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养殖池塘吸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30035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09 1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养殖池塘吸污方法。设置一条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船(1),浮船(1)下方悬挂固定潜水泵(6),潜水泵(6)通过软管与作为吸污头部的吸头装置(10)连通;吸头装置(10)通过其一对减压板(101)控制其吸头部位与池塘底部的吸污设计间距;将吸头装置(10)通过两侧各与一根可自由伸缩的导杆(8)以水平的第一转轴(105)为轴心转动连接,导杆(8)的上端与浮船(1)主体间以水平的第二转轴(81)为轴心进行转动连接;伴随着浮船(1)的移动,潜水泵(6)启动进行吸污时,减压板(101)与池塘底部始终贴紧接触,吸头部位与池塘底部保持设计吸污间距;随着池塘深度及坡度的变化,导杆(8)进行自由伸缩,第一转轴(105)、第二转轴(81)自由转动调节;第一转轴(105)、第二转轴(81)平行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养殖池塘吸污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养殖池塘吸污方法,属于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水污染控制和治理

技术介绍
研究发现,水体中投入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除20%-30%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外,其余的全部进入水体环境中,其中约60-70%沉积到泥底中。底泥在池塘养殖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淤泥中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直接有利于微藻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适量的淤泥具有保肥和缓冲水质的效果。然而,随着养殖周期的延长,未被摄食的残饵、排出的粪便等有机废物大量沉积在池塘底质中,塘泥沉积过多,特别是养殖多年的土塘,底泥的负面影响逐年加大,不仅大量消耗底层的溶解氧,导致氧债增加,进而造成水质恶化、还原性增强,更严重的是其中存在的寄生虫和致病菌导致病害爆发传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地区养殖成功率连年下降,排塘率居高不下与池塘底质持续恶化、酸化的现状不无关系。目前,国内外对水体底泥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机械清淤、微生物改良、化学药物调剂等。机械清淤主要是在养殖结束后排干池塘水体,利用工程机械等清除池底的淤泥,该方法无法做到养殖过程中收集清除多余塘泥,产生的残饵粪便无法及时排出生产系统;微生物方法虽然提高了底泥中营养物质的资源化利用,但由于无法控制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其效果难以稳定;化学方法虽然见效快,但容易造成化学残留积累,对养殖动物存在一定的危害,同时也污染水域环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公布号为CN104727365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太阳能水底吸污装置”,采用两用水泵作为动力通过管道吸取池塘底泥,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两用水泵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动力不足的现象,太阳能发电所需要的太阳能板及逆变器等装置又加大了整个装置的重量,导致结构比较复杂,而吸污能力不足;2)两用水泵固定在浮体上,整个结构体积较大,拆卸维修不便,装箱运输需要特制的包装材料;3)池塘各个位置深浅不一,而吸污装置潜入水中深度不可调节,吸污效果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池塘吸污方法,装置的结构笨重复杂,吸污能力不足;水泵固定在浮体上方,整个结构体积较大,拆卸维修不便,装箱运输需要特制的包装材料;池塘各个位置深浅不一,而吸污装置潜入水中深度不可调节,吸污效果不稳定。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养殖池塘吸污方法,设置一条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船1,浮船1下方悬挂固定潜水泵6,潜水泵6通过软管与作为吸污头部的吸头装置10连通;吸头装置10通过其一对减压板101控制其吸头部位与池塘底部的吸污设计间距;将吸头装置10通过两侧各与一根可自由伸缩的导杆8以水平的第一转轴105为轴心转动连接,导杆8的上端与浮船1主体间以水平的第二转轴81为轴心进行转动连接;伴随着浮船1的移动,潜水泵6启动进行吸污时,减压板101与池塘底部始终贴紧接触,吸头部位与池塘底部保持设计吸污间距;随着池塘深度及坡度的变化,所述导杆8进行自由伸缩,第一转轴105、第二转轴81自由转动调节;第一转轴105、第二转轴81平行设置。进一步的,吸头装置的总管103通过两路分管102与吸头管104的侧壁连通,所述吸头管104底部沿长度方向开设多个用于吸污的腰形孔;所述减压板101的1/2高度为所述吸头管104池塘底部的设计吸污间距;导杆8上端伸入套筒7中,并能够在套筒7自由伸缩。进一步的所述浮船1分为左右两部分,中间间隔一定距离,供软管从其间穿过;支架2将两部分连为一体,浮船左右两部分之间设置连接件12,所述潜水泵6挂接在所述连接件12上,工作时潜水泵6整体潜在水下。进一步的,浮船1上方设置输泥管4,翻沿输泥管4设置一定数量的浮球为输泥管4提供浮力。进一步的,所述减压板101两端翘起,呈雪橇状。进一步的,所述支架2通过两根绳索与延绳至两岸,通过岸边设置的动力机构或人力拉动池塘吸污装置进行行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吸污能力增强。2)相对于
