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在电池负极保护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83151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21 17: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在电池负极保护中的应用。该复合聚合物电解质为含有支撑相及吸附或键合在支撑相上、或者限制在支撑相中的离子传导单元的化合物或者混合物。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采用原位聚合的方式,改善了复合聚合物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接触,利于电池性能的发挥。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制备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机械性能好,不含液态电解液,对负极保护效果明显,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易得,有望用于多尺度的柔性储能器件的制备,具备高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在电池负极保护中的应用
提供一种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在电池负极保护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构建高比能储能装置的需求刺激了锂离子电池的广泛研究。然而,当前锂离子电池通过合理设计可以扩充其储能容量,但商业负极(石墨)的容量限制了锂离子电池在高比能电池上的应用,而发展以金属锂为负极的二次电池受到锂枝晶的限制。另一方面,商用锂离子电池的液态电解质对水分敏感、易燃、易爆,使其安全性受到质疑。因此,发展基于聚合物电解质的全固态金属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且其在形状上可以灵活多变,既可以保证电池内部的充分接触,又可以大大提高电池造型设计的灵活性,增强实用性。这样的电池不存在电解液泄露的问题,可以提升电池的安全性。此外,有望用于柔性器件的制备。制备聚合物电解质的传统方式是将聚合物分子与电解质盐溶于溶剂后浇铸于模具中,然后经过烘干热压等步骤用于电池的组装。以这样的方法得到的电解质膜不能同时满足高离子电导率、与电极界面稳定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聚合物电解质电导率低,与电极界面稳定性差等问题。将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前驱体的混合液涂覆在电极片表面进行原位聚合,再经过热处理得到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用于电池组装,室温下实现正常充放电。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用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该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含有支撑相及吸附和/或键合在支撑相上、或者限制在支撑相中的离子传导单元的化合物或者混合物。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在基材或者电极上吸附含有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前驱体的溶液或者分散液,可以微波、光、热或者电化学聚合的方式得到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负极保护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固态的金属离子和金属电池,该电池包括正极、负极和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所述复合聚合物电解质位于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其中所述复合聚合物电解质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解质。本专利技术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方案一:一种电极负极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所述电解质为含有支撑相及吸附或键合在支撑相上、或者限制在支撑相中的离子传导单元的化合物或者混合物,支撑相由含有烯属不饱和键的丙烯酸酯单体及其衍生物聚合而成;所述单体或者衍生物分子量介于100与1000之间,结构特征为链状或者树枝状,所述离子传导单元的化合物或者混合物为含-R1-O-R2-结构的增韧剂的一种或几种,其中R1与R2是硼、碳、氮、氟、铝、硅、磷、硫、钛、锆等元素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R1与R2可以是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原子。所述“离子传导单元”的离子例如是锂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铝离子、锌离子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优选锂离子。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相单体为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四羟甲基甲烷四丙烯酸酯、丙氧基化新戊二醇双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的双酚A二丙烯酸酯。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锂离子传导单元的化合物或者混合物为含-R1-O-R2-结构的增韧剂,优选为CH3CHO(乙醛)、TiO2、Al2O3、CF3CHO(三氟乙醛)、LiPO3、Li3PO4。方案二、上述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配制溶有电解质盐的溶液:将所述离子传导单元的增韧剂、电解质盐与溶剂按体积比0.1-2:1:5混合均匀;(2)制备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前驱体:将所述支撑相单体与所述溶有电解质盐的溶液按体积比0.1-10:1混合后加入引发剂,引发剂用量为支撑相单体和溶剂二者之和的质量分数的0.01-1%;优选支撑相单体与溶有电解质盐的溶液体积比为0.5-5:1;(3)制备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按每平方厘米涂覆5-100微升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前驱体的比例涂覆到基材表面后再聚合,将聚合物电解质置于60℃真空干燥箱中烘干12小时,得到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电解质盐采用溶于溶剂并产生离子的任何电解质盐,可以为四氟硼酸盐、六氟砷酸锂、高氯酸锂、三氟甲磺酸锂、二(三氟甲磺酰基)亚氨锂、二(五氟乙磺酰基)亚氨锂、三(三氟甲磺酰基)甲基锂、四氯铝酸锂、六氟硅酸锂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优选六氟磷酸锂。