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中药疏肝健脾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血管活性肠肽的治疗方法,疏肝健脾方加减。基本方:柴胡10g,香附12g,白芍20g,枳壳15g,党参10g,白术10g,法半夏10g,木香10g,鸡内金10g,炙甘草3g。腹胀明显加槟榔10g;兼肝胃郁热,嘈杂、反酸者加黄连6g,吴茱萸1g;夹湿阻加厚朴10g,砂仁6g(后下);夹痰湿加陈皮10g;嗳气明显加旋覆花15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食滞甚加麦芽30g;大便不通加杏仁15g,郁李仁15g,枳壳改为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疗程为4周。治疗过程中不予任何其他药物,并嘱病人忌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调畅情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以中药疏肝健脾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血管活性肠肽的治疗方法,具体地说是以中药疏肝健脾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血管活性肠肽的治疗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一种胃肠功能性紊乱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为上腹部不适、疼痛、饱胀伴餐后加重、早饱、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据FD的症状不同将其分为3个亚型,即以上腹痛为主的溃疡型,以其他上腹部不适为主的动力障碍型(dysmotility-likedyspepsia,D-FD)及无法确定上述哪类症状为主的非特异型(nonspecificdyspepsia)。FD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等范畴。本研究以疏肝健脾法为主的中药治疗D-FD患者,观察其对胃排空试验及空腹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旨在探讨疏肝健脾中药治疗D-FD的疗效机制。故研究的结果更具说服力。
技术实现思路
诊断标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纳入研究的60例患者,采用单盲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55岁,平均(42.05±6.21)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8年,平均(5.09±1.25)年。对照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6岁,平均(38.3±7.71)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10年,平均(6.32±1.01)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另选择无任何胃肠、肝、胆、胰等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任何上腹部不适的健康志愿者20例设为正常组。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6月罗马国际胃肠病学会制定的RomeⅡ标准及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专业委员会主编的《中医胃肠病学》制定,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12周有下述症状:①持续或间断性上腹正中疼痛或不适;②上腹痛和下腹不适,未能在排便后缓解,或与大便次数及性状的改变无关(即不是肠易激综合征);③经过临床、实验室、影像学(内镜、B超等)检查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胰腺炎及消化系统肿瘤等);④排除糖尿病、精神病、系统性硬皮病等系统性疾病;⑤无腹部手术史;⑥胃排空功能检查显示排空延迟者。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之痞满证及其分型肝郁脾虚证标准:①自觉胃部饱胀、胀满或胀痛不适;②反复发作在4周以上。肝郁脾虚证主症:胃脘胀满或胀痛,食少纳呆,神疲乏力,便溏不爽。次症: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两胁撑胀,善太息,肠鸣矢气,舌苔白或腻,脉弦或细。具备主症3项(胃脘胀满或胀痛必备),或主症2项(胃脘胀满或胀痛必备)和次症2项,即可诊断。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临床症状如腹胀、纳呆食少、烧心感、嗳气、泛酸、倦怠乏力、恶心等进行评分,并按无、轻、中、重度分别计0、2、4、6分。胃排空疗效标准:临床痊愈:胃排空检测指标恢复正常(<50%)。显效:胃排空检测指标明显恢复(由重度减为轻度,即残留≥80%减为50%~60%)。有效:胃排空检测指标有所改善(由重度减为中度,或由中度减为轻度,即残留≥80%减为61%~79%或残留61%~79%减为50%~60%)。无效:胃排空检测指标的改善达不到上述标准。中医证候疗效标准:参照《2000个疾病国内外最新实用内科诊断标准》中的疗效判断标准加以修改而确立。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VIP水平恢复正常,胃排空检测指标恢复正常,疗效指数≥95%。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VIP水平接近正常,胃排空检测指标明显改善,75%≤疗效指数<95%。有效:临床症状减轻,VIP水平趋于正常,胃排空检测指标有所改善,30%≤疗效指数<75%。无效:临床症状均无改善,VIP水平无明显变化或朝偏离正常范围方向改变,疗效指数<30%。