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矢量控制的旋翼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86790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2 0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提供了一种可矢量控制的旋翼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底部设置有主桅杆;所述机身上方设置有旋翼结构,所述旋翼结构包括垫片和若干个均匀连接在垫片上的旋翼叶片,中轴立柱一端与主桅杆相连,所述中轴立柱另一端与位于垫片上端的旋翼头相连;所述机身的后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小翼,所述小翼正后方设置有尾翼,所述尾翼与小翼之间通过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接杆相连;所述机身的机头处设置有前起落架,所述两小翼的端部处对称设置有两个后起落架。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所述的可矢量控制的旋翼机结构设计合理,由矢量合成控制,在方位、速度、调节机身俯仰稳定性、滚转稳定性和速度稳定性等方面具有了更好的性能,提高了旋翼机的可操纵性和飞行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创造属于旋翼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矢量控制的旋翼机
技术介绍
旋翼机属于自转旋翼飞行器,一般以自转旋翼作为升力面,加上推进装置(如螺旋桨推/拉力)作为前进动力来实现飞行,现有的固定翼飞机在飞行转弯过程中,存在由于横侧耦合作用需要倾侧转弯的问题,导致飞机高度下降,飞机的稳定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创造旨在提出一种可矢量控制的旋翼机,以解决飞机在飞行转弯时需侧倾转弯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矢量控制的旋翼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底部设置有沿所述机身长度方向延伸的主桅杆;所述机身上方设置有旋翼结构,所述旋翼结构包括垫片和若干个均匀连接在垫片上的旋翼叶片,所述垫片中部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轴承,中轴立柱一端与主桅杆相连,所述中轴立柱另一端穿过安装孔中的轴承后与位于垫片上端的旋翼头相连;所述机身的后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小翼,所述小翼的一端与机身相连,所述小翼另一端向机身外侧延伸,所述小翼正后方设置有尾翼,所述尾翼包括与所述小翼平行的水平尾翼,所述水平尾翼两端对称设置有两个主垂直尾翼,所述主垂直尾翼上设置有方向舵,所述水平尾翼上端均匀设置有若干个辅助垂直尾翼,所述水平尾翼上端位于主垂直尾翼与其相邻的辅助垂直尾翼之间处设置有升降舵,所述主垂直尾翼与其同侧的小翼之间通过连接杆相连;所述机身的机头处设置有前起落架,所述两小翼的端部处对称设置有两个后起落架;所述机身后端设置有矢量电机,所述矢量电机上设置有螺旋桨。进一步的,所述垫片为带有三个连接叶片的整体式结构,每个连接叶片之间采用弧形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旋翼叶片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与三个连接叶片相连,每个旋翼叶片与连接叶片的连接处设置有两个安装孔,离安装圆心较近的安装孔为螺丝螺母固定孔,离安装圆心较远的安装孔为插销孔,所述插销孔内插有轻木插销。进一步的,每个旋翼叶片的前缘均嵌有一条沿旋翼叶片长度方向延伸的铁丝。进一步的,所述机身采用方形碳杆作为机身龙骨。进一步的,所述机身前部设置有沿机身长度方向延伸的卡槽,所述卡槽内设置有可沿所述卡槽滑动的电池槽,所述电池槽内设置有电池。进一步的,所述小翼的上表面为曲面。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创造所述的可矢量控制的旋翼机具有以下优势:1、由于旋翼自转,桨尖速度较小,因此不容易出现前行桨叶激波失速,前飞速度可以有较大提高,而且无需平衡反扭矩的尾桨,结构大大简化;2、旋翼依靠飞行过程中前方来流驱动其旋转,旋翼始终处于自转状态,为旋翼机提供升力,一旦发动机停车,旋翼机也可以自动进入自转下滑阶段,不存在低速回避区,可以很好地保证飞行过程中的安全性;3、正常降落时,通过旋翼操纵,可实现点式着陆,降低了对着陆地点的要求;4、由矢量合成控制,在方位、速度、调节机身俯仰稳定性、滚转稳定性和速度稳定性等方面具有了更好的性能,尤其通过在机身两侧各加一个小翼,与旋翼舵面形成矢量控制,提高了旋翼机的可操纵性和飞行的稳定性。