技术介绍
中的一种太阳能水底吸污装置,结构简单,轻巧。3)吸污装置自动调节与池塘底部保持设定的间距,吸污能力强。4)减压板对吸污装置进行了有效保护。5)吸污装置结构设计巧妙,通过沿吸头管长度方向腰形孔的结构恰到好处。6)水泵采用潜水泵,挂在浮体下部,拆卸维修方便,拆装运输包装方便,体积小,无需特制的包装材料。7)吸污装置可根据池塘底部深浅,坡度的情况自行调节,提高了设备在不同地形条件池塘的适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养殖池塘吸污方法所采用的养殖池塘吸污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养殖池塘吸污方法所采用的养殖池塘吸污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吸污装置的立体结构图。图中,1.浮船;2.支架;3.第一软管;4.输泥管;5.旋转接头;6.潜水泵;7.套筒;8.导杆;9.第二软管;10.吸头装置;11.池塘底部;12.连接架;81.第二转轴;101.减压板;102.分管;103.总管,104.吸头管;105.第一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以下为本专利技术方法所采用的一项具体的实施例。参见图1-图3,一种养殖池塘吸污装置,包括浮船1、支架2、第一软管3、输泥管4、旋转接头5、潜水泵6、套筒7、导杆8、第二软管9、吸头装置10;所述支架2固定在浮船1上,旋转接头5与输泥管4连通,输泥管4延伸至岸边泥坑;旋转接头5与第一软管3连通,第一软管3与潜水泵6排出口连接,潜水泵吸入口与第二软管9连通,第二软管9与吸头装置10连通;所述吸头装置的总管103通过两路分管102与吸头管104的侧壁连通,所述吸头管104底部沿长度方向开设多个腰形孔;所述吸头管104的两侧分别与减压板101通过第一转轴105铰接,所述减压板101的厚度1/2高度为所述吸头管104池塘底部的设计吸污间距;所述吸头管104两端还分别与导杆8下端铰接,导杆8上端伸入套筒7中,导杆8与支架2通过第二转轴81铰接;所述池塘吸污装置在池塘中移动吸污时,减压板101与池塘底部始终贴紧接触,吸头管104与池塘底部保持设计吸污间距;随着池塘深度及坡度的变化,所述导杆8在套筒7内自由伸缩,第一转轴105、第二转轴81自由转动调节。参见图2,所述浮船1分为左右两部分,中间间隔一定距离,供第一软管3从其间穿过;支架2将两部分连为一体,浮船左右两部分之间设置连接件12,所述潜水泵6挂接在所述连接件12上,潜水泵6整体潜在水下。参见图2,沿输泥管4设置一定数量的浮球为输泥管4提供浮力。参见图3,所述减压板101两端翘起,呈雪橇状。所述支架2通过两根绳索与延绳至两岸,通过岸边设置的动力机构拉动池塘吸污装置进行行走。所述岸边设置的动力机构为卷扬机或采用人力。本专利技术吸污能力强;相对于
技术介绍
中的一种太阳能水底吸污装置,结构简单,轻巧;吸污装置吸头管自动调节与池塘底部保持设定的间距,适用范围广泛;减压板对吸污装置进行了有效保护;吸污装置结构设计巧妙,通过沿吸头管长度方向腰形孔的结构恰到好处;水泵采用潜水泵,挂在浮体下部,拆卸维修方便,拆装运输包装方便,无需特制的包装材料;吸污装置可根据池塘底部深浅、坡度的情况自行调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养殖池塘吸污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一条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船(1),浮船(1)下方悬挂固定潜水泵(6),潜水泵(6)通过软管与作为吸污头部的吸头装置(10)连通;吸头装置(10)通过其一对减压板(101)控制其吸头部位与池塘底部的吸污设计间距;将吸头装置(10)通过两侧各与一根可自由伸缩的导杆(8)以水平的第一转轴(105)为轴心转动连接,导杆(8)的上端与浮船(1)主体间以水平的第二转轴(81)为轴心进行转动连接;伴随着浮船(1)的移动,潜水泵(6)启动进行吸污时,减压板(101)与池塘底部始终贴紧接触,吸头部位与池塘底部保持设计吸污间距;随着池塘深度及坡度的变化,所述导杆(8)进行自由伸缩,第一转轴(105)、第二转轴(81)自由转动调节;第一转轴(105)、第二转轴(81)平行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养殖池塘吸污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一条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船(1),浮船(1)下方悬挂固定潜水泵(6),潜水泵(6)通过软管与作为吸污头部的吸头装置(10)连通;吸头装置(10)通过其一对减压板(101)控制其吸头部位与池塘底部的吸污设计间距;将吸头装置(10)通过两侧各与一根可自由伸缩的导杆(8)以水平的第一转轴(105)为轴心转动连接;伴随着浮船(1)的移动,潜水泵(6)启动进行吸污时,减压板(101)与池塘底部始终贴紧接触,吸头部位与池塘底部保持吸污设计间距;随着池塘深度及坡度的变化,所述导杆(8)进行自由伸缩,第一转轴(105)、第二转轴(81)自由转动调节;第一转轴(105)、第二转轴(81)平行设置;吸头装置的总管(103)通过两路分管(102)与吸头管(104)的侧壁连通,所述吸头管(104)底部沿长度方向开设多个用于吸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车轩周寅田昌凤陈晓龙陈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