结果: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临床痊愈34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比较,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疗效与对照组相仿(P>0.05),但临床痊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胃排空疗效方面,治疗组的临床痊愈+显效(愈显)24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愈显9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治疗组的胃排空疗效与对照组相仿(P>0.05),但治疗组的临床愈显率优于对照组(P<0.05)。在血浆VIP水平方面,治疗前两组的VIP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VIP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的VI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并基本达到正常组水平(P>0.05)。专利技术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一种胃肠功能性紊乱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为上腹部不适、疼痛、饱胀伴餐后加重、早饱、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据FD的症状不同将其分为3个亚型,即以上腹痛为主的溃疡型,以其他上腹部不适为主的动力障碍型(dysmotility-likedyspepsia,D-FD)及无法确定上述哪类症状为主的非特异型(nonspecificdyspepsia)。FD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等范畴。本研究以疏肝健脾法为主的中药治疗D-FD患者,观察其对胃排空试验及空腹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旨在探讨疏肝健脾中药治疗D-FD的疗效机制。已证实胃肠激素可作为胃肠道肽能神经释放的神经传递介质或调节介质而起作用,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的感觉神经末梢或平滑肌细胞的相应受体而调节胃肠道感觉和运动。此外,胃肠肽在中枢神经系统也能影响胃肠运动。近15年来发现,许多肽类物质同时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VIP就是其中之一:VIP是一种含28个氨基酸残基的碱性多肽,主要由肠道神经元释放,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大量存在,为重要的脑肠肽。VIP被公认为非肾上腺素非胆碱(NANC)抑制系统的神经介质,对胃肠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胃肠激素对消化道运动有显著影响,胃泌素(Gas)、胃动素(Mot)、P物质(SP)等对消化道起兴奋作用,相反,VIP及生长抑素(SS)等起抑制性作用,具有极显著性意义,其与上消化道运动障碍可能有密切关系;发现动力障碍样FD患者胃窦黏膜VIPmRNA表达量明显增多。技术方案:治疗组予自拟疏肝健脾方加减。基本方:柴胡10g,香附12g,白芍20g,枳壳15g,党参10g,白术10g,法半夏10g,木香10g,鸡内金10g,炙甘草3g。腹胀明显加槟榔10g;兼肝胃郁热,嘈杂、反酸者加黄连6g,吴茱萸1g;夹湿阻加厚朴10g,砂仁6g(后下);夹痰湿加陈皮10g;嗳气明显加旋覆花15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食滞甚加麦芽30g;大便不通加杏仁15g,郁李仁15g,枳壳改为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疗程为4周。对照组给予吗丁啉10mg,每日3次,饭前30min服用,疗程为4周。治疗过程中不予任何其他药物,并嘱病人忌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调畅情志。正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以中药疏肝健脾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血管活性肠肽的治疗方法,疏肝健脾方加减;基本方:柴胡10g,香附12g,白芍20g,枳壳15g,党参10g,白术10g,法半夏10g,木香10g,鸡内金10g,炙甘草3g;腹胀明显加槟榔10g;兼肝胃郁热,嘈杂、反酸者加黄连6g,吴茱萸1g;夹湿阻加厚朴10g,砂仁6g(后下);夹痰湿加陈皮10g;嗳气明显加旋覆花15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食滞甚加麦芽30g;大便不通加杏仁15g,郁李仁15g,枳壳改为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疗程为4周;治疗过程中不予任何其他药物,并嘱病人忌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调畅情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以中药疏肝健脾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及血管活性肠肽的治疗方法,疏肝健脾方加减;基本方:柴胡10g,香附12g,白芍20g,枳壳15g,党参10g,白术10g,法半夏10g,木香10g,鸡内金10g,炙甘草3g;腹胀明显加槟榔10g;兼肝胃郁热,嘈杂、反酸者加黄连6g,吴茱萸1g;夹湿阻加厚朴10g,砂仁6g(后下);夹痰湿加陈皮10g;嗳气明显加旋覆花15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食滞甚加麦芽30g;大便不通加杏仁15g,郁李仁15g,枳壳改为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疗程为4周;治疗过程中不予任何其他药物,并嘱病人忌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乐宁,
申请(专利权)人:杨乐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