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创造,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创造的尾翼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专利技术创造的垫片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机身;2-垫片;201-连接叶片;202-插销孔;203-螺丝螺母固定孔;204-安装孔;3-旋翼叶片;4-中轴立柱;5-小翼;6-连接杆;7-尾翼;701-水平尾翼;702-升降舵;703-主垂直尾翼;704-方向舵;705-辅助垂直尾翼;8-前起落架;9-后起落架。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创造。如图1-3所示,一种可矢量控制的旋翼机,包括机身1,所述机身1采用方形碳杆作为机身龙骨,因为机身龙骨周围部件均为平板结构,圆形碳杆与其接触面积太小,容易发生旋转错位,而正方形结构增大碳杆与各部件的接触面积,提高稳定性与安全度,解决了圆形结构承受不了过大扭矩以及圆形碳杆不易安装固定的问题,所述机身1底部设置有沿所述机身1长度方向延伸的主桅杆。所述机身1上方设置有旋翼结构,所述旋翼结构包括垫片2和若干个均匀连接在垫片2上的旋翼叶片3,每个旋翼叶片3的前缘均嵌有一条沿旋翼叶片3长度方向延伸的铁丝作为旋翼叶片的配重,避免因风力原因使旋翼叶片3产生反旋现象,增强旋翼叶片3稳固性,使之不易变形,所述垫片2中部设置有安装孔204,所述安装孔204内设置有轴承,中轴立柱4一端与主桅杆相连,所述中轴立柱4另一端穿过安装孔204中的轴承后与位于垫片2上端的旋翼头相连,旋翼头是旋翼结构的主要受力部件,与俯仰操控轴和倾斜操控轴相连,旋翼结构通过旋翼头所在的平面,绕轴承中心进行旋转,并通过控制俯仰操控轴和侧倾操控轴来控制旋翼的动作,对飞行姿态进行调整,所述旋翼头处设置有预旋装置,所述预旋装置由齿轮传动减速装置和自动断开装置两部分组成,在准备起飞状态,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矢量控制的旋翼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矢量控制的旋翼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1),所述机身(1)底部设置有沿所述机身(1)长度方向延伸的主桅杆;所述机身(1)上方设置有旋翼结构,所述旋翼结构包括垫片(2)和若干个均匀连接在垫片(2)上的旋翼叶片(3),所述垫片(2)中部设置有安装孔(204),所述安装孔(204)内设置有轴承,中轴立柱(4)一端与主桅杆相连,所述中轴立柱(4)另一端穿过安装孔(204)中的轴承后与位于垫片(2)上端的旋翼头相连;所述机身(1)的后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小翼(5),所述小翼(5)的一端与机身(1)相连,所述小翼(5)另一端向机身(1)外侧延伸,所述两个小翼(5)正后方设置有尾翼(7),所述尾翼(7)包括与所述小翼(5)平行的水平尾翼(701),所述水平尾翼(701)两端对称设置有两个主垂直尾翼(703),所述主垂直尾翼(703)上设置有方向舵(704),所述水平尾翼(701)上端均匀设置有若干个辅助垂直尾翼(705),所述水平尾翼(701)上端位于主垂直尾翼(703)与其相邻的辅助垂直尾翼(705)之间处设置有升降舵(702),所述主垂直尾翼(703)与其同侧的小翼(5)之间通过连接杆(6)相连;所述机身(1)的机头处设置有前起落架(8),所述两小翼的端部处对称设置有两个后起落架(9);所述机身(1)后端设置有矢量电机,所述矢量电机上设置有螺旋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矢量控制的旋翼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身(1),所述机身
(1)底部设置有沿所述机身(1)长度方向延伸的主桅杆;
所述机身(1)上方设置有旋翼结构,所述旋翼结构包括垫片(2)和若
干个均匀连接在垫片(2)上的旋翼叶片(3),所述垫片(2)中部设置有
安装孔(204),所述安装孔(204)内设置有轴承,中轴立柱(4)一端与
主桅杆相连,所述中轴立柱(4)另一端穿过安装孔(204)中的轴承后与位
于垫片(2)上端的旋翼头相连;
所述机身(1)的后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小翼(5),所述小翼(5)的一
端与机身(1)相连,所述小翼(5)另一端向机身(1)外侧延伸,所述两
个小翼(5)正后方设置有尾翼(7),所述尾翼(7)包括与所述小翼(5)
平行的水平尾翼(701),所述水平尾翼(701)两端对称设置有两个主垂直
尾翼(703),所述主垂直尾翼(703)上设置有方向舵(704),所述水平
尾翼(701)上端均匀设置有若干个辅助垂直尾翼(705),所述水平尾翼(701)
上端位于主垂直尾翼(703)与其相邻的辅助垂直尾翼(705)之间处设置有
升降舵(702),所述主垂直尾翼(703)与其同侧的小翼(5)之间通过连
接杆(6)相连;
所述机身(1)的机头处设置有前起落架(8),所述两小翼的端部处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超谢良伟杨哲毅盛涛肖刘鑫张文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民航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