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基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坑内无障碍的内撑外拉式直立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及两根倾斜设置的支撑体,所述支护桩的桩顶固定设置有压顶,其中一根所述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压顶连接固定,其另一端穿过所述支护桩的桩体并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土体,且其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土体的位置低于所述基坑底部土体表面,另一根所述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压顶连接固定,其另一端穿过所述支护桩的桩体并插入所述基坑的外部土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兼备加筋、挡土、止水多重作用,约束了土体变形,增强了基坑坑壁稳定性;实现坑内无障碍施工,加固坑底土,抵抗坑底隆起;可以适用于挖深较大的基坑,适用范围更广,安全性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基坑工程
,尤其是坑内无障碍的内撑外拉式直立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软土基坑的支护结构形式一般采用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钻孔灌注桩+坑内支撑或直立式钢管前撑支护结构,但是三者分别有各自的优缺点。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的优点是:一般坑内无支撑,便于快速挖土,兼有挡土和止水的双重功能,但缺点在于:位移控制能力较弱,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经济性一般。钻孔灌注桩+坑内支撑的优点是:适用土质、土层范围较广,对周围环境影响小,但缺点在于:对于浅层基坑的每米造价较高,且内支撑对挖土带来不便,后期支撑须拆除,影响工期。直立式钢管前撑支护结构的优点是:兼备加筋、挡土、止水多重作用,约束了土体变形,增强了基坑坑壁稳定性,但缺点在于:钢管前撑设置在基坑内部,使基坑内的施工必须要为钢管前撑让位,对施工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坑内无障碍的内撑外拉式直立支护结构,通过倾斜设置的两根支撑体,在兼备加筋、挡土、止水多重作用,约束了土体变形,增强基坑坑壁稳定性的同时,实现坑内无障碍施工。本技术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坑内无障碍的内撑外拉式直立支护结构,所述支护结构直立设置在基坑外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及两根倾斜设置的支撑体,所述支护桩的桩顶固定设置有压顶,其中一根所述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压顶连接固定,其另一端穿过所述支护桩的桩体并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土体,且其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土体的位置低于所述基坑底部土体表面,另一根所述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压顶连接固定,其另一端穿过所述支护桩的桩体并插入所述基坑的外部土体。所述两个支撑体之间以一定间隔交叉布置。所述支护桩可以是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也可以是水泥土搅拌桩,所述水泥土搅拌桩内插入有加强体。所述支撑体的插入端设置有锚固结构,所述锚固结构可以是在所述支撑体的端部表面设置螺纹,也可以是通过注浆实现。本技术的优点是:兼备加筋、挡土、止水多重作用,约束了土体变形,增强了基坑坑壁稳定性;实现坑内无障碍施工,加固坑底土,抵抗坑底隆起;可以适用于挖深较大的基坑,适用范围更广,安全性更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在单排桩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在双排桩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支护结构为双排灌注桩时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支护结构为双排搅拌桩时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中设置有降水井的支护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6所示,图中标记1-8分别表示为:压顶1、支护桩2、加强体3、支撑体4、锚固结构5、基坑6、底部土体7、降水井8。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坑内无障碍的内撑外拉式直立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2和两根倾斜设置的支撑体4,其中支护桩2采用单排结构,其设置在基坑6的外围且呈直立式,支撑体4用于内撑、外拉支护桩2从而提高支护桩2的支护效果及其稳定性。