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粒子的双面ITO导电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53115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5 16: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含粒子的双面ITO导电膜,包括基材层,基材层两面依序为光学调整硬涂层、光学调整层、ITO导电层,其中,基材厚度介于23um至250um之间,光学调整硬涂层中添加有机或无机粒子,光学调整硬涂层的厚度为500nm至15um之间,光学调整硬涂层的折射率介于1.6至1.7之间,ITO导电层厚度小于40nm,双面光学调整层与双面ITO导电层的总厚度小于120n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双面ITO导电膜其光学调整层薄,透光性好,不影响粒子凸起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导电膜
,尤其涉及一种含粒子的双面ΙΤ0导电膜。
技术介绍
触摸式屏幕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触摸屏作为一种新型的输 出设备已十分流行和普遍,因此作为触摸屏必不可少的透明导电膜需求量也越来也大。ΙΤ0 导电膜透过率最高和导电性能最好,广泛地应用于移动通讯领域的触摸屏。ΙΤ0膜层的厚度 不同,膜的导电性能和透光性能也不同。一般来说,在相同的工艺条件和性能相同的PET基 底材料的情况下,ΙΤ0膜层越厚,ΡΕΤ-ΙΤ0膜的表面电阻越小,光透过率也相应的越小。现有 含粒子的双面ΙΤ0导电膜,如图1所示,由两个单面的ΙΤ0导电膜21通过粘结层22结合成双面 的ΙΤ0导电膜,每一单面ΙΤ0导电膜21包括基材层211、设置在基材层211上的光学调整层212 以及设置在光学调整层上的ΙΤ0层213。该结构的双面ΙΤ0导电膜,由于层结构及层厚度的设 计不合理,影响粒子的凸起程度,存在ΙΤ0层密著性差以及透过率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本技术研发一种合理的层结构设计与厚度控制,使得粒子凸 起不收影响,密著性佳且透光率理想。 -种含粒子的双面ΙΤ0导电膜,包括基材层,基材层两面依序为光学调整硬涂层、 光学调整层、ΙΤ0导电层,其中,基材厚度介于23um至250um之间,光学调整硬涂层中添加有 机或无机粒子,光学调整硬涂层的厚度为500nm至5um之间,光学调整硬涂层的折射率介于 1.6至1.7之间,ΙΤ0导电层厚度小于40nm,双面光学调整层与双面ΙΤ0导电层的总厚度小于 120nm〇 进一步地,所述双面光学调整层与双面ΙΤ0导电层的总厚度小于lOOnm。 进一步地,在双面皆含有ΙΤ0导电层的情况下,色差b*值小于4.5。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调整硬涂层的铅笔硬度为F以上。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调整硬涂层与光学调整层间添加有密著层。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调整硬涂层折射率优选为1.65-1.7,厚度优选为l-10um,光学 调整层厚度优选为20-30nm,IT0导电层厚度优选为20-25nm〇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学调整硬涂层的厚度优选为l_5um。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调整硬涂层折射率为1.65,厚度为lum,光学调整层厚度为 20nm,ΙΤ0导电层厚度为20nm。 进一步地,所述粒子的直径为500nm至10um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粒子的直径优选为500nm至5um之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含粒子的双面ΙΤ0导电膜通过各层结构的合 理设计及厚度控制,ΙΤ0导电层密著性佳,透光率高,光学调整硬涂层较薄,不会影响粒子凸 起程度。【附图说明】 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 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描述中的附图 仅仅是对应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 劳动的前提下,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双面ΙΤ0导电膜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含粒子的双面ΙΤ0导电膜截面示意图; 图3为对比实施例一双面ΙΤ0导电膜的层结构示意图; 