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56365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6 2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电连接本体;一遮蔽壳体遮覆于所述电连接本体外,所述遮蔽壳体具有一插接部,用以匹配插入一对接连接器中,自所述插接部延伸一延伸部,所述遮蔽壳体表面设一加强筋自所述插接部延伸到所述延伸部;一握持部,于所述延伸部表面披覆形成,且所述加强筋部分位于所述握持部内。由此可增强所述遮蔽壳体的强度,使得在使用所述电连接器的过程中所述遮蔽壳体不易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设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遮蔽壳体具有良好强度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专利号为CN201420840857. 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体、附 在绝缘体外侧的遮蔽壳体及收容于绝缘体中的两排端子。所述插头连接器的前端具有囊状 外形的对接端,后端连接有线缆,两者之间注塑有绝缘外壳,起到保护作用。然而,在使用所 述插头连接器的过程中,所述遮蔽壳体与所述绝缘外壳的交接处因受外力过大而容易导致 所述遮蔽壳体变形。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W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所面临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强遮蔽壳体强度 的电连接器。[000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W下技术手段: -种电连接器,用W与一对接连接器对接,包括:一电连接本体;一遮蔽壳体,遮覆 于所述电连接本体外,所述遮蔽壳体具有一插接部,用W匹配插入所述对接连接器中,自所 述插接部延伸一延伸部,所述遮蔽壳体表面设一加强筋自所述插接部延伸到所述延伸部; 一握持部,于所述延伸部表面披覆形成,且所述加强筋部分位于所述握持部内。 进一步,所述遮蔽壳体具有一顶壁,与顶壁相对的一底壁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相 对两侧壁,顶壁和底壁为平面,侧壁为弧面,所述加强筋设于所述弧面上。 进一步,两所述侧壁设有对称的两所述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到顶壁的距离等于所 述加强筋到底壁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电连接本体具有一供所述对接连接器插接的插接腔及一与所述插接 腔连通的通槽,所述加强筋朝向所述通槽凸出。 进一步,进一步包括一接地件收容于所述电连接本体中,所述接地件显露于所述 通槽而与所述加强筋接触。 进一步,所述接地件于越过所述加强筋的部分设一扣持部用于扣持所述对接连接 器,所述扣持部收容于所述通槽。 进一步,所述加强筋背向对接连接器凸出,所述加强筋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无卡扣 配合。 进一步,所述加强筋长度方向与所述遮蔽壳体长度方向一致,且所述加强筋的长 度小于所述遮蔽壳体的长度。 进一步,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插接部的部分长于位于所述延伸部的部分。 进一步,所述遮蔽壳体设有一第一管体,自第一管体一端延伸形成一第二管体位 于所述握持部内,所述第二管体的口径大于第一管体的口径,所述加强筋仅设于所述第一 管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W下有益效果:所述遮蔽壳体表面设一加强筋 自所述插接部延伸到所述延伸部,且所述加强筋部分位于所述握持部内。由此,可有效增强 所述遮蔽壳体的强度,防止在使用所述电连接器过程中,所述遮蔽壳体与所述握持部的交 接处因受外力过大而导致所述遮蔽壳体发生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组装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组合图; 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特征W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 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4所示,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用W与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包括一 电连接本体1; 一接地件5,收容于所述电连接本体1中;一遮蔽壳体2,遮覆于所述电连接本 体1夕h -上壳体3和一下壳体4,相互扣合并套接于所述遮蔽壳体2上、下方;及一握持部6, 完全包覆所述上壳体3和所述下壳体4。 