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351416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5 12: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管(20)内置型热交换装置,其作为用作液压设备驱动用液压油的冷却装置等的热交换装置,在供液压油等热流体经过的壳体(10)的内部设置多个供冷却水等传热介质经过的管(20),由此在传热介质与热流体之间实现热交换,其中,将裁剪或折弯成所期望的形状的金属制板体即闭合薄板(12)与多个管(20)结合,将闭合薄板(12)组合成箱形之后,在闭合薄板(12)的外表面形成合成树脂制覆盖层(11),从而构成热交换装置的壳体(10)。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确保热交换装置的耐压性及气密性等性能及耐久性的同时,提高生产率,并节省制造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20)内置型热交换装置,其作为用作液压设备驱动用液压油的冷却装置等的热交换装置,在供液压油等热流体经过的壳体(10)的内部设置多个供冷却水等传热介质经过的管(20),由此在传热介质与热流体之间实现热交换,其中,将裁剪或折弯成所期望的形状的金属制板体即闭合薄板(12)与多个管(20)结合,将闭合薄板(12)组合成箱形之后,在闭合薄板(12)的外表面形成合成树脂制覆盖层(11),从而构成热交换装置的壳体(10)。
技术介绍
在流体用热交换装置中,广泛地使用在壳体(10)的内部设置多个管(20),由此在经过壳体(10)的流体与经过管(20)的流体之间实现热交换的方式,作为其例子,可例举专利第1151755号。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课题专利第1151755号涉及冷却用于驱动液压设备的液压油的冷却用热交换器,液压油相当于经过壳体(10)的流体即热流体,冷却水相当于经过管(20)的流体即传热介质。即,如图2所示,流入壳体(10)的高温的液压油即热流体经过设于壳体(10)的内部的多个管(20)之间,并经过供给/排出口(33)而流入罩(30),然后过与经过管(20)的冷却水之间的热交换而冷却之后被排出,在这样的以往的热交换装置中,用于内置管(20)的壳体(10)通常由通过铸造而成型之后进行切削加工而成的金属制盒体或厚板体构成。在热交换装置,特别是在液压设备液压油冷却用热交换装置中,壳体(10)作为供液压设备液压油等高压的流体直接经过的一种压力容器,不仅需要高度的气密性,而且需要能够对抗高压流体的压力的充分的耐压性及强度,因此如图1所示,该壳体(10)由金属制厚板体制造,如该图的上部的截面图所示,为了确保经过壳体(10)的热流体与内置于壳体(10)的管(20)之间的接触度,在壳体(10)的内部需要形成复杂的形状的弯曲,并且为了将热流体与壳体(10)的内壁之间的摩擦最小化,并防止在长时间使用时可能会发生的壳体(10)的内壁组织的剥离,需要将壳体(10)的内部表面加工为光滑的表面。因此,在以往的热交换装置的壳体(10)的情况下,将通过铸造而进行1次成型的厚板体切削或研磨之后结合管(20),并在组合成箱形的状态下进行焊接而完成,因此存在制造工序复杂,且制造费用高的问题。特别是,为了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弯曲并进行表面处理,需要依次进行铸造、切削及研磨工序,而且在之后的组装工序中,需要执行对连接部的精密的后板焊接,而这些工序难以实现自动化,需要高度熟练的人力,因此在以往的热交换装置的壳体(10)的情况下,不仅无法大量生产,并且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提高生产率并节省制造费用。另外,以往的热交换装置的壳体(10)的外部表面由金属构成,因此存在与冷却水等传热介质直接接触的壳体(10)的外部表面被腐蚀的严重的问题,而这样的壳体(10)的耐蚀性的不足在将海水用作传热介质的核电站或船只等的热交换装置中引起更加严重的问题。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构成热交换装置的壳体(10)时,在确保耐压性和内部表面的精密度的情况下,提高生产率,且节省制造费用。即,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在供热流体经过的壳体(10)的内部沿着与热流体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有多个管(20),并且在内部形成有用于收纳传热介质的隔室(32)的罩(30)被附着于上述壳体(10),将管(20)与罩(30)的隔室(32)连接,其中上述管(20)在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圆盘形传递销(21),上述热交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多个闭合薄板(12)组合成箱形,在组合的闭合薄板(12)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管(20),管(20)的两端与穿设有多个结合孔(13)的闭合薄板(12)结合,管(20)的两侧的端部露出到闭合薄板(12)的外部,并在闭合薄板(12)的外表面形成有合成树脂制覆盖层(11),从而构成壳体(10)的外壁。另外,提供一种制造上述的热交换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包围平行地排列的多个管(20)而组合闭合薄板(12),将穿设有结合孔(13)的闭合薄板(12)与管(20)的两端结合,并将内置有管(20)的闭合薄板(12)组合体的两端分别与形成有出入口(19)的闭合薄板(12)结合,从而构成在两侧面分别露出管(20)的两端的箱形的闭合薄板(12)组合体;在内部形成有制造计划壳体(10)形状的铸模的模具(40)中安装上述箱形的闭合薄板(12)组合体,在模具(40)的内部面中的与箱形闭合薄板(12)组合体的露出了管(20)的两侧面平行的面上形成内径与管(20)的直径一致的结合凹部(45),在将模具(40)合模时,所露出的管(20)的两端与模具(40)的内部面的结合凹部(45)结合,由此在模具(40)内的闭合薄板(12)组合体的表面与模具(40)的内部面之间保持分开状态;以及,向合模的模具(40)的内部注入合成树脂而形成覆盖层(11),在覆盖层(11)硬化之后,进行模具(40)的脱模而取出壳体(10)。