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线束生产的新型开线装置,该装置为双侧进线开线装置,包括机架、沿进线方向依次设置在机架上的自动换线单元、自动换模单元以及控制显示单元,自动换模单元与机架之间还设有平行导轨,并通过平行导轨可滑动地设置在机架上,自动换线单元在控制显示单元的调控下,对开线装置两侧的线束进线进行切换,自动换模单元根据控制显示单元的调控指令自动更换相应的压接模具,并对切换后的线束进行压接作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紧凑,操作简单,工作稳定,能够根据实际生产工况及时进行自动换线、自动更换模具及相应端子盘的相关操作,产生连续性好,有利于组织生产和计划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制造
,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线束生产的新型开线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在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汽车线束品种众多,根据订单制定生产批量,从而确定开线作业的工艺。而开线作业工艺的准确性,则会影响整个生产进度,一旦出现错误,特别是开线尺寸等参数的问题,将导致后道工序的返工,不但浪费物料,同时还会影响生产效率。因此,开线的节拍和效率直接决定了整条线束的产出。在现阶段,开线作业所采用的开线机进线多为单进线,当单根导线使用完或者需要更换生产订单时,需要停机,人工从操作区走到设备端部,将导线退出,再手动穿导线。这就浪费了很多换线时间,而且也降低了生产效率。同时,开线机大多都具有自动压接端子功能,而且压接一种端子一般要用相对应的一套模具,当更换生产订单时,则需要停机,人工将模具退出,放置在旁边,将要用的模具推入机台,再将机台上的端子盘拆下,更换新的端子盘,将端子穿入模具后,调试模具压接端子的高度。当一侧调试好后,还要走到另一侧进行设置,重复上述类似操作。这种操作方式,使得设备的停机时间较长,不利于生产组织。对于大规模工厂来说,一般都有几十台开线机,而每台设备都停机更换端子和模具所造成的停机时间累计起来,折算成成本,将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因此,为减少设备停机时间,缩减人工走动时间,开发出一种兼具自动换线、自动更换模具及相应端子盘的开线机则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操作简单、使用稳定性好,能实现自动换线、自动更换模具及相应端子盘的用于汽车线束生产的新型开线装置。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种用于汽车线束生产的新型开线装置,该装置为双侧进线开线装置,包括机架、沿进线方向依次设置在机架上的自动换线单元、自动换模单元以及控制显示单元,所述的自动换模单元与机架之间还设有平行导轨,并通过平行导轨可滑动地设置在机架上,所述的控制显示单元通过电路分别与自动换线单元、自动换模单元电连接,所述的自动换线单元在控制显示单元的调控下,对开线装置两侧的线束进线进行切换,所述的自动换模单元根据控制显示单元的调控指令自动更换相应的压接模具,并对切换后的线束进行压接作业。所述的自动换线单元包括沿进线方向依次设置的一对线束矫直器、一对翻转换线机构以及线束驱动机构,所述的线束通过相应一侧的线束矫直器矫直后,直接穿入相应一侧的翻转换线机构的换线导管中,经翻转下压至线束驱动机构,并由线束驱动机构传送至线束喷管内,完成送线。所述的翻转换线机构包括与控制显示单元电连接的驱动气缸、与驱动气缸传动连接的翻转臂以及设置在翻转臂上的翻转压板,所述的控制显示单元控制驱动气缸带动翻转压板向下翻压或向上翻起。所述的线束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与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至少一对驱动转轮,所述的驱动电机与控制显示单元电连接,并且所述的控制显示单元通过调控驱动电机的正转或反转,控制线束送线或退线。所述的自动换模单元包括压接机、与压接机配合使用的一对压接模具以及与控制显示单元电连接的快速换模机构,所述的控制显示单元控制快速换模机构对压接模具进行自动更换。所述的压接模具包括支撑架、设置在支撑架顶部的模具固定板、设置在模具固定板上的模具托架、设置在模具固定板下方的端子盘以及与端子盘配合使用的自动卷纸器,所述的支撑架上设有24V供电插头,所述的模具托架上还设有气管插孔。所述的端子盘上方还设有端子防护板。