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治明专利>正文

安全针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6233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全针筒的结构,通过内筒体内的低压吸引力,将针组件自动回收隐藏于内筒体之中,其主要组成元件包含:外筒体、可挠性承座、可挠性活塞、内筒体、针组件、抗压力结构体以及可挠性封闭体。回收安全针筒时,当内筒体前端趋近可挠性承座至一预设距离,位于可挠性封闭体内的抗压力结构体的连结部向前移动并与针组件的针座相结合,内筒体推抵至可挠性承座,以解放针组件以及可挠性承座的结合,且可挠性封闭体受针组件的一反作用力,可解放可挠性封闭体与内筒体的收敛部的结合状态,之后可挠性封闭体及针组件受到内筒体筒身内的低压吸引而内缩回内筒体筒身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过利用低压吸引的方式,于药剂注射完后迅速将针头回收至针筒内的安全针头,特别是一种可更换针头的安全针筒
技术介绍
图1为传统针筒的结构示意图。传统针筒的针筒结构10包含表面有刻度、而内部可容置药剂的外筒体1002;具有可挠性橡胶塞部1043的推杆1004;以及针组件1003。外筒体1002前端具有开口(未在图中表示),可以让针座1030里具有内螺纹(未在图中表示)的针组件1003,从外筒体1002的前端螺合。注射针1031的后端穿透针座1030而与外筒体1002内部空间相通。而外筒体1002的后端具有一截面积较大的开口1024,可以让推杆1004置入外筒体1002的内部。可挠性橡胶塞部1043外径稍大于外筒体1002的内径,于此,当由后方对推杆1004施加压力时,即可将药剂由注射针1031的针口挤出(或是于推杆1004后方施加拉力,而将药剂通过注射针1031的针口由外界吸入)。当针筒注射完毕,医护人员必须以人手将针组件1003套上针套后回收。一旦操作不慎,即可能不小心被针头刺伤,而增加了感染疾病的可能性。因此,许多医疗器材业者致力于开发不需人手回收针头的安全针筒,使医护人员可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安全针筒通常使用一内部中空的内筒体取代传统针筒的推杆,通过一机制使内筒体内部产生引力,以便在注射完成后将针头自动吸纳于内筒体内。例如,美国第5,395,337号专利揭露了一种安全针头结构,其利用夹具夹制的方式夹住针头,并通过内筒体内弹簧的弹力,于注射完毕时可以将针头自动拉回内筒体之内,而达到回收的目的。如何自动回收针头是研发安全针筒的重要议题之一,其涉及提高使用效能与降低制造成本,而上述美国专利利用弹簧提供拉力以将针头回收仅为其中一种解决方案。然而,于内筒体内设置弹簧的设计,当使用在小如1cc、2cc的针筒上时,将造成制造组装上的困难。再者,一般安全针筒更有一不便之处,在于其针组件通常于制造贩售时即固定在针筒上,而无法随意取出更换。因此,当安全针筒的针头有问题而无法使用时,必须直接换新的针筒,而无法仅以新的针组件取代,这将增加医疗院所的医疗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
技术介绍
说明中,传统针筒与一般安全针筒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安全针筒的结构,以解决上述诸多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安全针筒的结构,通过内筒体内的低压吸引作用力,将针组件自动回收隐藏于内筒体之中。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则是提供一种可自由更换针头、针组件的安全针筒的结构,可避免传统安全针筒因针头损坏却必须更换整只针筒所造成的医疗浪费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则是提供多种安全针筒的针组件结构,可自由地拆卸替换并安装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安全针筒之上。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安全针筒的组成元件包含外筒体、可挠性承座、可挠性活塞、内筒体、针组件、抗压力结构体以及可挠性封闭体。其中,外筒体具有一中空筒身,前后端分别有一前端开口及一后端开口,前端开口的截面积小于该后端开口截面积;以及位于中空筒身前端内的结合座,前端开口贯穿于结合座而与筒身相通。可挠性承座具有一前后走向的通孔并卡制于该外筒体内。针组件包含针体与针座,其可组设于外筒体的前端,其中针体穿过结合座而外露于外筒体。内筒体前端具有一截面积较针组件为大的一穿孔,其内壁面接近前端处形成一内径较窄的收敛部,内筒体设于外筒体内,可于内筒体前端趋近可挠性承座位置以及该内筒体前端远离该承座的一位置之间移动。抗压力结构体具有一颈部及一连结部位于抗压力结构体的前端,于注射药剂时可抵抗药剂的反作用力以防止可挠性封闭体滑入内筒体之中。可挠性封闭体,与抗压力结构体结合而使其抗压力结构的连结部外露于可挠性封闭体,且可挠性封闭体抵接紧迫于该内筒体的径向收敛部,而封闭住该内筒体前端的穿孔,使得内筒体的筒身内封存有一低于安全针筒外部的一气压。