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273629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8 2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油气分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气分离装置。能够增大筒体的内表面积以及对压缩机油的附着力,提高油气分离效果。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冷媒在向上扩散过程中对压缩机油的携带量较大,容易造成压缩机缺油以及难以连续稳定运行的缺陷。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具有内腔的筒体,所述筒体的侧部设置有连通内腔与进气管的进气口,所述进气管用于向所述内腔内通入含油冷媒,所述筒体的顶部设置有连通所述内腔与出气管的出气口,所述出气管用于排出经分离后的冷媒,所述筒体的底部设置有连通所述内腔与回油管的回油口,所述回油管用于将经分离后的油输送回压缩机油腔内,所述筒体的内表面设置有凸起微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气分离
,尤其涉及一种油气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各种各样的制冷系统中,为了保证压缩机的正常稳定运行,在压缩机与四通阀之间设置有油气分离装置,所述油气分离装置能够将压缩机排气过程中携带的部分压缩机油与冷媒分离,将压缩机油重新输送回压缩机油腔内,防止压缩机缺油而造成压缩机磨损甚至烧坏,从而影响整个制冷系统的正常运行。在现有技术中,普遍使用的油气分离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具有空腔的筒体1,所述筒体I的侧部设置有进气管2,所述进气管2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图中未示出)连通,所述筒体I的顶部设置有出气管3,所述筒体I的底部设置有回油管4,其中,压缩机将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冷媒后通过所述进气管2向所述筒体I的空腔内通入含油冷媒,根据压缩机油与冷媒的物理特性,压缩机油会沿着所述筒体I的内壁流入所述筒体I的底部,并经所述筒体I底部的回油管4回到压缩机腔内,而冷媒呈气态,会向上扩散至所述筒体I的顶部,并且经所述筒体I顶部的出气管3排出,从而达到油气分离的目的。然而,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在油气分离过程中,通常冷媒会携带部分压缩机油经所述出气管排出,长此以往会造成压缩机缺油,影响压缩机的正常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气分离装置。通过在所述筒体的内壁上设置凸起微结构,能够增大筒体的内表面积以及对压缩机油的附着力,减少经出气管排出的冷媒中压缩机油的携带量,提高油气分离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具有内腔的筒体,所述筒体的侧部设置有连通内腔与进气管的进气口,所述进气管用于向所述内腔内通入含油冷媒,所述筒体的顶部设置有连通所述内腔与出气管的出气口,所述出气管用于排出经分离后的冷媒,所述筒体的底部设置有连通所述内腔与回油管的回油口,所述回油管用于将经分离后的油输送回压缩机油腔内,所述筒体的内表面设置有凸起微结构。具体的,所述凸起微结构为螺纹状凸起微结构。可选的,所述出气管靠近所述出气口处设置有气流进口以及通过所述气流进口与所述出气管连通的气流管,所述出气管的出口位于所述气流管的气流出口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气流管上设置有增压栗。优选的,所述出气管的出口朝上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气流管的出口设置有拉法尔喷嘴,所述拉法尔喷嘴靠近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出气管内,且所述拉法尔喷嘴的外表面与所述出气管的内表面之间留有间隙。可选的,所述拉法尔喷嘴、出气管以及所述筒体的中心轴线重合设置。优选的,所述气流管的进口与所述进气管连通。进一步地,所述气流管的直径不超过所述进气管直径的1/5。可选的,所述出气管位于所述拉法尔喷嘴的气流出口的延伸方向上还依次包括渐缩段与渐扩段。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油气分离装置,通过在所述筒体的内表面上设置凸起微结构,能够增大所述筒体的内表面积,当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所述进气管向所述筒体的内腔内喷入高温高压冷媒与部分压缩机油混合物时,所述冷媒为气态,会向所述筒体的顶部扩散,而所述压缩机油被喷在所述筒体的内表面上,由于所述筒体的内表面积比较大,能够增大对所述压缩机油的附着力,因此,能够减少所述冷媒对压缩机油的携带量,从而提高油气分离效果,保持压缩机的连续稳定运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冷媒在向上扩散过程中对压缩机油的携带量较大,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压缩机缺油,从而导致压缩机难以连续稳定运行的缺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气分离装置中出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参见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具有内腔的筒体1,所述筒体I的侧部设置有连通内腔与进气管2的进气口 11,所述进气管2用于向所述内腔内通入含油冷媒,所述筒体I的顶部设置有连通所述内腔与出气管3的出气口 12,所述出气管3用于排出经分离后的冷媒,所述筒体I的底部设置有连通所述内腔与回油管4的回油口 13,所述回油管4用于将经分离后的油输送回压缩机油腔内,所述筒体I的内表面设置有凸起微结构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油气分离装置,通过在所述筒体I的内表面上设置凸起微结构5,能够增大所述筒体I的内表面积,当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所述进气管2向所述筒体I的内腔内喷入高温高压冷媒与部分压缩机油混合物时,所述冷媒为气态,会向所述筒体I的顶部扩散,而所述压缩机油被喷在所述筒体I的内表面上,由于所述筒体I的内表面积比较大,能够增大对所述压缩机油的附着力,因此,能够减少所述冷媒对压缩机油的携带量,从而提高油气分离效果,保持压缩机的连续稳定运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冷媒在向上扩散过程中对压缩机油的携带量较大,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压缩机缺油,从而导致压缩机难以连续稳定运行的缺陷。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凸起微结构5可以为任何形态的凸起结构,只要能够增大所述筒体I的内表面积即可。示例性的,所述凸起微结构5为螺纹状凸起微结构。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述出气管3靠近所述出气口 12处设置有气流进口 14以及通过所述气流进口 14与所述出气管3连通的气流管6,所述出气管3的出口位于所述气流管6的气流出口 61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气流管6上设置有增压栗7。采用此结构,在所述出气管3的旁路上设置气流管6,当所述冷媒在向上扩散至所述出气口 12处时,通过在所述气流管6内通入气流,并在所述增压栗7的增压作用下,将所述气流转换为流经所述出气口 12的高压气流,所述高压气流以一定的流速流经所述出气管3,能够带动进入所述出气管3内的冷媒运动,从而减小所述冷媒在流经所述出气管3时压力损失,提高冷媒的流速,降低冷媒的能量损失,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其中,对所述出气管3的设置不做限定,所述出气管3可以为与所述出气口 12连通,并且所述出气管3的出口 31朝向任何方向的管状物,同时,对所述气流管6的气流出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具有内腔的筒体,所述筒体的侧部设置有连通内腔与进气管的进气口,所述进气管用于向所述内腔内通入含油冷媒,所述筒体的顶部设置有连通所述内腔与出气管的出气口,所述出气管用于排出经分离后的冷媒,所述筒体的底部设置有连通所述内腔与回油管的回油口,所述回油管用于将经分离后的油输送回压缩机油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内表面设置有凸起微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志成辛电波蒋茂灿丛辉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