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处理方法、表面带电装置及聚烯烃微多孔薄膜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299167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09 17: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处理方法,其能够将聚烯烃微多孔薄膜表面的带电状态控制成所需的分布。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处理方法等通过使一侧的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表面的第一区域接触液体,摩擦后带正电或负电,从而使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对的另一侧的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表面的第二区域反极性带电,控制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两表面的带电分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处理方法、表面带电装置及聚烯烃微多孔薄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处理方法、表面带电装置及聚烯烃微多孔薄膜。
技术介绍
将聚烯烃微多孔薄膜卷绕在膜卷上时,可能由于混入空气等原因,造成薄膜卷边不齐。作为防止薄膜卷边不齐的对策之一,提议有例如使用接触辊的方法(专利文献1)。但是,使用接触辊存在会在薄膜上产生压痕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099420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6-210160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聚烯烃微多孔薄膜具有电绝缘性,一旦带电后,采用以往的静电消除器难以完全消除静电。因此,目前提议有几种消除电绝缘性薄膜表面静电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2)。本专利技术基于使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积极带电这一崭新的想法开发而成,目的在于通过将聚烯烃微多孔薄膜表面的带电状态控制成所需的分布,从而改善由于聚烯烃微多孔薄膜表面不规则带电造成的薄膜加工性及处理性下降的状况。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1形态的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处理方法是通过使一侧的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表面的第一区域接触液体,摩擦后带正电或负电,从而使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对的另一侧的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表面的第二区域反极性带电,控制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两表面的带电分布。本专利技术的第2形态的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采用上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处理方法进行表面处理。本专利技术的第3形态的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处理方法是将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至少一侧表面接触表面张力低于50mN/m的极性溶剂,消除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两表面的静电。本专利技术的第4形态的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带电装置具备溶剂保持部、输送部以及液面调整部,所述溶剂保持部能够保持液体,所述输送部能够输送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使得所述溶剂保持部和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两表面能够任意时间接触,所述液面调整部调整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至少一侧表面和所述液体的接触面,使得在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两表面离开所述溶剂保持部时,在一侧的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表面的规定区域和另一侧的与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表面相对的区域之间,与所述液体分离的时间不同。本专利技术的第5形态的聚烯烃微多孔薄膜采用上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简单获得将热可塑性聚烯烃微多孔薄膜表面的带电状态控制成所需分布的聚烯烃微多孔薄膜。通过采用此种聚烯烃微多孔薄膜,能够使得之后工序中的薄膜加工性及处理性良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处理方法的一例图。图2是表示聚烯烃微多孔薄膜表面带电状态(推断)的一例图。图3是表示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带电装置的一例图。图4是表示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带电装置的一例图。图5是表示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带电装置的一例图。图6是表示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带电分布的一例(纵向两表面反极性带电)图。图7是表示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带电分布的一例(横向两表面反极性带电)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处理方法的一例图。本实施方式的处理方法是将聚烯烃微多孔薄膜10(以下简称为“薄膜”)浸泡在液体20、21中后,当从该液体20、21中抽出时,相比一侧的薄膜表面的第一区域11侧的液体20的液面高度,提高与第一区域11相对的另一侧的薄膜表面的第二区域12侧的液体21的液面高度。由此,使第一区域11带正电或负电,并将第二区域12相对于第一区域的极性,反极性地带电。