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自动泡茶杯,包括泡茶容器、驱动层与杯体三个部分;所述的驱动层位于泡茶容器与杯体之间,其包括电机、传动结构、感应装置、用于连通泡茶容器与杯体的管道、设置在管道内的顶柱和设置在管道顶部,用于堵住管道的挡水装置;所述的电机通过传动结构连接顶柱,控制顶柱的上下活动,顶柱往上活动时打开管道。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设计过程中,采用扇形齿轮、相关机构与功能模组,利用智能设备控制,根据所测温度以及经验曲线自动掌握泡茶时间,实现了自动出茶,解决了泡茶火候以及不同冲泡次数中对泡茶温度和时间的不同要求的掌握问题,通过这个技术给不会泡茶的人带来专业的泡茶效果,自动教会使用者泡茶方法及过程掌握,为茶叶消费带来更多消费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泡茶杯,用于泡制对泡茶浓度与时间要求较高的各种茶叶。
技术介绍
茶叶有6大种类,每种种类及每种种类中的小类对茶叶的冲泡方法是不一样的。茶叶冲泡大有学问,同样质量的茶叶,用水不好或泡茶方法不当,泡出来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泡茶用水:水质的好坏能直接影响茶汤的色、香、味,尤其对茶汤的滋味影响更大,泡茶用水一般多用天然水,其来源以山泉水、溪水和井水等。泡茶用水的选择标准可粗略地分为感官指标和净化化学指标。感官指标为:色度不超过15度、浑浊度不超过5度,没有异味、异色。净化化学指标为:正常PH值为6.5~8.5,总硬度不高于25度。泡茶器皿:花茶常用较大的瓷壶泡,然后斟入瓷杯饮用;炒青和烘青茶多用有盖瓷杯泡茶;乌龙茶用紫砂茶具泡;太平猴魁适宜用透明的玻璃杯。泡茶技术:泡茶技术包括茶叶用量、水温和冲泡时间茶叶用量:泡茶时的茶叶用量并无统一标准,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饮用习惯和茶与水的比率而定,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水温:泡茶的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软水煮沸泡茶,茶汤香味更浓,如以沸腾过久的水泡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则挥发殆尽,丧失了茶叶的活性。泡茶用水的检测有水质检测笔可以检测;泡茶用的器皿市场上有各种器皿可以购买:陶瓷,玻璃及飘逸杯。泡茶的技术目前很多是通过向他人学习,及自己实践得到的,非专业人员学习的周期会比较长,且缺少一个规范及归档方法。目前市场上也有自动泡茶的设备,价格偏贵,主要模仿自动咖啡机。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机电一体化的自动泡茶杯,该泡茶杯不仅可以测量泡茶杯子的温度,计量水入杯子的时间,还可以自动地把茶水放到杯体中,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自动泡茶杯包括泡茶容器、驱动层与杯体三个部分;所述的驱动层位于泡茶容器与杯体之间,所述的驱动层包括电机、传动结构、感应装置、管道、顶柱和挡水装置;所述管道用于连通泡茶容器与杯体,所述顶柱设置在管道内;所述挡水装置设置在管道顶部,用于堵住管道;所述的电机通过传动结构连接顶柱,控制顶柱的上下活动,所述的顶柱往上活动时打开管道。对本专利技术更进一步的改进为:所述的传动结构包括减速齿轮组、“Z”字型凸轮杆和杠杆;所述的杠杆以管道为支点。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为:所述的泡茶容器还包括茶盖、茶杯与平钢网;所述的平钢网中间设有大小形状与活塞的大小形状相匹配的小孔。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为:所述的减速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扇形齿轮;所述的第一齿轮与电机相连接;所述的第二齿轮连接第一齿轮与扇形齿轮;所述的凸轮杆的一端和扇形齿轮的轴心连接,另一端和杠杆连接;所述的顶柱下端设置有将杠杆插入的小口;所述的电机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驱动扇形齿轮控制凸轮杆与杠杆连接的一端向下活动,撬起杠杆,使顶柱向上活动。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为:所述的驱动层还包括驱动上盖与驱动下盖;所述的驱动下盖设置有滑槽;所述的滑槽可使驱动下盖套接在驱动上盖内部。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为:所述的挡水装置包括用于密封的活塞与用于防止漏水的硅胶圈;所述的活塞与硅胶圈锲合,形成面与面的密封部。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为:所述的泡茶容器还包括茶盖、茶杯与平钢网;所述的平钢网中间设有大小形状与活塞的大小形状相匹配的小孔。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为:所述的驱动层的外部有壳体包裹。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为:所述的驱动层由智能设备控制,所述的智能设备为遥控器、手机或者掌上电脑。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为: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电池充电电路、电机驱动的电路、电流检测的电路、蓝牙、MCU集成模块、温度测量电路和电容按键;MCU是系统的控制中心;蓝牙在系统中主要实现与智能设备的通讯,实现智能设备的参数的收发;电容按键用于实现系统待机时的低功耗唤醒及触发系统开始泡茶。