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顾茂松专利>正文

一种医用皮内注射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4985 阅读:3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医用皮内注射针,由针尖、针管、针座部分组成,其针尖后方的针管骤粗,形成突出部分.该突出矡分的前端有一个斜面.其开口与针尖斜切断面开口绕中轴旋转成180的相反位置,且前端斜截面的上半截面为钝性半圆形.分别构成控制进针深度和角度的限位装置.具有坚固耐用,不易弯曲,操作简便,有利于皮丘的形成,从而提高了观察反应的准确性,解决皮内注射时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等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皮试,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等.(*该技术在199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现有的皮内注射使用的是4 1/2 #、5#普通注射针,如附图一所示,由针尖(1)、针管(2)、针座(3)组成。由于针管长,而人体表皮层薄(0.5~4mm),因此注射技术难以掌握。常因操作技术不良或婴幼儿合作不佳等,而造成刺入皮下,误注药液。由于皮下较皮内对药物吸收迅速,易导致临床皮试和预防接种中假阳性。强阳性,超敏反应等局部和全身反应率增高,不仅影响医疗、预防的效果,而且增加受注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甚至事故。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对现有的普通注射针加以改进,制成一种专用于皮内注射的针,从而解决了以上问题。附图二是一种医用皮内注射针示意图,图中(1)针尖,(3)针座、(4)针尖斜截断面、(5)针尖嘴尖点部分、(6)突出物部分、(7)突出物前端斜截断面、(8)倾斜角度α、(9)突出物斜截断面的上半截面、(10)突出物斜截断面的下顶点。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按照皮内注射的要求深度,在普通注射针的针尖斜截面后方0.3~0.5mm处设置突出物部分。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特征是突出物部分的前端斜截断面(7)开口绕中轴成180°的相反位置,并且突出物的前端斜截断面的下顶点(10)与针尖嘴尖点(5)在一条直线上,这根直线能与注射针中轴线重合。突出物部分前端斜截断面的倾斜角度α(8)根据皮内注射的操作要求定为15°~17°,该斜截断面的上半截面为钝性半圆形。专利技术人曾作过两个实施例。实施例一,如附图三所示。利用普通的5#注射针尖(1)、针管(2)、针座(3)、针尖斜截断面(4),其特征在于普通5#注射针尖的斜截断面(4)后方0.3~0.5mm处铸有一垂直于针管(2)的圆柱体(5)即突出物。该圆柱体直径为0.5mm,高为1mm。以此形成控制进针深度的限位装置。最佳实施例,如附图四。在距离普通5#注射针尖斜截断面(4)后方0.3mm~0.5mm处的针管外,套上壁厚为0.2mm的9#注射针管(6),并使两管紧密贴合与针座(3)铆为一体,外套管即为突出物部分,其前端有一个斜截断面(7),开口与针尖斜截断面(4)开口以中轴形成180°的相反位置。并且该斜截断面的下顶点(10)与针尖嘴尖点(5)在一条直线上,该直线能与注射针中轴重合。套管前端斜截断面的上半截面(9)为钝性半圆形,形成阻挡皮肤而控制进针深度的限位装置。套管前端斜截断面的倾斜角度α(8)为15°~17°以控制进针角度。按照本方法制成的皮内注射针,能有效地控制进针深度与角度,坚固耐用,不易弯曲,且操作简便,有利于皮丘的形成,从而提高了观察反应的准确性,解决了皮内注射时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能广泛用于临床皮试,预防接种,人体细胞免疫功能测定等。该皮内注射针可由无缝不锈钢套管与普通注射针座铆合而成,也可一次性铸压成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医用皮内注射针。由针尖、针管、针座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注射针尖斜截断面上设置特出物部分,构成控制进针深度的限位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皮内注射针。由针尖、针管、针座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注射针尖斜截断面上方设置特出物部分,构成控制进针深度的限位装置。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内注射针,其特征在于突出物为距离针尖斜截断面后方0.3~0.5mm处的针管骤粗,该突出物前端有一个斜截面,其开口与针尖斜截断面开口围绕中心轴成180°的相反位置。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突出物,其特征在于突出物的前端斜截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茂松杨剑平
申请(专利权)人:顾茂松杨剑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