回收安全针筒时,当内筒体前端趋近可挠性承座至一预设距离,位于可挠性封闭体内的抗压力结构体的连结部向前移动并与针组件的针座相结合,且抗压力结构体的抗压功能解除。内筒体推抵至可挠性承座,以解放针组件以及可挠性承座的结合,且可挠性封闭体受针组件的一反作用力,可解放可挠性封闭体与内筒体的收敛部的结合状态,之后可挠性封闭体及针组件受到内筒体筒身内的低压吸引而内缩回内筒体筒身内。配合以上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安全针筒,本专利技术更提供了多种可更换的针组件。一实施例的针组件具有针体与注射针两部分,其中针体具有一手持部,以及设置于针组件两侧的卡勾结构以旋入卡制针组件于外筒体前端。当安全针筒还未进行注射之前,欲更换针头时,即将针组件朝向外筒体前端开口的方向向外旋转取出,则针组件会脱离结合座,然后再沿着外筒体前端开口,取出针组件以进行更换针头的步骤。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传统技术的针筒结构的简单示意图;图2A为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安全针筒结构的剖视图;图2B至图2F为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结构示意图,说明从针组件与安全针筒结合以及针组件向内吸回藏置于内筒体的过程中各组件相关位置变化关系图;图3A至图3E为揭露本专利技术可更换针头的安全针筒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结构示意图,说明具有卡勾结构的针组件与具有结合座的安全针筒结合的过程示意图;图4A至图4E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可更换针头的安全针筒的次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说明具有针套的针组件与无结合座的安全针筒结合的过程示意图;图5A至图5C为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安全针筒的又一较佳实施例,说明具有较短针套的针组件与安全针筒结合的过程示意图;图6A至图6C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可更换针头的安全针筒的再一较佳实施例,说明具有螺纹形状的针体与安全针筒结合的过程示意图。图中符号说明2外筒体 20外筒体筒身21 前端 22后端210 前端开口 212 结合座220 后端开口2100 滑轨 2110 凹陷部3可挠性承座 31通孔33 倒U型塞部 330 螺纹4可挠性活塞 42向内凹陷的环状部5内筒体 50内筒体筒身51 前端 510 前端开口52 后端 520 后端开口53 收敛部 54环状突出部6针组件 60针座62 注射针 63前端7抗压性结构 71连结部 72头部 73 颈部8 可挠性封闭体9 尾盖10针筒结构1002 外筒体1024 后端开口1003 针组件1031 注射针1004 推杆 1043 可挠性橡胶塞部3000 具卡勾结构的针组件3100 卡勾结构3120 似漏斗形状的凹陷结构 3140 手持部3160 注射针头 3200 轨道3210 移动轨迹 3220 轨道上的凹槽4000 具针套的针组件4010 针组件的上半部4020 手持部4100 针套4110 卡勾结构 4200 针体4210 似漏斗形状的凹陷结构 4220 注射针5000 针组件5100 针套5102 前端开口 5104 后端开口5110 卡勾结构 5200 针体5220 针体6000 针体 6100 螺纹6210 似漏斗形状的凹陷结构 6220 注射针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会详细描述如下。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全针筒,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筒体,具有一前端开口与一后端开口,以及一结合座位于该前端开口处;一可挠性承座,卡制于该外筒体内壁的该前端开口处;一针组件,与该可挠性承座相结合而设置于该外筒体的该前端开口处,该可挠 性承座结合该针组件后设置于该结合座之上,该针组件包含一针座且该针组件与该针座相互分离;一内筒体,具有一前端、一后端及位于该前端及该后端之间的一中空筒身,该内筒体可由该外筒体的该后端开口置入该外筒体中;一可挠性活塞置于该内筒体 的该前端外侧壁上;一可挠性封闭体,设置于该内筒体的该前端内壁,可封闭该内筒体的该中空筒身以形成一低压密闭空间;以及一抗压力结构体,与该可挠性封闭体相嵌合,可抵抗该内筒体向前推挤容置于该外筒体内部的液体时的反作用力;当 该内筒体趋近该外筒体的该前端开口时,该抗压力结构体与该针组件相结合,该内筒体的该前端推抵该可挠性承座以解放该针组件与该可挠性承座的结合,且该可挠性封闭体受该针组件的一反作用力使该可挠性封闭体推离该内筒体的该前端内壁,之后该可挠性封闭体及该针组件受到该内筒体的该低压密闭空间吸引而内缩回该内筒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仲玉
申请(专利权)人:王治明曾锡勋李伯良庄俊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