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的机油供应装置,包括:机油泵;主供油道,导入从所述机油泵排出的机油;副供油道,与主供油道的下游侧相连;第一机油供应部,与主供油道连接,并且将机油供应到多个曲轴颈中的特定的曲轴颈的曲轴轴承部;第二机油供应部,与副供油道连接,并且将机油供应到所述特定的曲轴颈以外的曲轴轴承部;多个液压工作部,至少包括第一机油供应部及所述第二机油供应部;液压传感器,检测所述主供油道的液压;控制装置,将所述多个液压工作部的要求液压且是与所述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对应的要求液压中的最大要求液压设定为目标液压,以所述液压传感器所测出的液压成为所述目标液压的方式控制所述机油泵的排出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向汽车等的发动机的各部位供应机油的发动机的机油供应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以下的机油供应装置:从曲轴的曲轴颈中的特定曲轴颈向曲轴内部导入机油,并通过形成在该曲轴中的内部通道向各曲柄销供应机油。该机油供应装置将从机油栗排出的机油通过主油道供应到将上述特定曲轴颈轴支撑的曲轴轴承部(称为特定轴承部),另一方面通过从主油道分支的分支油道,将机油供应到将上述特定曲轴颈以外的曲轴颈轴支撑的曲轴轴承部。而且,由设置在分支油道等中的流量控制阀进行供油控制,由此,确保特定轴承部和该特定轴承部以外的曲轴轴承部的供油量适量。通常,机油的要求油量(要求液压)基于发动机的运转状态(转速、负荷、油温等)而有所不同。其原因在于:适合于润滑或冷却的油量基于发动机的运转状态而有所不同,或者可变气门正时机构等液压工作装置的工作和停止的切换需要根据发动机的运转状态来进行。此方面,根据上述专利文献I,通过根据发动机的运转状态来控制设置在油道上的流量控制阀,能够恰当地确保各曲轴轴承部的要求油量(要求液压)。然而,在机油的要求油量(要求液压)基于发动机的运转状态而变化之中,若仅控制流量控制阀,即使满足了要求油量(要求液压),也会出现不少在整体上机油栗做无用的功而产生驱动损耗的情形。因此,在此方面仍有改善的余地。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2-117456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抑制机油栗的驱动损耗,并且恰当地向曲轴的轴颈(曲轴颈)及曲柄销供应机油。本专利技术是发动机的机油供应装置,其包括具有多个曲轴颈的曲轴,其中,机油从所述多个曲轴颈中的特定的曲轴颈被导入所述曲轴的内部,该机油通过形成于所述曲轴的内部通道被供应到曲柄销,所述发动机的机油供应装置还包括:机油栗,能够控制排出量;主供油道,导入从所述机油栗排出的机油;副供油道,与所述主供油道的机油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相连;第一机油供应部,与所述主供油道连接,并且将机油供应到所述多个曲轴颈中的所述特定的曲轴颈的曲轴轴承部;第二机油供应部,与所述副供油道连接,并且将机油供应到所述特定的曲轴颈以外的曲轴轴承部;多个液压工作部,至少包含所述第一机油供应部及所述第二机油供应部;液压传感器,检测所述主供油道的液压;控制装置,将所述多个液压工作部的要求液压且是与所述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对应的要求液压中的最大要求液压设定为目标液压,以所述液压传感器所测出的液压成为所述目标液压的方式控制所述机油栗的排出量。【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应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机油供应装置的多缸发动机的简略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曲轴的轴承部分的详细构造的纵剖视图。图3是表示第一轴承部的纵剖视图(图2的II1-1II线剖视图)。图4是表示第二轴承部的纵剖视图(图2的IV-1V线剖视图)。图5(a)是表示可变气门正时机构的简略结构的剖视图,图5(b)是表示进气门与排气门的气门特性(相位与升程量的关系)的图形。图6是表示机油供应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简略图。图7是仅表示供油道(从发动机斜下方所见的状态)的简略图。图8是表不气缸体的俯视图。图9是表不气缸体的仰视图。图1O是气缸体的剖视图(图9的X-X线剖视图)。图11是气缸体的剖视图(图9的X1-XI线剖视图)。图12是气缸体的侧视图。图13(a)是表示低负荷时的主油道的要求液压与发动机转速之间的关系的图(图谱),图13(b)是表示高负荷时的主油道的要求液压与发动机转速之间的关系的图(图谱)。图14是表示第一机油控制阀的特性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述本专利技术的较为理想的一实施方式。〈发动机的结构〉图1表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机油供应装置的多缸发动机2(以下简称为发动机2)。