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重密封的防转型气动升降桅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17362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0 1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重密封的防转型气动升降桅杆,包括有由上至下设置的至少三节缸体,分别为第一缸体、第二缸体和第三缸体,第一缸体嵌设在第二缸体内,第二缸体嵌设在第三缸体内,所述第二缸体和第三缸体朝向第一缸体的端口处套设有联接套,该联接套内壁上设有与第二缸体或第三缸体的端面对接的凸环,该凸环的两侧设有凹槽,所述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的外周面上均设有与凹槽适配且沿轴向分布的导向凸筋,联接套的上方设有防尘圈,该联接套朝向防尘圈的端面上设有环形槽,防尘圈朝向联接套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环形槽形成插接配合的环形凸块,所述防尘圈与凹槽对应的位置设有与导向凸筋形成导向限位配合的限位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桅杆
,尤其是一种多重密封的防转型气动升降桅杆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升降桅杆,是由钢管或铝合金管为缸体,一般包括有由上至下设置的若干节缸体,所述的相邻两缸体中位于上侧的缸体插设在下侧的缸体内,还包括活塞、定位套、密封圈,耐磨环和气嘴等构成,使用时,用气管将缸体上的气嘴与气泵连接到一起,气泵由电机通电驱动,将压缩空气输入桅杆缸体,从而推动桅杆上升,当桅杆达到需要的高度或极限高度时,缸体的压缩空气也达到了一定的压力值,即可关闭气泵,停止供气,缸体上还设有可与电器设备连接的电缆线,因缸体成圆柱形,所以上升或下降过程中,容易受风力或其他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旋转,这样不仅影响缸体的稳定性,而且影响装在桅杆顶部的设备方位的不确定性,容易给使用者带来不便或无法在环境较恶劣的情况下使用,达不到理想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比现有技术密封好的气动升降桅杆。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重密封的防转型气动升降桅杆,包括有由上至下设置的至少三节缸体,分别为第一缸体、第二缸体和第三缸体,第一缸体嵌设在第二缸体内,第二缸体嵌设在第三缸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缸体和第三缸体朝向第一缸体的端口处套设有联接套,该联接套内壁上设有与第二缸体或第三缸体的端面对接的凸环,该凸环的两侧设有凹槽,所述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的外周面上均设有与凹槽适配且沿轴向分布的导向凸筋,联接套的上方设有防尘圈,该联接套朝向防尘圈的端面上设有环形槽,防尘圈朝向联接套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环形槽形成插接配合的环形凸块,所述防尘圈与凹槽对应的位置设有与导向凸筋形成导向限位配合的限位槽。上述结构中,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或第二缸体与第三缸体分别形成形成上下升降配合,防尘圈起到了防尘防水的作用,保证了缸体内部的环境,防尘圈的限位槽与第一缸体或第二缸体上的导向凸筋形成限位导向滑移配合,限位槽与导向凸筋的配合不仅在轴向上起到导向滑移的作用,在径向上还起到了防止第一缸体与第二缸体或第二缸体与第三缸体之间的相对转动,确保在升降过程中,桅杆的每节缸体都不会旋转,可以按照预定方位垂直升降,确保桅杆顶部设备的方位不会改变,从而达到预定效果,因防尘圈的厚度较薄,所以与第一缸体或第二缸体配合时不会因为限位槽与导向凸筋之间的摩擦力而影响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或第二缸体和第三缸体之间的相对移动,凸环的作用不仅能起到限位固定第一缸体或第二缸体的作用,还能提高联接套与第一缸体或第二缸体之间的密封性,凸环上的凹槽宽度略大导向凸筋的宽度,凹槽的内壁与导向凸筋的外壁形成间隙配合,避免凹槽与导向凸筋之间产生摩擦力影响第一缸体或第二缸体的升降。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缸体内设有弹簧电缆线,弹簧电缆线包括位于第一缸体内且成弹簧型的电缆线本体,电缆线本体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穿出第一缸体形成电缆线上端和电缆线下端,所述第一缸体的端口处设有通线中接头,该端口内壁上设有内螺纹,通线中接头与所述端口形成螺纹连接,所述通线中接头上设有供电缆线上端穿过的通孔,该通孔的入口端设置在通线中接头朝向第一缸体的端面上,通孔的出口端设置在通线中接头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三缸体的下端口连接有底座,底座上设有供电缆线下端穿过的连接孔,所述入口端和连接孔处均设有与弹簧电缆线和缸体形成密封配合的密封件,该密封件设置在入口端和连接孔的底面和内壁上。上述结构中,现有技术中,因为缸体内部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放置电缆线,所以电缆线是设置在缸体的外部,升降桅杆初始状态时,电缆线盘旋在固定位置,升降桅杆上升后,电缆线由缸体带动上升,这样不仅增加了占地面积,而且电缆线容易损坏,影响使用寿命,本技术中的弹簧电缆线成与缸体内部空间适配的弹簧型设置,初始状态时,电缆线本体成弹簧压缩状态,上升后,电缆线本体通过拉升延长到与升降桅杆相同的长度,不仅节省空间,而且外观更简洁美观,通线中接头的内部设有中空腔,电缆线上端从入口端进入穿过中空腔,再从出口端穿出,通孔的直径与弹簧电缆线的直径适配,电缆线上端与入口端内壁之间通过密封件密封,电缆线下端通过连接孔穿出缸体,电缆线下端与连接孔内壁之间也通过密封件密封,确保密封性,通线中接头的上方设有与通线中接头螺纹连接的盖体,盖体的设置是为了方便安装或更换电缆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入口端和连接孔的内壁上均设有供密封件放置的台阶面,密封件包括设置在台阶面上的多层同轴的电缆线密封圈,入口端朝向第一缸体的端口处和连接孔远离第三缸体的端口处均设有固定电缆线密封圈的螺母,螺母的外周面分别与入口端和连接孔的内壁螺纹配合,电缆线密封圈和螺母均是套设在电缆线的外周面上并与电缆线形成密封配合。