即,第一区域带正电时,第二区域带负电,而第一区域带负电时,第二区域带正电。聚烯烃微多孔薄膜10具有电绝缘性即可,无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微多孔质的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苯乙烯薄膜等聚烯烃薄膜等。此外,这些薄膜的制备方法并无特别限制,可以采用以往众所周知的方法,例如将由聚烯烃树脂和成膜用溶剂构成的熔融混合物拉伸、成膜后,除去成膜用溶剂的方法(湿式法),或者将聚烯烃树脂薄膜在一轴方向或者双轴方向上拉伸的方法(干式法)等。作为此种聚烯烃微多孔薄膜,一般而言,例如膜厚为1.0~60μm、空孔率为20~80%、膜厚换算为20μm时的气阻度为10~5000秒/100cc。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表面处理方法的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用途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以用于蓄电池隔膜,从而提高作业时的处理性。作为液体20、21,能够向薄膜表面供应电荷即可,无特别限制。例如,优选使用表面张力高、且相对于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湿润性低的液体。液体20、21可以根据所用薄膜的种类等进行适当选择,其中,从容易调整的角度考虑,优选使用超纯水、蒸馏水、离子交换水、井水等天然水等作为液体。另外,水中也可含有少量醇等其他成分,此时优选20℃时表面张力为50mN/m以上的液体,更优选表面张力为60mN/m以上的液体。表面张力可以根据JISK2241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另外,与第二区域12接触的液体21可以和第一区域11侧的液体20相同或者不同。通过下述液面调整部等,将液体21适当供应至第二区域时,浸泡聚烯烃微多孔薄膜10的液体种类可以和用于调整液面的液体种类相同或者不同。将聚烯烃微多孔薄膜10从液体20、21中抽出的速度是通过使第一区域11带电而在与之相对的第二区域12可补偿电荷的速度即可,可以通过控制薄膜的输送速度,进行适当调整。此外,如下所述,可以根据抽出薄膜的速度,调整第一区域11的带电量。使聚烯烃微多孔薄膜10的第一区域或者第二区域带电时,液体20、21的温度无特别限制,但通常是室温,例如2~50℃、10~30℃。液体20、21的液面高度调整方法无特别限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调整。例如,如图3所示,通过在第二区域侧的薄膜表面浇上液体21,从而可以调整第二区域侧的液体21的液面,使之高于第一区域侧的液体20的液面。此外,通过向设置位置高于液体液面的框内流入液体,或者使具有含水性的无纺布或海绵等在高于液体液面的位置处接触薄膜单侧表面(例如,图4(A))等方法,也同样能够进行调整。例如,可以将疏水性的构件配置在第一区域侧的液面处,从而调整第一区域侧的液面使其低于第二区域侧的液面(例如,图4(B))。可以根据薄膜表面和液体的湿润性、聚烯烃微多孔薄膜10的输送速度、薄膜表面的皱褶和缩孔程度及频率、液体20、21的液面的振动等而易晃动程度,适当调整液体液面的高低差。此外,从针对薄膜表面调整液体20、21的液面高度的简易性、稳定性的角度来考虑,优选液体静置时的液面和薄膜任一侧的表面所成角度θ为5°~85°,更优选为60°~83°时,在此状态下从所述液体中可以抽出薄膜。另外,角度θ可以是第一区域侧的薄膜表面和液体液面的角度θ1,也可是第二区域侧的薄膜表面和液体液面的角度θ2。此外,还能根据液体与薄膜的湿润性,调整角度θ,从液体中抽出薄膜,从而使得第一区域的液面稳定地低于第二区域的液面。此时的角度θ是第一区域侧的薄膜表面和液体液面所成的角度θ1,优选5°~85°,更优选60°~83°。因为当角度θ1在上述范围内时,在第一区域中,可以有效地从薄膜表面沥干液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处理方法,其通过使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一侧表面的第一区域接触液体,摩擦后带正电或负电,从而使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对的另一侧的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表面的第二区域反极性带电,控制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两表面的带电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2.29 JP 2014-2669531.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处理方法,其通过使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一侧表面的第一区域接触液体,摩擦后带正电或负电,从而使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对的另一侧的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表面的第二区域反极性带电,控制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两表面的带电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摩擦后带正电或负电时,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液体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使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浸泡在所述液体中,然后从所述液体中抽出时,使所述液体于所述第二区域侧的液面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区域侧的液面高度,从而使所述第一区域摩擦后带正电或负电,使所述第二区域反极性带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静置时的液面与所述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任一侧表面所成角度为5°~85°。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为选自水以及醇为20重量百分比以下的水溶液中的至少一种。6.一种聚烯烃微多孔薄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采用权利要求1至4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奥野将人金子贤司田中治美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电池隔膜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