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试验室围护结构,公开了一种围护结构负荷可调试验室,包括由外保温材料层和内保温材料层构成的围护结构,外保温材料层和内保温材料层之间为内部均布有导流板的循环送风通道;还包括围护结构负荷和/或围护结构内壁面温度调控系统,每套该系统由供热/供冷模块、模块回风口、模块送风口、送风主管、送风支管、进风口、进风调节阀、送风系统末端温度传感器及内壁面温度传感器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围护结构内壁面温度和/或围护结构负荷实时可调;且在原有试验室基础上只增加较小空间,随着试验室体积的增大,负荷变化响应时间受到的影响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试验室围护结构,具体的说,是涉及需要特殊试验条件下,即一种需要试验场所围护结构具有负荷可调控特性的试验室。
技术介绍
目前,夹层墙体多以民用或商用建筑外围护结构或在其内加设辅助供热/供冷设备来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性及降低建筑空调耗能为目的,大部分具有换气通风的功能。该类夹层墙体多与太阳能蓄能、相变材料蓄能、盘管供热/供冷和自然/机械通风等系统相结合。如果将上述墙体直接作为试验室墙体,虽然能实现围护结构向室内提供稳定的冷/热负荷,但因系统较为复杂致使负荷调节响应时间较慢,无法实现围护结构负荷/围护结构内壁面温度变化的快速响应。虽然现有水循环墙体能够实现围护结构负荷/围护结构内壁面温度实时可调,但是该设施需设置一定体积的蓄水箱及墙体水流通道,从而需要一定的试验场地和比较复杂的水系统,且试验室空间越大,其围护结构面积越大,实现动态负荷/动态内壁面温度变化的时间越长。所以当试验室搭建环境无法满足水循环墙体搭建要求时,该方案便不再适用。参考文献:CN 104674979A—种高性能相变蓄热轻质墙体太阳能空气供暖体系CN 104674978A—种具备双层定型相变材料层的建筑外墙结构体CN 103256674A盘管式墙体强化通风空调节能系统CN 103397715A具有通风功能的三层保温墙体CN 204385950U—种具有通风间层的复合墙体CN 202306347U—种实验室墙体温度控制装置CN 102866715A—种实验室墙体温度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围护结构负荷可调试验室,可以实现围护结构内壁面温度和/或围护结构负荷实时可调,可以满足实验条件下的第一类边界条件/第二类边界条件。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围护结构负荷可调试验室,包括围护结构,所述围护结构由外保温材料层(I)和内保温材料层(2)构成,所述外保温材料层(I)和所述内保温材料层(2)之间设置有循环送风通道(3),所述循环送风通道(3)内均匀布置有多个导流板(4);还包括至少两套且偶数套围护结构负荷和/或围护结构内壁面温度调控系统,每套该系统由供热/供冷模块(5)、模块回风口(6)、模块送风口(7)、送风主管(8)、送风支管(9)、进风口(10)、进风调节阀(11)、送风系统末端温度传感器(12)及内壁面温度传感器(13)组成;至少两个所述供热/供冷模块(5)对称地吊装在试验室顶部,其两端连接所述模块回风口( 6)和所述模块送风口( 7),所述模块送风口( 7)通过所述送风主管(8)连接所述送风支管(9),所述送风支管(9)上设置多个在墙体水平方向上均布的通入所述循环送风通道(3)内的所述进风口(10);每相邻两个所述进风口(10)之间设置有一块所述导流板(4);所述进风口(10)处均设置所述进风调节阀(11),并且每根送风支管(9)最末端的一个进风口( 1)处设置所述送风系统末端温度传感器(12);所述内壁面温度传感器(I 3)在墙体上均匀布置为至少在每两个所述进风口(10)之间设置有一个以及在墙体内壁的四角处分别设置有一个。优选地,所述循环送风通道(3)的厚度为100-300mm。优选地,所述进风口(10)在试验室每面墙体上至少设置有5个。优选地,所述送风主管(8)和所述送风支管(9)和所述进风口(10)外部均敷设有保温层。优选地,所述进风口(10)设置在试验室四面竖直墙体的1/10至1/5高度处。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进风口(10)设置在试验室四面竖直墙体的1/5高度处。优选地,所述导流板(4)靠近一侧进风口(10)的位置不应小于两个进风口(10)之间距离的30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导流板(4)位于两个进风口(10)之间的中间位置。优选地,所述内壁面温度传感器(13)设置于试验室四面竖直墙体内壁的3/5至7/10高度处。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内壁面温度传感器(13)设置于试验室四面竖直墙体内壁的3/5高度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围护结构负荷可调试验室其围护结构设置循环送风通道;为了使循环送风通道内气流组织更加均匀,其内设置导流板;其围护结构内壁面温度和/或围护结构负荷可通过调控系统中的供热/供冷模块,采用试验室围护结构空气夹层顶部回风、下部均匀送风的模式,满足特殊试验场地及围护结构内壁面温度和/或围护结构负荷可变化的需求;亦可以在试验室外部环境无法满足试验室内部试验条件时,保持围护结构所需负荷和/或围护结构内壁面所需温度,以便满足试验室内部试验要求。