在支护桩2的桩顶设置有压顶1。其中对支护结构施以内撑作用的一根支撑体4的一端与位于支护桩2桩体外侧的压顶1相连接固定,其穿过支护桩2并插入到基坑6的底部土体7之中,且支撑体4插入底部土体7的插入位置低于底部土体7的表面;这样一来也保证了基坑内无障碍,同时由于支撑体4插入底部土体7的内部,可加固底部土体7,抵抗坑底隆起。而另一根对支护结构施以外拉作用的支撑体4的一端与位于支护桩2桩体内侧的压顶1相连接固定,其穿过支护桩2并插入到基坑6的外部土体之中。如图3所示,两根支撑体4分别穿过支护桩2指的是,相邻的支护桩2之间留有间隙,两根支撑体4分别从该间隙内穿过支护桩2并对应插入到基坑6的底部土体7和基坑6的外部土体中,此处的穿过指的是位置上的穿过。此时,两根支撑体4沿支护桩2的排列方向以一定间隔交叉布置。在支护桩2的桩身内部设置有加强体3,加强体3用于加强支护桩2的刚度和稳定性。如图1所示,在两根支撑体4的插入端(分别对应插入底部土体7和基坑6的外部土体)处设置有锚固结构5,锚固结构5用于提高支撑体4与底部土体7或基坑外部土体之间连接的紧密性,即提高支撑体4对支护结构的支撑效果及其稳定性。实施例二: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支护结构采用呈双排结构的支护桩2。同样的,两根支撑体4呈一定间隔交叉布置;这样一来,在保证坑内无障碍的同时,两根支撑体4分别对两根支护桩2施加内撑和外拉的作用,而两根支护桩2之间又通过压顶1连成一体,使得整体支护结构的支护效果和稳定性得到了质的飞跃,可以适用于挖深更深的基坑,适用范围更广,安全性更高。为了增加呈双排结构的支护桩2的桩间土强度,提高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如图6所示,在两根支护桩2之间设置有降水井8,降水井8可以降低坑内水位,从而增加桩间土强度,提高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当支护桩2采用不同的桩型时,支撑体4具有不同的布置方式。如图4所示,当支护桩2为灌注桩时,相邻的灌注桩之间留有间隙,支撑体4从该间隙内穿过并插入基坑6的底部土体7之中,此处的穿过指的是位置上的穿过;而如图5所示,当支护桩2为搅拌桩时,其桩身连成一体,支撑体4便从搅拌桩的桩体上贯穿而过,同时插入底部土体7之中,此处的穿过指的是支撑体4贯穿搅拌桩的桩身。上述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加强体3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的插入,即支护桩2本身强度满足设计需要时,无需在支护桩2内插入加强体3,反之,当支护桩2的强度无法满足设计需要时,则可以通过向支护桩2内插入加强体3来提高其强度,增加支护效果和稳定性。支撑体4和压顶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选择浇筑一体或设置螺栓连接。无论选择浇筑一体还是设置螺栓连接,都可以对支撑体4进行回收再利用,实现节能环保。锚固结构5可以是通过注浆来使支撑体4与基坑6的底部土体7或基坑6的外部土体之间连接成一体,从而使两者之间连接牢固,保证支撑体4对支护桩2的内撑、外拉效果。同样地,也可以通过在支撑体4的插入端端部表面设置螺纹,来提高其与底部土体7或外部土体之间的摩擦力,以保证支撑体4与底部土体7或外部土体之间的连接强度。无论是通过注浆还是通过设置螺纹,都可以对支撑体4进行回收再利用,实现节能环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坑内无障碍的内撑外拉式直立支护结构,所述支护结构直立设置在基坑外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及两根倾斜设置的支撑体,所述支护桩的桩顶固定设置有压顶,其中一根所述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压顶连接固定,其另一端穿过所述支护桩的桩体并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土体,且其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土体的位置低于所述基坑底部土体表面,另一根所述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压顶连接固定,其另一端穿过所述支护桩的桩体并插入所述基坑的外部土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坑内无障碍的内撑外拉式直立支护结构,所述支护结构直立设置在基坑外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及两根倾斜设置的支撑体,所述支护桩的桩顶固定设置有压顶,其中一根所述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压顶连接固定,其另一端穿过所述支护桩的桩体并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土体,且其插入所述基坑底部土体的位置低于所述基坑底部土体表面,另一根所述支撑体的一端与所述压顶连接固定,其另一端穿过所述支护桩的桩体并插入所述基坑的外部土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坑内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国荣,杨石飞,陈晖,苏辉,路家峰,郭星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