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305994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10 0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以轻易的将脱模剂从轮胎内表面粘合有吸音材料的区域上去除,以此来抑制吸音材料的剥离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为,成型具备内衬层构件的生胎,在与该生胎的内表面的胎面部相对应的区域上,通过内衬层构件的粘合力贴上薄膜,在具备该薄膜的生胎的内表面涂布脱模剂,对涂布了该脱模剂的生胎进行硫化,然后从通过该硫化加工获得的充气轮胎的内表面去除薄膜,在剥离该薄膜后露出的区域上,沿着轮胎周向借助粘合层粘合带状的吸音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该充气轮胎在与轮胎内表面的胎面部分相对应的区域上粘合有带状的吸音材料,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以轻易的将脱模剂从轮胎内表面粘合有吸音材料的区域上去除,以此来抑制吸音材料的剥离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对于充气轮胎来说,产生噪音的原因之一,就是填充在轮胎内部的空气振动所导致的空洞共鸣音。该空洞共鸣音是在转动轮胎时,胎面部受路面凹凸的影响而产生振动,胎面部的振动使得轮胎内部的空气产生振动,从而产生的。作为减少这种空洞共鸣现象所导致的噪音的方法,提出有在轮胎与车轮的轮辋之间形成的空洞部内,设置吸音材料。更具体而言,是在与轮胎内表面的胎面部相应的区域内,粘合上带状的吸音材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但是,由于在充气轮胎的内表面附着有硫化时所使用的脱模剂,受该脱模剂的影响,存在吸音材料容易从轮胎内表面剥离的问题。对此,有一种提案是,在粘合吸音材料之前用表面处理装置对轮胎内表面进行打磨抛光,在实施了该打磨抛光处理的区域上粘合吸音材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然而,当对轮胎内表面实施打磨处理时,有可能会损伤配置于轮胎内表面的内衬层,所以这种方法未必理想。另外,虽然有一种方法是在粘合吸音材料之前,通过织物等擦拭附着在轮胎内表面的脱模剂,但从轮胎内表面擦拭掉脱模剂的作业需要付出很大的劳力,而且也很难将脱模剂彻底清除干净。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6760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5-13876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7-16824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在与轮胎内表面的胎面部分相对应的区域上粘合有带状的吸音材料时,可以轻易的将脱模剂从轮胎内表面粘合有吸音材料的区域上去除,以此来抑制吸音材料的剥离。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成型具备内衬层构件的生胎,在与该生胎的内表面的胎面部相对应的区域上,通过所述内衬层构件的粘合力贴上薄膜,在具备该薄膜的生胎的内表面涂布脱模剂,对涂布了该脱模剂的生胎进行硫化,然后从通过该硫化加工获得的充气轮胎的内表面去除所述薄膜,在剥离该薄膜后露出的区域上,沿着轮胎周向借助粘合层粘合带状的吸音材料。另外,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成型滚筒上配置薄膜,在该薄膜上缠绕薄片状的内衬层构件,在与该内衬层构件的胎面部相对应的区域上,通过该内衬层构件的粘合力贴上所述薄膜,使该薄膜位于轮胎内表面并层叠而形成所述内衬层构件,进而成型包含该内衬层构件的生胎,在具备该薄膜的生胎的内表面涂布脱模剂,对涂布了该脱模剂的生胎进行硫化,然后从通过该硫化加工获得的充气轮胎的内表面去除所述薄膜,在剥离该薄膜后露出的区域上,沿着轮胎周向借助粘合层粘合带状的吸音材料。进一步,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与薄片状的内衬层构件的胎面部相对应的区域,通过该内衬层构件的粘合力贴上薄膜,使该薄膜位于轮胎内表面并层叠而形成所述内衬层构件,进而成型包含该内衬层构件的生胎,在具备该薄膜的生胎的内表面涂布脱模剂,对涂布了该脱模剂的生胎进行硫化,然后从通过该硫化加工获得的充气轮胎的内表面去除所述薄膜,在剥离该薄膜后露出的区域上,沿着轮胎周向借助粘合层粘合带状的吸音材料。有益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准备一种生胎,其处于在与轮胎内表面的胎面部相对应的区域上,通过内衬层构件的粘合力贴上薄膜的状态,在具备该薄膜的生胎的内表面涂布脱模剂,对涂布了该脱模剂的生胎进行硫化,然后从通过该硫化加工获得的充气轮胎的内表面去除所述薄膜,在剥离该薄膜后露出的区域上,通过粘合层粘合吸音材料,因此可以轻易的将脱模剂从轮胎内表面粘合着吸音材料的区域上去除。