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为:所述的温度测量电路中的感应装置为NTC传感器;所述的红外传感器设置于茶杯底部;所述的蓝牙使用BLE4.0芯片,该芯片的功耗低,连接速度快。本专利技术相比于其他的泡茶机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中将泡茶容器与杯体一体化,利用蓝牙与智能设备连接,实现泡茶自动化与检测。智能设备可根据不同茶叶的特点设置好冲泡的时间,冲泡时间一到,由控制装置控制电机工作,使驱动上盖中的杠杆往上顶起顶柱,并由顶柱顶开茶杯中的活塞,使茶水通过茶杯与驱动层中的管道往下漏到杯体中,实现了泡茶的全自动。该自动泡茶杯在设计过程中,采用扇形齿轮和相关机构与功能模组,充分利用空间,减小自动泡茶杯的体积,还改变了原有的泡茶杯与冲茶杯分开的方式,利用智能设备控制,根据所测温度以及经验曲线自动掌握泡茶时间,实现了自动出茶,解决了泡茶火候的掌握以及不同冲泡次数中对泡茶温度和时间的不同要求的掌握,通过这个技术给不会泡茶的人带来专业的泡茶效果,自动教会使用者泡茶方法及过程掌握,为茶叶消费带来更多消费者,该泡茶杯方便携带,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自动泡茶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自动泡茶杯的泡茶容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自动泡茶杯的驱动上盖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自动泡茶杯的驱动下盖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本专利技术自动泡茶杯的传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自动泡茶杯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如图1-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自动泡茶杯包括泡茶容器100、驱动层200与杯体300三个部分;所述的驱动层200位于泡茶容器100与杯体300之间;所述的驱动层200包括电机206、传动结构、感应装置205、管道、顶柱202和挡水装置;所述管道用于连通泡茶容器200与杯体300;所述顶柱202设置在管道内,其直径小于管道的直径;所述挡水装置设置在管道顶部,用于堵住管道;所述的电机206通过传动结构连接顶柱202,控制顶柱的上下活动,所述的顶柱202往上活动时打开管道。所述的传动结构包括减速齿轮组、“Z”字型凸轮杆210和杠杆204;所述的杠杆204以管道为支点。所述的减速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207、第二齿轮208和扇形齿轮209;所述的第一齿轮207与电机206相连接;所述的第二齿轮208连接第一齿轮207与扇形齿轮209;所述的凸轮杆210的一端和扇形齿轮209的轴心连接,另一端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泡茶杯,包括泡茶容器(100)、驱动层(200)与杯体(30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层(200)位于泡茶容器(100)与杯体(300)之间,所述的驱动层(200)包括电机(206)、传动结构、感应装置(205)、管道、顶柱(202)和挡水装置;所述管道用于连通泡茶容器(100)与杯体(300),所述顶柱(202)设置在管道内;所述挡水装置设置在管道顶部,用于堵住管道;所述的电机(206)通过传动结构连接顶柱(202),控制顶柱的上下活动,所述的顶柱(202)往上活动时打开管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泡茶杯,包括泡茶容器(100)、驱动层(200)与杯体(300),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驱动层(200)位于泡茶容器(100)与杯体(300)之间,所述的驱动层(200)包括电机(206)、
传动结构、感应装置(205)、管道、顶柱(202)和挡水装置;所述管道用于连通泡茶容器(100)
与杯体(300),所述顶柱(202)设置在管道内;所述挡水装置设置在管道顶部,用于堵住管
道;所述的电机(206)通过传动结构连接顶柱(202),控制顶柱的上下活动,所述的顶柱
(202)往上活动时打开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泡茶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结构包括减速齿轮组、
“Z”字型凸轮杆(210)和杠杆(204);所述的杠杆(204)以管道为支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泡茶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速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
(207)、第二齿轮(208)和扇形齿轮(209);所述的第一齿轮(207)与电机(206)相连接;所述
的第二齿轮(208)连接第一齿轮(207)与扇形齿轮(209);所述的凸轮杆(210)的一端和扇形
齿轮(209)的轴心连接,另一端和杠杆(204)连接;所述的顶柱(202)下端设置有将杠杆
(204)插入的小口;所述的电机(206)通过第一齿轮(207)与第二齿轮(208)驱动扇形齿轮
(209)控制凸轮杆(210)与杠杆连接的一端向下活动,撬起杠杆(204),使顶柱(202)向上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宇,白虹,朱志浩,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和易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