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滨宇专利>正文

血液透析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26945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血液透析装置,具体为一种单路血液透析循环装置。其特点是:其特征在于:在补液管滴壶(22)与穿刺针(24)之间的补液管胶管(21)上有补液管调节阀(23),备用管胶管(26)的一端与乳头式胶管(25)连接,另一端穿过管滴壶(27)到备用管接口(29);静脉连接胶管(18)与动脉接口胶管(5)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血液透析循环管路不发生堵塞,安全可靠、经久耐用、透析方便、使用方便、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血液透析装置,具体为一种血液透析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受血液透析治疗的启发,在血液透析基础上发展起来血液灌流、血液滤过、血脂净化、血浆置换等多项血液净化方法。目前我国引进的日本Plasauto IQ型血液透析机,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然而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建立安全可靠、经久耐用,透析方便、对患者痛苦小的理想血管通路,一直是一个突出的临床问题。原血液透析循环装置管路的作用原理及不足原管路体外循环从“动脉”(实际可能是周边动脉或静脉)穿刺针开始,通过动脉血液管道连接血浆分离器,血浆分离器前称动脉血路,血浆分离器后称静脉血路,通过血液泵把动脉或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血浆分离器分离,分离后含有血细胞和血小板的浓缩血液通过下口流入静脉端,如需进行二次血浆分离时,需要启动分离泵,把经血浆分离器第一次分离出的血浆送入血浆成份分离器或吸附型血浆净化器内,进行第二次血浆成份分离,分离后的过滤废液在排液泵的驱动下弃去,而整个循环过程均在一条管路内。动静脉端没有连接口也不能构成回流自行循环,而原管路的备用管只能用于管路发生凝血时冲管。当治疗过程中,动脉端出现故障,只能选择重新穿刺。穿刺时在机器为防止管路凝血而不能停转的情况下,动脉端血流必需以补充液代替,如穿刺时间过长,这样就会引起进入体内液体量过多,从而加重心脏负担,患者容易出现病危现象。由于补充液内不能加肝素钠抗凝,同时也会造成管路及分离器内肝素钠含量下降,当再次连接管路时,易造成管路凝血。因该管路均属一次性耗材,经济价格在3000~4000元之间,一但发生管路凝血,此管路将不能再用,势必造成病人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当重新穿刺成功后由于动脉端仅此一条通路,因此必需将原穿刺针与动脉端接口分离方可连接新穿刺部位的穿刺针,这样就会造成延误时间,稍有不慎还会造成动脉端接口被污染。当治疗过程中,静脉端出现故障时,同样也只能选择重新穿刺,穿刺时在机器为防止管路凝血不能停转的情况下,必需将回流的静脉端血液弃去,直至静脉端重新穿刺成功,方可重新连接。这样必会造成病人血液流失,失血量过多,严重时可使血压快速下降造成失血性休克。当治疗过程中,动、静脉端同时出现故障时,同样也只能选择重新穿刺,穿刺时在机器为防止管路凝血不能停转的情况下,必需有补充液代替动脉端血流,而管路及分离器内的血液由静脉端弃去,直至动、静脉端故障排除后方可重新连接,这样不但降低了管路及分离器内的肝素钠含量,增加了管路凝血的机率,又丢失了病人的血液,损害了病人的身体健康,增加病人的心理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安全可靠、使用方便、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单路血液透析循环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含动脉乳头式胶管(1)、动脉管胶管(2)、动脉管给药口(3)、接口调节阀(4)、动脉接口胶管(5)、给药口胶管(6)、压力感受器(7)、动脉壶(8)、压力感受器(9)、I级膜分离器(10)、弃液管(11)、血细胞回流管(12)、静脉壶压力感受器(13)、静脉壶(14)、静脉管胶管(15)、静脉管给药口(16)、调节阀(17)、静脉连接胶管(18)、静脉乳头式胶管(19)、加温袋(20)、补液管胶管(21)、补液管滴壶(22)、补液管调节阀(23)、穿刺针(24)、备用乳头式胶管(25)、备用管胶管(26)、备用管滴壶(27)、备用管调节阀(28)、备用管接口(29)、压力感受器胶管(30)、给药口胶管(31)、分浆壶(32)、II级膜分离器(33)、返浆管胶管(34)、II级膜压力感受器(35)、弃浆管胶管(36)。