由此可以防止脱模剂导致的粘合力下降,有效的抑制吸音材料的剥离。其结果,可长期维持基于吸音材料的噪音降低效果。上述薄膜,可以在生胎成型后,贴附在与该生胎的内表面的胎面部相对应的区域上,但优选在生胎的成型工序中,贴附在内衬层构件上。更具体来说,优选为在成型滚筒上配置薄膜,在该薄膜上缠绕薄片状的内衬层构件,在与该内衬层构件的胎面部相对应的区域上,通过该内衬层构件的粘合力贴上所述薄膜,使该薄膜位于轮胎内表面并层叠而形成所述内衬层构件,进而成型包含该内衬层构件的生胎,或者,在与薄板状的内衬层构件的胎面部相对应的区域上,通过该内衬层构件的粘合力贴附薄膜,使该薄膜位于轮胎内表面并层叠而形成所述内衬层构件,进而成型包含该内衬层构件的生胎。在如上所述的生胎成型工序中,在内衬层构件上贴附薄膜的情况下,可以充分确保双方之间的粘合性,能够防止该薄膜在硫化加工之前剥离。构成薄膜的聚合物优选含有尼龙6。含有尼龙6的薄膜,对于包含未硫化橡胶的内衬层构件的粘合力,和硫化后易于剥落的程度之间的平衡性是最好的。薄膜硫化后的厚度优选为10μm~120μm。由此,可以兼顾硫化后薄膜的易剥离性,和对于成型过程中的变形的追随性。优选为薄膜被配置成在轮胎周向的端部之间相互重叠,且该相互重叠的状态可一直维持到硫化后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可以切实的防止脱模剂从薄膜的接头部浸入,而且捏住相互重叠的端部的一侧,可以让硫化后的薄膜剥离作业更加容易进行。或者是,优选为薄膜配置成在硫化前的状态下,在轮胎周向上的至少1处形成缺欠部。这种情况下,在缺欠部上局部附着脱模剂。然后,跨越缺欠部在轮胎内表面上粘合吸音材料时,不管粘合层是否存在,缺欠部为非粘合区域,其轮胎周向上的两侧部分为粘合区域。也就是说,通过在薄膜的轮胎周向上的至少一处形成缺欠部,可以在轮胎周向上分离吸音材料的粘合区域。其结果,能够缓解吸音材料的粘合面上所产生的剪切应变,抑制吸音材料的剥离。薄膜在轮胎周向的两端部上的切削角度优选为,相对于轮胎周向呈50°~80°。由此,易于追随薄膜成型时的吹塑,可以很好的保持薄膜的粘合性。另外,优选为薄膜在轮胎周向的两端部上的切削角度相同。这种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提供轮胎周向的两端部以相同的切削角度被切削的薄膜,可以提高充气轮胎的生产效率。吸音材料是一种朝向轮胎周向延伸的单一吸音材料,优选为在与该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上,至少在与粘合面相应的范围内,具有均匀的厚...
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成型具备内衬层构件的生胎,在与所述生胎的内表面的胎面部相对应的区域上,通过所述内衬层构件的粘合力贴上薄膜,在具备所述薄膜的生胎的内表面涂布脱模剂,对涂布了所述脱模剂的生胎进行硫化,然后从通过所述硫化加工获得的充气轮胎的内表面去除所述薄膜,在剥离所述薄膜后露出的区域上,沿着轮胎周向借助粘合层粘合带状的吸音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12.03 JP 2013-250540;2014.09.04 JP 2014-180121.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成型具备内衬层构件的
生胎,在与所述生胎的内表面的胎面部相对应的区域上,通过所述内衬
层构件的粘合力贴上薄膜,在具备所述薄膜的生胎的内表面涂布脱模剂,
对涂布了所述脱模剂的生胎进行硫化,然后从通过所述硫化加工获得的
充气轮胎的内表面去除所述薄膜,在剥离所述薄膜后露出的区域上,沿
着轮胎周向借助粘合层粘合带状的吸音材料。
2.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成型滚筒上配置薄膜,
在所述薄膜上缠绕薄片状的内衬层构件,在与所述内衬层构件的胎面部
相对应的区域上,通过所述内衬层构件的粘合力贴上所述薄膜,使所述
薄膜位于轮胎内表面并层叠而形成所述内衬层构件,进而成型包含所述
内衬层构件的生胎,在具备所述薄膜的生胎的内表面涂布脱模剂,对涂
布了所述脱模剂的生胎进行硫化,然后从通过所述硫化加工获得的充气
轮胎的内表面去除所述薄膜,在剥离所述薄膜后露出的区域上,沿着轮
胎周向借助粘合层粘合带状的吸音材料。
3.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与薄片状的内衬层构
件的胎面部相对应的区域,通过所述内衬层构件的粘合力贴上薄膜,使
所述薄膜位于轮胎内表面并层叠而形成所述内衬层构件,进而成型包含
所述内衬层构件的生胎,在具备所述薄膜的生胎的内表面涂布脱模剂,
对涂布了所述脱模剂的生胎进行硫化,然后从通过所述硫化加工获得的
充气轮胎的内表面去除所述薄膜,在剥离所述薄膜后露出的区域上,沿
着轮胎周向借助粘合层粘合带状的吸音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丹野笃松田淳干场崇史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