上述结构中,台阶面以上的入口端或连接孔的孔径与电缆线密封圈的直径相同,台阶面以下的入口端或连接孔的孔径与电缆线的直径适配,电缆线密封圈设置在台阶面的底面上,螺母起到压紧和固定电缆线密封圈的作用,因电缆线密封圈为橡胶材质制成,在螺母通过螺纹旋转产生的压力作用下可适度形变挤满整个空隙,使电缆线密封圈分别与入口端或连接孔的内壁和通线的密封更紧密,螺母包括与入口端或连接孔内壁螺纹配合的连接端和裸露在入口端或连接孔外的操作端,操作端为直径大于连接端直径的扩大体,该扩大体与入口端或连接孔的端面形成限位配合,提高安全性,避免螺母过渡挤压破坏电缆线密封圈的密封性,延长使用寿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靠近底座的端部外周面上均设有沿径向分布的限位凸缘,该限位凸缘与所述联接套的凸环形成限位配合,所述限位凸缘的上方设有橡胶圈,该橡胶圈与凸环形成缓冲配合,所述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朝向底座的端部均设有活塞,该活塞的外周面上设有环形密封槽,环形密封槽上设有活塞密封圈,该活塞密封圈分别与第二缸体和第三缸体的内壁形成密封配合。上述结构中,桅杆升起后,各节缸体均上升,若没有限位凸缘,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或第二缸体和第三缸体之间通过联接套与活塞之间的限位配合来限定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或第二缸体和第三缸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但是这样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或第二缸体和第三缸体重叠在一起的部分就会很少,结构会不稳定,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或第二缸体和第三缸体之间容易脱开,且提高了抗弯曲能力,橡胶圈起到了缓冲和消音的作用,避免限位凸缘与凸环直接碰撞造成磨损和发出噪音,保压效果更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底座上设有连通缸体内部和外界的放气阀,该放气阀的驱动件设置在底座的外周面上,该放气阀与缸体形成联动配合,所述连接孔沿轴向贯穿整个底座,连接孔的旁边设有进气孔,进气孔与缸体内部连通。上述结构中,当需要将升降桅杆收起来时,只需利用放气阀手动放气即可,也可在外部设置遥控功能,借助电子元件和电磁放气阀从进气口实现自动升降,即自动进气和放气,气动升降桅杆由电机驱动,电机上设有气泵,进气孔与气泵连接,工作时,气泵通过进气孔进气将缸体一节一节往上推,达到需要的高度后,气泵停止充气,即安全又方便快捷。采用上述方案,升降桅杆的密封性好,保压效果好,不需要一直充气,经济环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重密封的防转型气动升降桅杆,包括有由上至下设置的至少三节缸体,分别为第一缸体、第二缸体和第三缸体,第一缸体嵌设在第二缸体内,第二缸体嵌设在第三缸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缸体和第三缸体朝向第一缸体的端口处套设有联接套,该联接套内壁上设有与第二缸体或第三缸体的端面对接的凸环,该凸环的两侧设有凹槽,所述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的外周面上均设有与凹槽适配且沿轴向分布的导向凸筋,联接套的上方设有防尘圈,该联接套朝向防尘圈的端面上设有环形槽,防尘圈朝向联接套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环形槽形成插接配合的环形凸块,所述防尘圈与凹槽对应的位置设有与导向凸筋形成导向限位配合的限位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重密封的防转型气动升降桅杆,包括有由上至下设置的至少三节缸体,分别为第一缸体、第二缸体和第三缸体,第一缸体嵌设在第二缸体内,第二缸体嵌设在第三缸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缸体和第三缸体朝向第一缸体的端口处套设有联接套,该联接套内壁上设有与第二缸体或第三缸体的端面对接的凸环,该凸环的两侧设有凹槽,所述第一缸体和第二缸体的外周面上均设有与凹槽适配且沿轴向分布的导向凸筋,联接套的上方设有防尘圈,该联接套朝向防尘圈的端面上设有环形槽,防尘圈朝向联接套的端面上设有与所述环形槽形成插接配合的环形凸块,所述防尘圈与凹槽对应的位置设有与导向凸筋形成导向限位配合的限位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重密封的防转型气动升降桅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缸体内设有弹簧电缆线,弹簧电缆线包括位于第一缸体内且成弹簧型的电缆线本体,电缆线本体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穿出第一缸体形成电缆线上端和电缆线下端,所述第一缸体的端口处设有通线中接头,该端口内壁上设有内螺纹,电缆线中接头与所述端口形成螺纹连接,所述通线中接头上设有供电缆线上端穿过的通孔,该通孔的入口端设置在通线中接头朝向第一缸体的端面上,通孔的出口端设置在通线中接头的外周面上,所述第三缸体的下端口连接有底座,底座上设有供电缆线下端穿过的连接孔,所述入口端和连接孔处均设有与弹簧电缆线和缸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维农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市比萨列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