本围护结构负荷可调试验室在原有试验室基础上只增加较小空间,节省占地面积;且随着试验室体积的增大,负荷变化响应时间受到的影响较小。本技术的围护结构负荷可调试验室利用送风系统末端温度传感器及试验室内壁面温度传感器对末端送风口处及试验室内壁温度进行监控,并将温度值反馈至供热/供冷模块,与设定值进行比较,通过反馈偏差对供热/供冷模块处的温度及风量进行自动调节,使试验室围护结构向室内提供的热流密度/围护结构内壁面温度满足试验要求;并且本围护结构负荷可调试验室可在试验进行过程中根据试验要求迅速改变围护结构负荷,使试验结果更加精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围护结构负荷可调试验室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1-1剖面图;图3是图1的2-2剖面图;图4是图2的A-A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围护结构负荷可调试验室的进风口处大样图;图6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围护结构负荷可调试验室的三维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所提供的围护结构负荷可调试验室的内壁温度测点布置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所提供实施例中的内壁温度监测图;图9是本技术所提供实施例中的壁面红外成像图:其中(a)为试验室内壁面红外成像图,(b)为试验室外壁面红外成像图;图10是本技术所提供实施例中的内壁面温度与响应时间的关系图;图11是试验室中各模块调控关系示意图;图12是试验室内壁面温度调节控制示意流程图;图中:1:外保温材料层;2:内保温材料层;3:循环送风通道;4:导流板;5:供热/供冷模块;6:模块回风口;7:模块送风口;8:送风主管;9:送风支管;10:进风口; 11:进风调节阀;12:送风系统末端温度传感器;13:内壁面温度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特点及效果,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实施例1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围护结构负荷可调试验室,由外保温材料层I和内保温材料层2组成围护结构,外保温材料层I和内保温材料层2之间为10mm厚的循环送风通道3,这样在原有试验室占地空间上只增加400mm长、400mm宽及600mm高,占地空间较小。循环送风通道3内等间距的布置有若干导流板4以保证循环送风通道3内气流组织均匀,以及循环送风通道3向试验室内供热/供冷量不会在内壁面出现明显分层。围护结构负荷可调试验室包括两套围护结构负荷和/或围护结构内壁面温度调控系统,每套该系统由供热/供冷模块5、模块回风口 6、模块送风口 7、送风主管8、送风支管9、进风口 10、进风调节阀11、送风系统末端温度传感器12及内壁面温度传感器13组成。供热/供冷模块5由可调控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围护结构负荷可调试验室,包括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护结构由外保温材料层(1)和内保温材料层(2)构成,所述外保温材料层(1)和所述内保温材料层(2)之间设置有循环送风通道(3),所述循环送风通道(3)内均匀布置有多个导流板(4);还包括至少两套且偶数套围护结构负荷和/或围护结构内壁面温度调控系统,每套该系统由供热/供冷模块(5)、模块回风口(6)、模块送风口(7)、送风主管(8)、送风支管(9)、进风口(10)、进风调节阀(11)、送风系统末端温度传感器(12)及内壁面温度传感器(13)组成;至少两个所述供热/供冷模块(5)对称地吊装在试验室顶部,其两端连接所述模块回风口(6)和所述模块送风口(7),所述模块送风口(7)通过所述送风主管(8)连接所述送风支管(9),所述送风支管(9)上设置多个在墙体水平方向上均布的通入所述循环送风通道(3)内的所述进风口(10);每相邻两个所述进风口(10)之间设置有一块所述导流板(4);所述进风口(10)处均设置所述进风调节阀(11),并且每根送风支管(9)最末端的一个进风口(10)处设置所述送风系统末端温度传感器(12);所述内壁面温度传感器(13)在墙体上均匀布置为至少在每两个所述进风口(10)之间设置有一个以及在墙体内壁的四角处分别设置有一个。...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鑫,由世俊,张欢,叶天震,郑雪晶,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