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点滴注射筒的控制结构改良,主要包括一个注射筒部、一个内置有止滴部的接续杯等所构成的控制结构改良;当注射筒内的滴液逐渐滴入接续杯中,接续杯内的止滴部可浮动漂浮于滴液接口,使接续杯输出滴液而注射;当注射筒内的滴液滴完时,接续杯不再有滴液注入,此时,液面降低致使止滴部随即下降,由于该部内也盛有滴液,在重力作用下受吸附而紧贴接续杯出口,剩余滴液及空气得以被阻隔,而有效防止空气不慎注入人体或血液回流控制结构改良。(*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点滴注射筒的控制结构改良,尤指一种适用于点滴注射筒,可有效阻隔滴液及空气,并防止血液回流的控制结构改良。在点滴的注射过程中,常需加装一注射筒,当欲加注其它药剂时,即可直接将药剂注入注射筒内,并可自点滴瓶导入滴液而混合稀释与注射量,以便于注射,由于注射筒本身具有刻度标示,医疗人员操作简易,因此使用甚为广泛;但当注射筒内的注射液即将注射完毕时,为防止注射筒内的空气不慎注入人体,故注射筒必须适时予以关闭,以确保注射安全;一般而言,注射筒须藉由加设一控制结构来达到可适时关闭的止塞作用。为此,常用的点滴注射筒加设一种控制结构,以解决上述的需求;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是在注射筒(1)中,装设一环形止塞体(2)而构成一种具有可适时止塞关闭的控制结构,该环体中央夹固有一止挡片(a),在使用注射筒注入药剂混合滴液注射时,因环形止塞体(2)的止挡片(a)受到浮力作用,而漂浮于注射液接口,注射液自注射筒(1)下方的注射液出口(b)导出,由接续杯(3)承接滴注,接续杯(3)则套合于注射筒(1)的底部凸缘(c);当注射液即将用完时,该环形止塞体(2)的止挡片(a)则随同液面一起下降,而封闭注射液出口(b)。然而,经实际使用后,发现上述常用产品仍存在有若干缺失,如图1A所示,当注射筒(1)于使用时遭受摇晃或倾斜并且注射液即将用完时,该环形止塞体(2)与注射筒(1)会形成相对的摇摆关系,此时,环形止塞体(2)可能抵触注射筒(1)的侧向壁面,而形成两卡止点(2a-2b),环形止塞体(2)将如图所示而卡止于注射液出口(b)上方,无法再随同液面一起下降而封闭注射液出口(b),导致注射液继续自注射液出口(b)导出;甚至如1B图所示,环形止塞体(2)翻转而卡止于注射筒(1)的侧向壁面与注射液出口(b)之间,也已失去原有预期的止塞作用;此现象经常发生,是肇因于病患本身的动作,或推动病患的床铺所引起的摇晃,或肇因于病患坐于轮椅上所受到的推动;该项缺点导致功效上的不完整,一旦发生,注射筒(1)内的空气将不慎注入人体,而影响注射安全,实有待予以改进的。因此,本技术因有鉴于常用产品上揭示的实用缺失,是积极构思及实际试验,遂改良其整体结构,而发展出一种可有效阻隔滴液及空气,并防止血液回流,且无论摇晃或倾斜与否皆不致受到影响,而能确保止滴功效,以改善常用产品实用上的缺失,并大幅增进其实用功效。所以本技术的主要创作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点滴注射筒的控制结构改良;主要是包括一注射筒部、一可浮动的止滴部及一接续杯等;藉由止滴部可浮动的特性,使得止滴部漂浮于滴液接口,滴液可自接续杯输出而注射,而当液面降低时止滴部随之下降,由于该部内也盛有滴液,在重力作用下,止滴部即受吸附而紧贴于接续杯的出口,有效阻隔剩余的滴液及空气。本技术的另一创作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点滴注射筒的控制结构改良;该可浮动的止滴也可为一浮动容器其特征在于底部具有薄膜状球面;且藉由此球面良好的接触性及无方向限制性,使止塞作用不受摇晃或倾斜等影响,由于控制动作被限制在接续杯中进行,可误差的空间大幅缩减,故止滴部与接续杯之间,有较佳的配合度。本技术的再一创作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点滴注射筒的控制结构改良;该可浮动的止滴部也可为由浮杯体与单独的球面薄膜所构成的浮动容器,使该容器可盛蓄的液体重量增加,以增进在止塞作用时该容器的下降作用,且球面薄膜因此更具灵活性止塞配合的改良。本技术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及功效,其所采行的技术手段包括一注射筒部、一内置有止滴部的接续杯等构件所组成的点滴注射筒的控制结构改良;其中该注射筒部,是为一中空状的注射筒,底部设有注射液出口及固定凸环,顶部则设有接续端;该止滴部,是为一可浮动容器,其顶端周缘的厚度较大,且逐渐向下缩薄,而于底部具有薄膜状球面,藉由此球面良好的接触性及无方向限制性,使止塞作用不受摇晃或倾斜等影响;该接续杯,是为一中空状的杯体,以开孔套合于固定凸环,而杯体下方设有滴出口使注射液可流出,且止滴部是置入于接续杯中,而限制在杯中进行止塞控制,大幅缩减可误差的动作空间及两者的相对摆动倾斜角度,使薄膜状球面皆足以涵盖滴出口而确实止塞贴合。