如图1所示,所述电连接本体1包括多个端子11和一绝缘体12,多个所述端子11排 成上下两排收容于所述绝缘体12。所述绝缘体12具有一供所述对接连接器插接的插接腔 122,所述绝缘体12相对两侧分别具有一通槽123与所述插接腔122连通。所述绝缘体12设有 向后延伸的两卡持部124用W固定一电路板7,所述电路板7供所述多个端子11焊接。所述绝 缘体12上下表面对称地设有凸起121用于与所述遮蔽壳体2固定配合。 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所述遮蔽壳体2表面无任何结合缝且由非抽引方式制成,所 述遮蔽壳体2包括一第一管体21及自所述第一管体21-端延伸的一第二管体22,第二管体 22的口径大于第一管体21的口径。第一管体21具有一插接部211及自所述插接部211延伸的 一延伸部212,所述插接部211位于所述握持部6外,用W匹配插入所述对接连接器中(未图 示),所述延伸部212位于所述握持部6内。所述第一管体21具有一顶壁213,与顶壁213相对 的一底壁214及连接顶壁213和底壁214的相对两侧壁215,顶壁213和底壁214为平面,侧壁 215为弧面。两所述侧壁215的弧顶位置向内且朝向所述通槽123对称地凸设有两加强筋 2151(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仅在一个侧壁215设所述加强筋2151),所述加强筋2151到顶壁 213的距离等于所述加强筋2151到底壁214的距离。所述加强筋2151背向对接连接器(未图 示)凸出,当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时,所述加强筋2151与所述对接 连接器(未图示)无卡扣配合。所述加强筋2151自所述插接部211延伸到所述延伸部212,且 所述加强筋2151位于插接部211的部分长于所述加强筋2151位于延伸部212的部分,所述加 强筋2151部分位于所述握持部6内。所述加强筋2151呈长条状,仅设于所述第一管体21,其 长度方向与所述遮蔽壳体2长度方向一致,且所述加强筋2151长度小于所述遮蔽壳体2的长 度。所述遮蔽壳体2的第二管体22设有两对称的第一定位孔221和两对称的第二定位孔222, 所述第一定位孔221用W与所述凸起121形成干设配合,所述两第二定位孔222用W分别与 所述上壳体3和所述下壳体4配合。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接地件5收容于所述插接腔122且位于上下两排所述端 子11之间,其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一弹性臂51显露于所述通槽123,所述弹性臂51与所述加强 筋2151接触,所述弹性臂51朝前延伸且越过所述加强筋2151,并于越过所述加强筋2151的 部分设一扣持部511收容于所述通槽123,扣持部511用于扣持所述对接连接器(未图示)。 如图3-图5所示,所述握持部6由绝缘材料制成,且于所述延伸部212表面披覆形 成,所述握持部6呈中空的筒状,使用者通过握持所述握持部6而可插拨所述电连接器。 综上所述,本技术电连接器有下列有益效果: 1.所述遮蔽壳体2表面设一加强筋2151自所述插接部211延伸到所述延伸部212, 且加强筋2151部分位于所述握持部6内。由此,可W提升遮蔽壳体2的强度,可有效的防止所 述遮蔽壳体2与所述握持部6交接处因遮蔽壳体2受外力过大而变形,从而保证所述电连接 器的机械性能稳定,延长其使用寿命。 2.所述绝缘体12相对两侧分别具有一通槽123,所述加强筋2151朝向所述通槽 123凸出。由此,可充分利用所述绝缘体12原有的结构设计即原有的通槽123,而无需另设槽 (或其它让位结构)W让位所述加强筋2151。另外,由于所述通槽123-定程度地削弱了所述 绝缘体12的强度,而所述加强筋2151朝向通槽123凸出的设计恰好可弥补运一缺陷即增加 了所述绝缘体1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与一对接连接器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连接本体;一遮蔽壳体,遮覆于所述电连接本体外,所述遮蔽壳体具有一插接部,用以匹配插入所述对接连接器中,自所述插接部延伸一延伸部,所述遮蔽壳体表面设一加强筋自所述插接部延伸到所述延伸部;一握持部,于所述延伸部表面披覆形成,且所述加强筋部分位于所述握持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尚儒陈见飞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