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岸桥三托架小车,其包括第一陆侧托架小车、第二陆侧托架小车、主小车、海测托架小车及两套张紧油缸,每一所述张紧油缸上设有第一钢丝绳,所述第一钢丝绳通过至少一套的头部滑轮组、至少一套的尾部滑轮组改向与所述第一陆侧托架小车和所述海测托架小车形成闭环;所述第一陆侧托架小车的两端和所述第二陆侧托架小车的两端相互对应,并分别通过第二钢丝绳相互牵引;所述第二陆侧托架小车通过第三钢丝绳与所述主小车相连;所述主小车通过第四钢丝绳牵引所述海测托架小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托架小车的速度,满足了大型乃至超大型岸桥的应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岸桥托架小车,特别涉及一种岸桥三托架小车,适用于托架小车由主小车牵引的、大梁扬起后托架小车需要在后大梁全程范围内运行的、前后伸距超长的特大型岸桥。
技术介绍
在岸桥托架小车领域中,随着岸桥日益大型化的发展,岸桥前、后伸距和小车的总行程也越来越长,钢丝绳的悬荡、钢丝绳的弹跳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如果这一系列的问题处理不好将影响岸桥大车、小车和起升等机构的稳定运行,严重地甚至会加重整机的震动而影响整机性能。因此,针对常规的岸桥项目,为了减少钢丝绳悬荡的影响,绝大部分岸桥是在海、陆侧各配置一个托架小车。然而,在超大型岸桥的问世后,小车运行总行程超出了常规的30几米,钢丝绳的悬荡问题沿用老的设计思路也无法解决。此外,钢丝绳在自重作用下的挠垂需要大大增加钢丝绳的绳端张紧力,根据张紧力计算公式F = ql2/8f (其中:q为每米钢丝绳自重,单位t/m; I为钢丝绳跨距,单位m;f为许用下垂距离,单位m)可计算出直径为14mm钢丝绳,当跨距为50m时,钢丝绳的张紧力F为0.58t,而跨距加大到80m时,张紧力则增加到1.47t。这种情况下,张紧力的大幅提高不仅会提高张紧装置的成本,还会降低钢丝绳的寿命。显而易见,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然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以期从问题的源头上控制钢丝绳的悬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岸桥托架小车不适用于大型岸桥的缺陷,提供一种岸桥三托架小车。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岸桥三托架小车,其特点在于,所述岸桥三托架小车包括第一陆侧托架小车、第二陆侧托架小车、主小车、海测托架小车及两套张紧油缸,每一所述张紧油缸上设有第一钢丝绳,所述第一钢丝绳通过至少一套的头部滑轮组、至少一套的尾部滑轮组改向与所述第一陆侧托架小车和所述海测托架小车形成闭环;所述第一陆侧托架小车的两端和所述第二陆侧托架小车的两端相互对应,并分别通过第二钢丝绳相互牵引;所述第二陆侧托架小车通过第三钢丝绳与所述主小车相连;所述主小车通过第四钢丝绳牵引所述海测托架小车。 较佳地,所述尾部滑轮组包括第一尾部滑轮组和第二尾部滑轮组,在所述第一陆侧托架小车上设有第一滑轮装配,所述第一钢丝绳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尾部滑轮组、所述第一滑轮装配及所述第二尾部滑轮组后固定在所述第一陆侧托架小车上的第一钢丝绳系固点处。较佳地,所述海测托架小车上设有第二滑轮装配,所述第一钢丝绳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头部滑轮组和所述第二滑轮装配后固定在位于所述海侧托架小车外部的第二钢丝绳系固点处。较佳地,所述第一陆侧托架小车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套第三滑轮装配,所述第二钢丝绳绕过所述第三滑轮装配,且所述第二钢丝绳的一端固定至所述第二陆侧托架小车上的第三钢丝绳系固点处,另一端固定至第四钢丝绳系固点处。较佳地,所述第二陆侧托架小车上设有两套第四滑轮装配,所述主小车上设有两套第五滑轮装配,所述第四滑轮装配和所述第五滑轮装配之间一一对应,并通过第三钢丝绳连接,所述第三钢丝绳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陆侧托架小车上的第五钢丝绳系固点处,另一端固定至第六钢丝绳系固点处。较佳地,所述海测托架小车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套第六滑轮装配,所述第四钢丝绳绕过所述第六滑轮装配,且所述第四钢丝绳的一端固定至所述主小车上的第七钢丝绳系固点处,另一端固定至第八钢丝绳系固点处。较佳地,所述第一尾部滑轮组、所述第二尾部滑轮组及所述第一滑轮装配形成一组三倍率的减速滑轮组。