专利技术效果通过本专利技术,能够在确保热交换装置的耐压性及气密性等性能及耐久性的同时,提高生产率,并节省制造费用。特别是,在构成热交换装置的壳体(10)时,由内部的闭合薄板(12)和外部的合成树脂制覆盖层(11)成型为多层,并应用通过冲压加工等而容易地以自动化的方式大量生产的闭合薄板(12),从而能够省略通过以往的技术生产壳体(10)时所需的铸造、切削及研磨等高费用且低生产率的工序,因此与以往的技术相比,能够改善制造工序,并显著地提高生产率。另外,在壳体(10)的生产过程中,将焊接作业排除或最小化,因此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在通过以往的技术生产壳体(10)的过程中在焊接厚板体时所发生的过度的热传递及由此产生的管(20)的变形等不良情况,并且与冷却水等传热介质直接接触的壳体(10)的表面由合成树脂构成,因此与以往的的热交换装置相比,可确保优异的耐蚀性。附图说明图1是以往的热交换器的例示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及代表截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壳体的局部切断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壳体的覆盖层的局部切断立体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闭合薄板组装方式的例示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闭合薄板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应用于本专利技术的模具的例示图。图9是应用于本专利技术的模具的合模状态的说明图。图10是应用了加强棒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壳体的所抽选的局部切断立体图。标号说明10:壳体;11:覆盖层;12:闭合薄板;13:结合孔;14:结合突起;19:出入口;20:管;21:传递销;30:罩;31:隔板;32:隔室;33:供给/排出口;40:模具;45:结合凹部;47:加强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及执行过程进行说明。首先,图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外观的立体图及代表截面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在壳体(10)上附着一对罩(30),该壳体(10)为在前表面和后表面的两面上形成有出入口(19)的长方形密封盒体,如图3所示,在一侧的罩(30)形成有一对供给/排出口(33),如图4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多个形成有传递销(21)的管(20)。即,如图2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装置构成为如下:在供热流体经过的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热交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装置,在供热流体经过的壳体(10)的内部沿着与热流体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有多个管(20),并且在内部形成有用于收纳传热介质的隔室(32)的罩(30)被附着于上述壳体(10),将管(20)与罩(30)的隔室(32)连接,其中上述管(20)在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圆盘形传递销(21),上述热交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多个闭合薄板(12)被组合成箱形,在组合的闭合薄板(12)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管(20),管(20)的两端与穿设有多个结合孔(13)的闭合薄板(12)结合,管(20)的两侧的端部露出到闭合薄板(12)的外部,并在闭合薄板(12)的外表面形成有合成树脂制覆盖层(11),从而构成壳体(10)的外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11.28 KR 10-2013-01460921.一种热交换装置,在供热流体经过的壳体(10)的内部沿着与热流体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有多个管(20),并且罩(30)被附着于上述壳体(10),在上述罩(3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收纳传热介质的隔室(32),将管(20)与罩(30)的隔室(32)连接,其中上述管(20)在外周面形成有多个圆盘形传递销(21),上述热交换装置的特征在于,多个闭合薄板(12)被组合成箱形,在组合的闭合薄板(12)的内部设置有多个管(20),管(20)的两端与穿设有多个结合孔(13)的闭合薄板(12)结合,管(20)的两侧的端部露出到闭合薄板(12)的外部,并在闭合薄板(12)的外表面形成有合成树脂制覆盖层(11),从而构成壳体(10)的外壁。2.一种制造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包围平行地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廷国
申请(专利权)人:流动力量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