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成的具体功能、目的,兹列举本技术的一较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图号详细说明图式说明如下图1是常用点滴注射筒的剖面示意图;图1A是常用点滴注射筒于注射液即将用完时受到摇晃或倾斜,使环形止塞体可能抵触注射筒的侧向壁面,而形成两卡止点,无法封闭注射液出口,原有预期的止塞作用因而失效的剖面动作示意图;图1B是常用点滴注射筒其环形止塞体翻转而卡止于注射筒的侧向壁面与注射液出口之间,也已失去原有预期的止塞作用的剖面动作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4A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当注射筒内的滴液已滴完时,其薄膜状球面吸附贴合于滴出口的剖面示意图;图4B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即使止滴部呈倾斜下降,薄膜状球面皆可吸附贴合于滴出口的剖面示意图;图4C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即使注射筒及接续杯受到摇晃或倾斜的影响,薄膜状球面皆可吸附贴合于滴出口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6A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当滴液即将滴完时,因该浮杯体内所盛的液体重量及液面降低的加速,其薄膜状的球面底部将迅速被吸附,而紧密贴合于滴出口的剖面示意图;图6B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当滴液即将滴完时,即使注射筒及接续杯受到摇晃或倾斜的影响,其薄膜状的球面底部仍吸附而紧密贴合于滴出口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实际实施注射的配置示意图。图号说明如下注射筒(1)环形止塞体(2)止挡片(a)卡止点(2a-2b)注射液出口(b)底部凸缘(c)接续杯(3)注射筒部(10) 注射液出口(12)固定凸环(14) 刻度标示(15) 接续端(16)该止滴部(20) 顶端周缘(22) 薄膜状球面(24)浮杯体(25) 插孔(251)球面薄膜(26)固定柱(261) 接续杯(30) 开孔(32)滴出口(34) 引流管(40) 流量控制装置(50)尖状接头(60) 点滴瓶(70) 滴液(L)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是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剖面示意图;由图所示,本技术主要包括一注射筒部(10)、一可浮动的止滴部(20)及一接续杯(30)等构件所组成;其中该注射筒部(10),是为一中空状的注射筒,底部设有注射液出口(12)及固定凸环(14),使注射液可流出,筒身具有刻度标示(15)供加注其他药剂时的混合稀释与注射量测,顶部则设有接续端(16);该止滴部(20),是为一可浮动容器,其顶端周缘(22)的厚度较大,且逐渐向下缩薄,而于底部具有薄膜状球面(24),藉由此球面良好的接触性及无方向限制性,使止塞作用不受摇晃或倾斜等影响;此外,其顶端可具有一凸缘,以增进浮动稳定;该接续杯(30),是为一中空状的杯体,以开孔(32)套合于固定凸环(14),而杯体下方设有滴出口(3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点滴注射筒的控制结构改良,包括一注射筒部及一内置有止滴部的接续杯:该注射筒部,是一中空状的注射筒,底部设有注射液出口及固定凸环,顶部则设有接续端;该接续杯,是一中空状内置有止滴部的杯体,以开孔套合于固定凸环,而杯体下方设有滴出口 使注射液可流出;该止滴部,其特征为:一可浮动容器是设置于该接续杯内,其顶端周缘的厚度较大,且逐渐向下缩薄,而于底部具有薄膜状球面,藉由此球面良好的接触性及无方向限制性,使止塞作用不受摇晃或倾斜等影响,大幅缩减可误差的动作空间及两者的相对摆动倾斜角度,使薄膜状球面皆足以涵盖滴出口而确实止塞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贤宗,郑万章,
申请(专利权)人:圆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