面涂刷环氧树脂两道。本专利技术具有力学性能好、安全可靠的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加固梁平面示意图,图2为加固梁截面示意图。附图标志:1、加固梁,2、预应力筋,3、非预应力筋,4、抗剪筋,5、承压钢板,6、锚具,7、楼板,8、构造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实施例在楼板7下面布置横向加固梁和纵向加固梁,横向加固梁和纵向加固梁高度相同,截面形状采用墩形,截面上部为矩形,截面下部为梯形,矩形高度与楼板7厚度相同,矩形宽度为180mm,梯形底部长度为220mm,梯形高度为180mm。横向加固梁和纵向加固梁计算挠度控制为1/350跨度。加固梁1下部布置预应力筋2和非预应力筋3,非预应力筋3在离梁端0.1跨度部位弯起,预应力筋2或非预应力筋3穿过构造柱8的钻孔后用环氧树脂植筋胶填塞空隙。预应力筋2通长布置,预应力筋2穿过构造柱8的钻孔后用锚具6固定在承压钢板5。非预应力筋3布置在加固梁1的中部位置,预应力筋2布置在加固梁1的边部位置。加固梁1设置抗剪筋4,抗剪筋4设置范围为离加固梁1端部5cm位置至加固梁1/3跨度位置,抗剪筋4间距为100mm。抗剪筋4做成带翼边U形,抗剪筋4直径为16mm,翼边长度为400mm。施工步骤包括:(1)凿除楼板7混凝土在加固梁1位置凿除楼板7混凝土,在放置抗剪筋4位置设置凹槽,将楼板7底面凿毛以利于与新混凝土形成整体。(2)在构造柱8穿预应力筋2和非预应力筋3部位钻孔,预应力筋2钻孔直径比预应力筋2直径大3mm,非预应力筋3钻孔直径比预应力筋2直径大3mm。(3)局部剥落构造柱8混凝土,露出箍筋后焊接承压钢板5。(4)在楼板7凿除孔位置安装箍筋、预应力筋2、非预应力筋3,箍筋与楼板7钢筋焊接,抗剪筋4嵌入楼板7凹槽,楼板7凹槽采用环氧树脂砂浆进行封闭。(5)浇筑混凝土楼板7底面涂刷胶水后再进行浇筑混凝土。(6)预应力张拉张拉顺序为:先张拉边部的加固梁1,再张拉中部的加固梁1,张拉采用对称张拉;先张拉横向加固梁,再张拉纵向加固梁。组装锚具6后用预紧器预应紧,千斤顶使用弹簧顶压器,并超张拉5%。两侧张拉端同时进行锚具6组装,一端张拉至控制应力后,另一端再补拉至控制应力。张拉工艺采用如下:第一次张拉至预应力控制值的20%,第二次张拉至预应力控制值,张拉至预应力控制值持续5min后再进行张拉端封锚。(7)张拉端封锚用锚具6固定在承压钢板5,锚具6及预应力筋2除油后,表面涂刷环氧树脂两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承载力不够的楼板加固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承载力不够的楼板加固方法,其特征是在楼板下面布置横向加固梁和纵向加固梁,横向加固梁和纵向加固梁高度相同,截面形状采用墩形,截面上部为矩形,截面下部为梯形,横向加固梁和纵向加固梁计算挠度控制为1/300~1/400跨度;加固梁下部布置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非预应力筋在离梁端0.1跨度部位弯起,预应力筋或非预应力筋穿过构造柱的钻孔后用环氧树脂植筋胶填塞空隙;预应力筋通长布置,预应力筋穿过构造柱的钻孔后用锚具固定在承压钢板;非预应力筋布置在加固梁的中部位置,预应力筋布置在加固梁的边部位置;加固梁设置抗剪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载力不够的楼板加固方法,其特征是在楼板下面布置横向加固梁和纵向加固梁,横向加固梁和纵向加固梁高度相同,截面形状采用墩形,截面上部为矩形,截面下部为梯形,横向加固梁和纵向加固梁计算挠度控制为1/300~1/400跨度;加固梁下部布置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非预应力筋在离梁端0.1跨度部位弯起,预应力筋或非预应力筋穿过构造柱的钻孔后用环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香雄
申请(专利权)人:叶香雄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