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尾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29846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1 2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后尾门结构。在外部件(18)的对置壁(18C)上,在与汇流条部(22)对置的对置区域(A)内,形成有向相对于后尾门玻璃(20)而远离的方向凹陷的凹部(34)。由此,能够在凹部(34)的底面(34A)与被配置在后尾门玻璃(20)上的汇流条部(22)之间使间隙(H1)增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后尾门结构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12-111349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在构成后尾门的一部分的外面板上涂覆有密封材料(粘合剂),并且通过该密封材料而在外面板上固定有后尾门玻璃。而且,在外面板的端部侧与后尾门玻璃的端部侧之间形成有水滴路径,由此将后尾门玻璃的表面上的由雨水等而形成的水滴引导至排水部件中。另一方面,在日本特开2010-120521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将具有热线的后尾门玻璃安装在后尾门主体的窗框部周边缘的后尾门玻璃粘接余量部上,从而使后尾门玻璃与后尾门外部接合。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抑制或防止由结露产生的水分而引起的除雾器的通电的车辆后尾门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中提供了一种车辆后尾门结构,具有:后尾门,其对形成在车身后部处的开口部进行开闭;后尾门玻璃,其被粘合于构成所述后尾门的外板的外部件上;汇流条部,其被配置在所述后尾门玻璃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侧,并对在该后尾门玻璃上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形成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排列的多个热线进行供电;远离部,其被形成在构成所述外部件的一部分且与所述后尾门玻璃对置的对置壁上,并且与所述汇流条部对置且与所述后尾门玻璃被粘合的粘合面相比更远离该后尾门玻璃。在上述结构中,后尾门玻璃被粘合于构成后尾门的外板的外部件上,所述后尾门对形成在车身后部的开口部进行开闭。在该后尾门玻璃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侧配置有汇流条部。通过该汇流条部来对在后尾门玻璃上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形成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排列的多个热线进行供电。此处,在构成外部件的一部分且与后尾门玻璃对置的对置壁上设置有远离部。该远离部被形成为,与汇流条部对置且与后尾门玻璃被粘合的粘合面相比更远离该后尾门玻璃。因此,在远离部中,其与后尾门玻璃之间的间隙增大。由此,能够避开由结露而产生的水滴与汇流条部的接触。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中,所述远离部为,向远离所述后尾门玻璃的方向凹陷的凹部的底面。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远离部为向远离后尾门玻璃的方向凹陷的凹部的底面,因此,在外部件的对置壁上,未形成凹部的部分比该凹部的底面更向后尾门玻璃侧接近。即,在外部件的对置壁上,通过形成凹部,从而形成了多个弯折部。由此,能够提高后尾门本身的强度。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中,所述对置壁中的所述凹部的周围部比所述粘合面更接近该后尾门玻璃。在上述结构中,外部件中的凹部的周围部比后尾门玻璃被粘合的粘合面更接近该后尾门玻璃。由此,在车厢内侧,能够减小外部件的对置壁与后尾门玻璃之间的间隙。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中,所述凹部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连续地形成。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凹部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连续地形成,因此,在水滴下落到凹部内的情况下,能够使该水滴沿着凹部内而流向车辆下方侧。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中,所述外部件由树脂形成。在上述结构中,外部件由树脂形成,即使该树脂具有导电性,也能够抑制或防止由结露产生的水分而引起的除雾器的通电。专利技术效果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即,能够抑制或防止由结露产生的水分所引起的除雾器的通电。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即,能够由树脂而形成后尾门,并且由此能够实现成本下降。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即,能够提高从车厢内侧观看时的美观度。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式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即,以凹部作为水的通道,从而能够使下落到该凹部内的水滴流向车辆下方侧。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式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即,与由金属形成外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车辆的轻量化。附图说明图1为从左斜方后方侧观察应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尾门结构的车辆时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沿图1的2-2线被切断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使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中柱下部结构进行说明。另外,以箭头标记FR来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侧,以箭头标记RH来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右侧,以箭头标记UP来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未进行特别记载而使用前后、上下的方向的情况下,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车辆后尾门结构的构成)如图1所示,在车辆10的后端部处形成有开口部12,在该开口部12的上缘部上设置有未图示的门铰链。通过该门铰链而使作为车辆后尾门结构的后尾门1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并通过该后尾门14而使开口部12被设为能够进行开闭。在后尾门14的上部处安装有后尾门玻璃20,在后尾门玻璃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分别配置有汇流条部22、24。在该汇流条部22与汇流条部24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形成有热线(除雾器)26,该除雾器26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被排列有多个。而且,该除雾器26通过汇流条部22、24而被供电。当通过来自汇流条部22、24的供电而使除雾器26通电时,该除雾器26将发热。由此,后尾门玻璃20被加热,从而实现后尾门玻璃20的除雾、防雾。图2为表示沿图1的2-2线被切断的状态的剖视图。如该图所示,后尾门14被构成为,包含各自由树脂形成的内部件16和外部件18。内部件16呈上方被开放的大致矩形形状,在其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设置有立壁部16B,立壁部16B从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被配置的底壁部16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端部向上方延伸。从底壁部16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起,延伸有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壁16C。从该倾斜壁16C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起,延伸有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壁16D。而且,在倾斜壁16D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处,形成有以相对于该倾斜壁16D大致正交的状态而趋向于上方的外缘壁16E。另一方面,外部件18呈下方被开放的大致矩形形状,在其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设置有能够与内部件16的立壁部16B对置的立壁部18A。从该立壁部18A的上端部起设置有倾斜壁18B,倾斜壁18B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向上方倾斜且能够与内部件16的倾斜壁16C对置。而且,从倾斜壁18B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起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后尾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后尾门结构,具有:后尾门,其对形成在车身后部处的开口部进行开闭;后尾门玻璃,其被粘合于构成所述后尾门的外板的外部件上;汇流条部,其被配置在所述后尾门玻璃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侧,并对在该后尾门玻璃上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形成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排列的多个热线进行供电;远离部,其被形成在构成所述外部件的一部分且与所述后尾门玻璃对置的对置壁上,并且与所述汇流条部对置且与所述后尾门玻璃被粘合的粘合面相比更远离该后尾门玻璃。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11.22 JP 2013-2422371.一种车辆后尾门结构,具有:
后尾门,其对形成在车身后部处的开口部进行开闭;
后尾门玻璃,其被粘合于构成所述后尾门的外板的外部件上;
汇流条部,其被配置在所述后尾门玻璃中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侧,
并对在该后尾门玻璃上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形成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排
列的多个热线进行供电;
远离部,其被形成在构成所述外部件的一部分且与所述后尾门玻璃对
置的对置壁上,并且与所述汇流条部对置且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岛睦水越美穗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