在补液管滴壶(22)与穿刺针(24)之间的补液管胶管(21)上有补液管调节阀(23),备用管胶管(26)的一端与乳头式胶管(25)连接,另一端穿过管滴壶(27)到备用管接口(29);静脉连接胶管(18)与动脉接口胶管(5)连接。本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血液透析循环管路不发生堵塞,安全可靠、经久耐用、透析方便、使用方便、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备用乳头式胶管与备用管胶管、备用管滴壶、备用管调节阀、备用管接口连接结构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补液管滴壶(22)与穿刺针(24)之间的补液管胶管(21)上有补液管调节阀(23),备用管胶管(26)的一端与乳头式胶管(25)连接,另一端穿过管滴壶(27)到备用管接口(29);静脉连接胶管(18)与动脉接口胶管(5)连接。本专利技术工作过程是体外循环从动脉乳头式胶管到动脉管胶管、I级膜分离器(10)、静脉管胶管(15)、静脉乳头式胶管(19)回输到人体内,分离后的过滤废液在排液泵的驱动下弃去。当动脉乳头式胶管、静脉乳头式胶管同时出现故障,为防止I级膜分离器凝血,压力感受器(7)、静脉壶压力感受器(13)报警机器停转,浪费耗材,可将静脉连接胶管与动脉接口胶管相连接,使管路内存血液构成回流,停止排液泵。循环从动脉乳头式胶管、I级膜分离器、静脉管胶管、到静脉连接胶管构成循环。这样使循环重新建立,机器运转恢复正常。原操作更换补充液及停止操作时,应用止血钳阻断补充液进入补液管胶管(21),本专利技术的管路在补液管滴壶(22)与穿刺针(24)之间的补液管胶管(21)上增加补液管调节阀(23),这样更换补充液及停止操作时,直接关闭调节阀即可。可不用止血钳减少程序,为医务人员带来方便。原管路整个循环过程均在一条管路内,而原管路备用管胶管(26)一端可与动脉接口胶管相连,一端带穿刺针只能连接冲洗液瓶口。只能用于管路发生凝血时冲管。本专利技术的备用管胶管、备用管接口(29)端可与动脉接口胶管连接,乳头式胶管端乳头式接触面可连接穿刺针。这样可达一管多用的目的,可用于管路发生凝血时冲管,可代替动脉管胶管建立新的循环途径。也可与动脉管胶管同时并用,从而解决了临床中,因一条静脉通路血流不足而必须穿刺动脉、增加病人痛苦的问题。两条静脉通路的血流,足以完成整个循环所需,大大增强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因血流不足而造成停机、死机,管路凝血的问题。动脉乳头式胶管(1)与穿刺针相连乳头式胶管与穿刺针相连(引出血液),动脉管胶管(实际上可能是周边动脉或静脉),动脉管胶管末端与I级膜分离器(10)呈螺旋式连接,含肝素钠注射器连接给药口胶管(6),肝素钠通过该管注入动脉壶胶管(8)、动脉壶压力感受器(7)直接连接传感器,感受动脉壶压力,I级膜压力感受器(9)开端直接连接传感器,感受分离器压力,未端直接连接I级膜分离器(10),血细胞回流管(12)呈螺旋式连接I级膜分离器(10)、静脉壶压力感受器(13)直接连接传感器,感受静脉壶压力,静脉乳头式胶管(19)与穿刺针相连(回输血液)静脉连接胶管(18)与动脉备用管接口(5)呈螺旋式连接使血液构成回流自行循环,弃液管胶管(11)开端直接连接I级膜分离器(10),补液管(24)与液体瓶口连接穿刺针(24)(带排气针头)与补液瓶相连,补液管调节阀(23)可代替止血钳,用于停止补液或更换液体瓶时使用,备用管接口(29)呈螺旋式连接动脉管接口胶管(5),管路发生凝血时,冲洗液可通过该管冲洗管路,还可代替动脉管胶管(2)也可和动脉管胶管(2)同时并用。备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血液透析循环装置,它包含动脉乳头式胶管(1)、动脉管胶管(2)、动脉管给药口(3)、接口调节阀(4)、动脉接口胶管(5)、给药口胶管(6)、压力感受器(7)、动脉壶(8)、压力感受器(9)、Ⅰ级膜分离器(10)、弃液管(11)、血细胞回流管(12)、静脉壶压力感受器(13)、静脉壶(14)、静脉管胶管(15)、静脉管给药口(16)、调节阀(17)、静脉连接胶管(18)、静脉乳头式胶管(19)、加温袋(20)、补液管胶管(21)、补液管滴壶(22)、补液管调节阀(23)、穿刺针(24)、备用乳头式胶管(25)、备用管胶管(26)、备用管滴壶(27)、备用管调节阀(28)、备用管接口(29)、压力感受器胶管(30)、给药口胶管(31)、分浆壶(32)、Ⅱ级膜分离器(33)、返浆管胶管(34)、Ⅱ级膜压力感受器(35)、弃浆管胶管(36),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在补液管滴壶(22)与穿刺针(24)之间的补液管胶管(21)上有补液管调节阀(23),备用管胶管(26)的一端与乳头式胶管(25)连接,另一端穿过管滴壶(27)到备用管接口(29);静脉连接胶管(18)与动脉接口胶管(5)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滨宇李勇
申请(专利权)人:赵滨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