所述的快速换模机构包括导向滑道、设置在导向滑道一侧的供气接口、与24V供电插头相适配的接口、与控制显示单元电连接的Y向伸缩气缸、X向推拉气缸、Z向抓手气缸及模具托举气缸;在工作状态下,所述的控制显示单元控制Z向抓手气缸与模具托举气缸向上升起,并且所述的Z向抓手气缸的抓手插入一侧压接模具相应的槽孔内,并带动一侧压接模具一起向上移动,待上升至设定位置时,所述的控制显示单元控制Y向伸缩气缸收缩,并将一侧压接模具从导向滑道的进模位置拖入至压接机的压接位置(此时,一侧压接模具上的气管插孔与24V供电插头插入到相应的供气接口及24V供电接口,待各处传感器检测到正确入位后),降下防护罩,即可进行相应的压接作业,待压接作业完成,需要更换另一侧压接模具时,所述的控制显示单元控制Y向伸缩气缸伸张,将一侧压接模具从压接位置推出至导向滑道的进模位置(此时,气管插孔与24V供电插头与相应的供气接口及24V供电接口相脱离),同时,所述的Z向抓手气缸与模具托举气缸下降,并带动一侧压接模具向下移动直至抓手与槽孔分离,随后,所述的控制显示单元控制X向推拉气缸将另一侧压接模具推送至导向滑道的进模位置,并由Y向伸缩气缸将另一侧压接模具拖入至压接机的压接位置,即完成自动换模。所述的控制显示单元包括电气控制箱以及与电气控制箱电连接的操作界面。所述的操作界面上还设有线束换型按钮及模具换型按钮。本技术开线装置可以制作直径为0.35-5mm的汽车线束,并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自动切换线束的时间为2s,自动换模时间为8s。本技术开线装置中还设有用于切断线束的切断刀组以及对线束进行拨头的拨头刀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汽车线束由自动换线单元完成进线切换后,再由切断刀组将线束切定长,随后由拨头刀组对线束进行拨头,即完成相应的开线作业,最后经自动换模单元完成线束与端子的压接作业。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自动换线时,两侧线束通过线束矫直器校直后,穿入到各自方向的换线导管中,一侧驱动气缸通过翻转臂带动翻转压板下翻,此时,相应一侧的线束在翻转压板的翻压下,进入线束驱动机构中,而线束驱动机构的驱动转轮快速夹紧线束,并开始正转,将线束送入线束喷管内,实现送线功能;当需要切换另一侧线束时,人工点击线束换型按钮,线束驱动机构的驱动转轮快速反转,同时,换线导管中线束在驱动气缸的作用下翻起,并迅速脱离线束驱动机构,实现单侧退线。随后,另一侧线束在驱动气缸的驱动下,翻下进入线束驱动机构中,并完成相应的送线作业,从而完成线束的快速更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I)整体结构紧凑,采用双侧进线,适用性广,可广泛应用于大规模多批量生产;2)由于结合使用自动换线单元、自动换模单元以及控制显示单元,能够对换线和换模进行自动化控制,减少人工走动,节省换线和换模的操作时间,降低了劳动强度,显著提尚了生广效率;3)操作简单,工作稳定,能够根据实际生产工况及时进行自动换线、自动更换模具及相应端子盘的相关操作,产生连续性好,有利于组织生产和计划控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不意图;图2为本技术自动换线单元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自动换模单元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压接模具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快速换模机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I—机架、2—自动换线单元、3—自动换模单元、4一控制显示单元、5—平行导轨、6—线束矫直器、7—驱动气缸、8—翻转臂、9 一翻转压板、10—驱动转轮、11 一压接机、12—压接模具、13—快速换模机构、14 一支撑架、15—模具固定板、16—模具托架、17—端子盘、18 —自动卷纸器、19 一 24V供电插头、20—气管插孔、21 —端子防护板、22—导向滑道、23—供气接口、24—Y向伸缩气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汽车线束生产的新型开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为双侧进线开线装置,包括机架(1)、沿进线方向依次设置在机架(1)上的自动换线单元(2)、自动换模单元(3)以及控制显示单元(4),所述的自动换模单元(3)与机架(1)之间还设有平行导轨(5),并通过平行导轨(5)可滑动地设置在机架(1)上,所述的控制显示单元(4)通过电路分别与自动换线单元(2)、自动换模单元(3)电连接,所述的自动换线单元(2)在控制显示单元(4)的调控下,对开线装置两侧的线束进线进行切换,所述的自动换模单元(3)根据控制显示单元(4)的调控指令自动更换相应的压接模具(12),并对切换后的线束进行压接作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平,夏春晖,张雨,
申请(专利权)人:德尔福派克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