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溶剂为非水溶剂,例如内酯溶剂、碳酸酯溶剂、醚类溶剂、腈类溶剂、环丁砜溶剂、磷酸类、磷酸酯类溶剂、离子液体类溶剂,单独使用或者混合使用所述溶剂中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引发剂为自由基引发剂,所述聚合是微波、光、热或者电化学聚合。方案三、上述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或者上述的制备方法制备的聚合物电解质用于电池负极保护的用途。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负极为锂、钠、钾、镁、钙、锌、铝及其对应的合金,或者为可进行金属离子插层的材料方案四、一种可充放电的二次电池,包括金属二次电池及其对应的金属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含上述的聚合物电解质保护的负极。方案五、上述聚合物电解质用于固态储能器件制备的用途。此方法得到的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和耐受电压的范围优于文献中报道的电解质性能,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金属负极具有保护作用。这得益于两方面,一是原位聚合的方式使单体在聚合过程中与金属负极结合更紧密,有利于稳定充放电过程中电极与电解质的界面,促进锂更平整的沉积;另一方面,对比于液态电解液,固态的电解质极大地降低了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金属负极与电介质的副反应,提升电池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材料易得,制备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性能优异,无需过多的仪器设备,有利于规模化制备。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以具体实施方式为限,而是由权利要求加以限定。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制备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耐电压窗口。图2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制备的聚合物电解质的扫描电镜图。图3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制备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与磷酸铁锂的充放电曲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下述实施例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实施例1(1)制备溶有电解质盐的溶液:将CH3CHO与六氟磷酸锂、乙烯碳酸酯-丙烯碳酸酯溶剂按体积比1:1:5混合均匀。(2)制备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前驱体:将支撑体相单体乙氧基化四羟甲基甲烷四丙烯酸酯与步骤(1)的溶液按体积比1:1混合后加入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引发剂,引发剂用量为单体和溶液之和的质量分数的0.1%。(3)制备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按每平方厘米涂覆55微升步骤(2)中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前驱体的比例涂覆到特氟龙基底表面后进行光聚合,光聚合反应条件为:紫外灯照射聚合15分钟,再将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置于60℃真空干燥箱中烘干12小时。(4)制备磷酸铁锂正极:磷酸铁锂、将(2)中得到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前驱体、导电炭黑、聚偏氟乙烯按质量比7:1:1:1混合,并加入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调制成均一浆料后涂片,干燥,裁切等工艺流程即得到正极。(5)组装锂-复合聚合物电解质-钢片电池:以锂片为负极,配合上述制备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钢片,采用叠片工艺逐层压合,在氩气保护的手套箱中组装成电池。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窗口的测试:对组装锂-复合聚合物电解质-钢片电池进行线性伏安扫描,扫描范围为开路电压至5V,扫速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极负极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所述电解质为含有支撑相及吸附或键合在支撑相上、或者限制在支撑相中的离子传导单元的化合物或者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支撑相由含有烯属不饱和键的丙烯酸酯单体及其衍生物聚合而成;所述单体或者衍生物分子量介于100与1000之间,结构特征为链状或者树枝状,所述离子传导单元的化合物或者混合物为含‑R1‑O‑R2‑结构的增韧剂的一种或几种,其中R1与R2是硼、碳、氮、氟、铝、硅、磷、硫、钛、锆等元素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R1与R2可以是相同或者不同的原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保护电极负极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所述电解质为含有支撑相及吸附或键合在支撑相上、或者限制在支撑相中的离子传导单元的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支撑相由含有烯属不饱和键的丙烯酸酯单体及其衍生物聚合而成;所述单体或者衍生物分子量介于100与1000之间,结构特征为链状或者树枝状,所述离子传导单元的化合物为CH3CHO。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为锂离子、钠离子、钾离子、镁离子、钙离子、铝离子、锌离子中的一种或者几种。3.根据权利要求1-2之一所述的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所述支撑相单体为甲氧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乙氧基化四羟甲基甲烷四丙烯酸酯、丙氧基化新戊二醇双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的双酚A二丙烯酸酯。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配制溶有电解质盐的溶液:将所述离子传导单元的化合物、电解质盐与溶剂按体积比0.1-2:1:5混合均匀;(2)制备复合聚合物电解质前驱体:将所述支撑相单体与所述溶有电解质盐的溶液按体积比0.1-10:1混合后加入引发剂,引发剂用量为单体和溶液之和的质量分数的0.1%;(3)制备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按每平方厘米涂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玉国曾宪祥殷雅侠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