该发动机2是第一气缸#1至第四气缸#4沿着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直列地依次设置的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其搭载于汽车等车辆。发动机2包含上下连结的凸轮轴盖3、气缸盖4、气缸体5、曲轴箱6及油盘7(参照图6)。在气缸体5中形成有四个缸孔8,在各缸孔8内分别可滑动地收容有活塞9,通过所述活塞9、缸孔8及气缸盖4而在每个气缸形成燃烧室10。此外,各活塞9经由连杆11连接于曲轴12,该曲轴12被上述气缸体5等转动自如地支撑。气缸盖4中设置有在燃烧室10上开口的进气道14及排气道15,分别使进气道14及排气道15开闭的进气门16及排气门17分别装配于各气道14、15。进气门16及排气门17向关闭各气道14、15的方向(图1的上方向)分别受到回位弹簧18、19施力,在被设置于凸轮轴20、21夕卜周的凸轮部20a、21a压下后,打开各气道14、15。详细而言,上述凸轮部20a、21a随着凸轮轴20、21的转动而将设置在摇臂22、23的大致中央部的凸轮从动件22a、23a压下,由此,摇臂22、23以设置在其一端侧的液压间隙调节器(Hydraulic Lash Adjuster,以下称为HLA)24的支点机构的顶部为支点而摆动。摇臂22、23的另一端部随着该摆动而克服上述回位弹簧18、19的施力,将进气门16及排气门17压下。这样,各气道14、15打开。在气缸盖4中的对应于所述四个气缸的进气侧及排气侧的部分,设置有供上述HLA24插入、安装的安装孔26、27。另外,在气缸盖4中形成有在第一气缸至第四气缸的范围沿着气缸排列方向延伸且与进气侧及排气侧的HLA24的安装孔26、27分别连通的油道75、76。所述油道75、76对安装于安装孔26、27的HLA24的支点机构供应机油(工作油),HLA24的支点机构利用所述机油的液压(工作压)而自动地将气门间隙调整为零。在上述气缸体5的宽度方向上的缸孔8的一侧(进气侧)的侧壁内,设置有沿着气缸排列方向延伸的主油道64(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主供油道),在另一侧(排气侧)的侧壁内,设置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开指定间隔地排列且分别沿着气缸排列方向延伸的一对副油道65、66(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副供油道及第二副供油道)。各油道64至66是后文中详述的用于供应机油的油道。在主油道64下方的对应于各活塞9的位置,设置有与该主油道64连通的用于冷却活塞的喷油器28。另一方面,在副油道65、66中的位于气缸体5的宽度方向外侧的副油道66下侧近傍的对应于各活塞9的位置,设置有与该副油道66连通的用于润滑活塞的喷油器29(参照图8及图9)。所述喷油器28、29中的用于冷却活塞的喷油器28具有固定在曲轴室53顶面中的比缸孔8更靠进气侧的位置的喷嘴28a,从该喷嘴28a主要向活塞9里面的中央部呈喷淋状地喷射机油(冷却用机油)。另一方面,用于润滑活塞的喷油器29具有固定在曲轴室53顶面中的比缸孔8更靠排气侧的位置的喷嘴29a,以比用于冷却活塞的喷油器28更窄的角度,从该喷嘴29a主要向活塞9的活塞裙部的里面喷射机油(润滑用机油)。在活塞9的活塞裙部形成有用于引导机油的通道,从喷嘴29a喷射出的机油通过该通道被引导至活塞滑动面。另外,在各凸轮轴20、21的上方设置有机油供应部30、31(分别相当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机油供应部)。所述机油供应部30、31具有油嘴30a、31a,机油(润滑用机油)从所述油嘴30a、31a滴落至位于其下方的凸轮轴20、21的凸轮部20a、21a(被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的机油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多个曲轴颈的曲轴,其中,机油从所述多个曲轴颈中的特定的曲轴颈被导入所述曲轴的内部,该机油通过形成于所述曲轴的内部通道被供应到曲柄销,所述发动机的机油供应装置还包括:机油泵,能够控制排出量;主供油道,导入从所述机油泵排出的机油;副供油道,与所述主供油道的机油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相连;第一机油供应部,与所述主供油道连接,并且将机油供应到所述多个曲轴颈中的所述特定的曲轴颈的曲轴轴承部;第二机油供应部,与所述副供油道连接,并且将机油供应到所述特定的曲轴颈以外的曲轴轴承部;多个液压工作部,至少包含所述第一机油供应部及所述第二机油供应部;液压传感器,检测所述主供油道的液压;控制装置,将所述多个液压工作部的要求液压且是与所述发动机的运转状态对应的要求液压中的最大要求液压设定为目标液压,以所述液压传感器所测出的液压成为所述目标液压的方式控制所述机油泵的排出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村圭一,松浦弘和,小口智弘,本田绚大,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