图4为对比实施例二双面ΙΤ0导电膜的层结构示意图;图5为对比实施例三双面ΙΤ0导电膜的层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而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 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 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并且,在不付 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可以替换,下面将 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请参阅图2,一种含粒子的双面ΙΤ0导电膜,包括基材层10,基材层两面依序为光学 调整硬涂层11、光学调整层12、IT0导电层13。双面ΙΤ0导电膜内分布有粒子14,粒子14添加 于光学调整硬涂层11中,使得光学调整硬涂层11、光学调整层12、ΙΤ0导电层13在覆盖粒子 14所在位置对应地形成为凸起,粒子的直径为500nm-10um。 光学调整硬涂层11的折射率为1.6-1.7,厚度为500nm-15um;光学调整层12的制程 方式采用乾式镀膜,折射率为1.4-1.5,厚度在小于或等于40nm。ΙΤ0导电层厚度小于或等于 40nm。具体的,本技术双面ΙΤ0导电膜选用如下较佳实施例,请参下表一。 表一 请参阅图3、图4、图5,选用与本技术实施例相比较的三种双面ΙΤ0导电膜结 构,图3中,ΙΤ0导电膜包括基材层30以及在基材层30两面依序设置第一光学调整层31、第二 光学调整层32、以及ΙΤ0导电层33。第一光学调整层31材料Nb 2〇5,厚度10nm;第二光学调整层 32材料Si02,厚度40nm;IT0导电层33厚度20nm。图4中,ΙΤ0导电膜包括基材层40以及在基材 层40两面依序设置光学调整硬涂层41、第一光学调整层42、第二光学调整层43、以及ΙΤ0导 电层44。光学调整硬涂层41折射率1.54,厚度lum;第一光学调整层42材料Nb 2〇5,厚度10nm; 第二光学调整层43材料Si02,厚度40nm;IT0导电层44厚度20nm。图5中,ΙΤ0导电膜包括基材 层50以及在基材层50两面依序设置光学调整硬涂层51、光学调整层52、以及ΙΤ0导电层53, 光学调整硬涂层51折射率1.54,厚度lum;光学调整层52材料Si0 2,厚度20nm;IT0导电层44 厚度20nm。具体地,各比较例的参数请参下表二, 表二将上述实施例与比较例测试结果如下表三, 表三 通过上述测试结果比较分析可知,比较例1:虽光学、电性、有无 ΙΤ0时颜色差异皆 可符合需求,但因缺乏硬涂层,导致表面铅笔硬度不足,容易导致膜面刮伤。且因双面乾式 镀膜总厚度太厚,于第一面镀膜时累积过多热量于基材上,导致第二面镀膜时出现MD向皱 折或不规则变形。比较例2:虽含有硬涂层,可改善膜铅笔硬度,但双面乾式镀膜总厚度仍过 厚与比要例一相同,会产生第二面镀膜时MD向皱折或不规则变形的问题。比较例3:于硬涂 层上溅镀单一光学调整层,虽可降低乾式镀膜总厚度,改善膜面皱折或变形的问题。但因一 般硬涂层折射率较低,光学匹配性较差,导致b值过高、有无 ΙΤ0时颜色差异明显而无法使 用。 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实施例1:以湿式涂布方式制作光学调整硬涂层,可同时 达到改善铅笔硬度,与避免膜面皱折或变形的问题。在光学匹配性方面也可达到对应的要 求。实施例1-3:光学调整硬涂层厚度若为300nm时,则铅笔硬度达不到F的要求,所以其厚度 需在500nm以上。实施例1,4,5:光学调整硬涂层折射率需在1.6-1.7之间,若过低则会产生 与比较例3相同的问题。实施例1,6,7,8:当Si0 2厚度达到40nm时,加上20nm的ΙΤ0厚度,其双 乾式镀膜总厚度达到120nm,因厚度过后,发生与比较例1 一样的膜面MD向皱折或不规则变 形的问题。实施例1,9,10: ΙΤ0厚度过后时,虽可达到更低之电阻,但也伴随发生光学、膜面 变形之问题,因此ΙΤ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含粒子的双面ITO导电膜,包括基材层,其特征在于:基材层两面依序为光学调整硬涂层、光学调整层、ITO导电层,其中,基材厚度介于23um至250um之间,光学调整硬涂层中添加有机或无机粒子,光学调整硬涂层的厚度为500nm至15um之间,光学调整硬涂层的折射率介于1.6至1.7之间,ITO导电层厚度小于40nm,双面光学调整层与双面ITO导电层的总厚度小于120n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文玮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万顺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汕头万顺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光电薄膜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