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313186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0 15: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和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基部设有若干前后延伸的第一端子槽。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自基部后侧向前安装固定于第一端子槽内的固定部、穿过第一端子槽并且自固定部延伸至对接部的接触臂以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脚。所述接触臂具有用以与一对接元件相接触的接触部。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中固定有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端子。前述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固定部和接触臂沿绝缘本体上下方向的投影重合,并且前述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沿前后方向错开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进行大电流传输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业的迅速发展,电连接器作为一种传输数字信号、音频信号、图像信号及电流等的连接装置已得到广泛应用。电连接器通常设置有若干导电端子和承载导电端子的塑胶座体。塑胶座体上设有若干端子收容槽,以供导电端子安装固定。因电连接器的体积有限,且逐渐趋向小型化的发展,从而在需要进行大电流传输时,导电端子的接触面积因电连接器体积有限而难以增加,进而导致大电流传输难以实现。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进行大电流传输的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和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基部设有若干前后延伸的第一端子槽;若干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自基部后侧向前安装固定于第一端子槽内的固定部、穿过第一端子槽并且自固定部延伸至对接部的接触臂以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脚,所述接触臂具有用以与一对接元件相接触的接触部;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中固定有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端子,前述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固定部和接触臂沿绝缘本体上下方向的投影重合,并且前述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沿前后方向错开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前述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位于同一平面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臂还具有连接所述接触部与固定部的连接臂,所述第一端子槽具有与接触部前后对应以供接触部通过的第一通槽、与连接臂前后对应以供连接臂通过的第二通槽以及固定所述固定部的固定槽,所述第一通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通槽的宽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部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臂的宽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槽的宽度也大于所述第二通槽的宽度,并且固定部的宽度大于连接臂的宽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通槽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固定槽的宽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固定部的宽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部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固定部的宽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通槽向前延伸贯穿所述对接部,所述对接部于相邻第一通槽之间设置有隔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槽也向前延伸贯穿所述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前端在第一通槽和固定槽之间设置有隔栏,而第一通槽与固定槽在隔栏后方上下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每一第一端子槽中固定设置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端子,该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固定部和接触臂沿绝缘本体上下方向的投影重合,而接触部沿前后方向错开设置,从而使得每一第一端子槽中用以进行电流传输的端子数量加倍,即在同样的产品空间里,有至少两倍的导体截面积,约可等于至少两倍的电流承载量,进而实现大电流传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另一角度的视图。图4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图1至图4所示为本技术电连接器100的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用以定位导电端子2的绝缘块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为沉板式卡缘连接器,所述绝缘本体1呈纵长型。其中,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基部11、自基部11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2、与基部11后侧连接的延伸部13。所述对接部12具有沿绝缘本体1纵长方向延伸的中央插槽121、分别位于中央插槽121上侧和下侧的顶壁122和底壁123。所述基部11设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延伸以收容导电端子2的第一端子槽111。所述第一端子槽111向前贯穿顶壁122或底壁123、向后贯穿基部11、向内与所述中央插槽121相连通设置。藉此,前后贯穿的第一端子槽111也可促进空气对流,进而便于导电端子2散热。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一导电端子2具有一自基部11后侧向前安装固定于第一端子槽111内的第一固定部22、穿过第一端子槽111并且自第一固定部22延伸至对接部12的接触臂21、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焊脚23。所述绝缘块3上设有若干上下贯穿的穿孔31,以供所述焊脚23穿过,并对焊脚23进行定位,防止相邻焊脚23接触。所述接触臂21自第一固定部22朝向中央插槽121方向延伸呈弹臂状,并具有突伸入中央插槽121以与一对接元件(未图示)相接触的接触部211和连接所述接触部211与第一固定部22的连接臂212。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端子槽111沿上下方向设置有两排,并且两排所述第一端子槽111分别向前贯穿对接部12的顶壁122和底壁123。每一第一端子槽111具有与接触部211前后对应以供接触部211通过的第一通槽1111、与连接臂212前后对应以供连接臂212通过的第二通槽1112以及固定所述第一固定部22的固定槽1113。所述第一通槽1111、第二通槽1112和固定槽1113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列。其中,所述第一通槽111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通槽1112的宽度,由此使得所述接触部211的宽度可设置为大于所述连接臂212的宽度,从而增加导电端子2与对接元件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阻抗,进而增加电流传输的承载量。进一步地,在本技术中,所述固定槽1113的宽度也大于所述第二通槽1112的宽度,即,可使得所述第一固定部22的宽度也大于所述连接臂212的宽度。此外,所述第一通槽1111的宽度设置为不小于所述固定槽1113的宽度,从而可使得接触部211的宽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可设置为小于、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2的宽度。所述第二通槽1112如通常的端子槽结构设计,小于固定槽1113的宽度,同时小于本技术中第一通槽1111的宽度,以保证相邻第一端子槽111之间隔板的强度,进而保证绝缘本体1的整体强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槽1111和固定槽1113均向前延伸贯穿所述对接部12,以增强散热。所述对接部12在相邻第一通槽1111之间设置有隔板124;并且,在所述对接部12前端,第一通槽1111和固定槽1113之间设置有隔栏125,而第一通槽1111与固定槽1113在隔栏125后方上下连通。请参阅图2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13沿绝缘本体1上下方向向上突伸超出基部11,并于两侧分别设置有延伸至基部11后方之侧部131。所述侧部131呈台阶状设置并且形成有位于下侧以搭接电路板的安装面1311。另,所述延伸部13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端子槽111相对应的若干第二端子槽132,以收容导电端子2的后侧部分。所述第二端子槽132均高于第一端子槽111,并在基部11上方沿绝缘本体1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延伸部13,由此可以使得空气于基部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和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基部设有若干前后延伸的第一端子槽;若干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自基部后侧向前安装固定于第一端子槽内的固定部、穿过第一端子槽并且自固定部延伸至对接部的接触臂以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脚,所述接触臂具有用以与一对接元件相接触的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中固定有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端子,前述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固定部和接触臂沿绝缘本体上下方向的投影重合,并且前述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沿前后方向错开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和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基部设有若干前后延伸的第一端子槽;
若干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每一导电端子具有一自基部后侧向前安装固定于第一端子槽内的固定部、穿过第一端子槽并且自固定部延伸至对接部的接触臂以及延伸出绝缘本体的焊脚,所述接触臂具有用以与一对接元件相接触的接触部;
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端子槽中固定有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端子,前述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固定部和接触臂沿绝缘本体上下方向的投影重合,并且前述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沿前后方向错开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前述至少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位于同一平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臂还具有连接所述接触部与固定部的连接臂,所述第一端子槽具有与接触部前后对应以供接触部通过的第一通槽、与连接臂前后对应以供连接臂通过的第二通槽以及固定所述固定部的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永炽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