较佳地,所述第一陆侧托架小车的速度为所述第一钢丝绳速度的三分之一。较佳地,所述第二陆侧托架小车的速度为所述第一钢丝绳速度的二分之一。较佳地,所述第二陆侧托架小车的速度为所述第一陆侧托架小车的速度的两倍,所述海测托架小车的速度为所述第一陆侧托架小车的速度的1.5倍。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岸桥三托架小车通过采用两个陆侧托架小车、一个海侧托架小车来托起岸桥的起升缠绕、小车缠绕以及自身的缠绕钢丝绳,通过增加托架小车的数量来缩短钢丝绳的跨距,从而减少了钢丝绳的悬荡。所述岸桥三托架小车通过合理的布置滑轮组和钢丝绳、有效地控制了托架小车的速度,最终实现了岸桥三托架小车缠绕的设计理念,满足了大型乃至超大型岸桥的应用需求。【附图说明】本技术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的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图1为本技术岸桥三托架小车的缠绕布置图。图2为本技术岸桥三托架小车中尾部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岸桥三托架小车中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图。图4为本技术岸桥三托架小车中头部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它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图1为本技术岸桥三托架小车的缠绕布置图。图2为本技术岸桥三托架小车中尾部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岸桥三托架小车中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图。图4为本技术岸桥三托架小车中头部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图。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岸桥三托架小车,其包括第一陆侧托架小车10、第二陆侧托架小车20、主小车30、海测托架小车40及两套张紧油缸50。其中,每一张紧油缸50上设有第一钢丝绳80,第一钢丝绳80通过至少一套的头部滑轮组70、至少一套的尾部滑轮组改向与第一陆侧托架小车10和海测托架小车40形成闭环。第一陆侧托架小车10的两端和第二陆侧托架小车20的两端相互对应,并分别通过第二钢丝绳81相互牵引。第二陆侧托架小车20通过第三钢丝绳82与主小车30相连。主小车30通过第四钢丝绳83牵引海测托架小车40。优选地,所述尾部滑轮组包括第一尾部滑轮组60和第二尾部滑轮组61,在第一陆侧托架小车10上设有第一滑轮装配90,第一钢丝绳80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尾部滑轮组60、第一滑轮装配90及第二尾部滑轮组61后固定在第一陆侧托架小车10上的第一钢丝绳系固点处100。在海测托架小车40上设有第二滑轮装配91,第一钢丝绳80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头部滑轮组70和第二滑轮装配91后固定在位于海侧托架小车40外部的第二钢丝绳系固点101处。进一步地,第一陆侧托架小车10的两端分别设置一套第三滑轮装配92,第二钢丝绳81绕过第三滑轮装配92,且第二钢丝绳81的一端固定至第二陆侧托架小车20上的第三钢丝绳系固点102处,另一端固定至第四钢丝绳系固点103处。在第二陆侧托架小车20上设有两套第四滑轮装配93,主小车30上设有两套第五滑轮装配94,第四滑轮装配93和第五滑轮装配94之间一一对应,并通过第三钢丝绳82连接,第三钢丝绳82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岸桥三托架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岸桥三托架小车包括第一陆侧托架小车、第二陆侧托架小车、主小车、海测托架小车及两套张紧油缸,每一所述张紧油缸上设有第一钢丝绳,所述第一钢丝绳通过至少一套的头部滑轮组、至少一套的尾部滑轮组改向与所述第一陆侧托架小车和所述海测托架小车形成闭环;所述第一陆侧托架小车的两端和所述第二陆侧托架小车的两端相互对应,并分别通过第二钢丝绳相互牵引;所述第二陆侧托架小车通过第三钢丝绳与所述主小车相连;所述主小车通过第四钢丝绳牵引所述海测托架小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海,张砾,罗四,张锋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