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整流稳压型长效待机的无线门磁系统,包括电源,与电源相连接的磁开关,与磁开关相连接的控制电路,以及均与该控制电路相连接的模式选择电路以及报警警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整流电路,稳压电路,控制芯片IC,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成本低廉,可通过控制电路控制模式选择电路选择工作状态,即选择发送控制信号的时间,从而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小发送控制信号所需消耗的电量,因此可节约用电,即可延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池的使用寿命,适合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无线门磁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整流稳压型长效待机的无线门磁系统。
技术介绍
—般的无线门磁采用的12V供电,由于门磁使用在门窗上,要求体积小巧方便安装,结构上无法容纳下大容量的供电电池,电池本身就决定了使用寿命不会太长。一般的无线门磁都是连续发码,发码时会产生较长时间的发射电流,增加了电池的损耗,从而使电池的使用寿命缩短,给使用者带来频繁更换电池的麻烦,不利于市场推广。在无线门磁装置上也有采用模式选择电路通过选择发送控制信号的时间来减小发送控制信号所需消耗的电量,但是,目前还没有能比较合理且有效的控制模式选择电路进行选择的控制方式,因此,对无线门磁装置的节电效果不是很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采用目前使用的无线门磁的电源使用寿命短,需要频繁更换电池,从而给用户带来极大地不便的缺陷,提供一种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成本低廉,还能节约用电,从而可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整流稳压型长效待机的无线门磁系统。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整流稳压型长效待机的无线门磁系统,包括电源,与电源相连接的磁开关,与磁开关相连接的控制电路,以及均与该控制电路相连接的模式选择电路以及报警警示装置;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整流电路,稳压电路,控制芯片1C,三极管VTl,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一端与控制芯片IC的RES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l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4,一端与控制芯片IC的RES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5,一端与控制芯片IC的THR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l后与三极管VTl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3,一端与三极管VTl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6后与三极管VTl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2,一端经二极管Dl后与控制芯片IC的OU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9,正极与控制芯片IC的VOS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容Cl,一端与控制芯片IC的OU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7,一端经二极管D2后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经二极管D3后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10,一端与电阻R9和二极管Dl的连接点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8,以及正极与电阻RlO和二极管D3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容C2 ;所述控制芯片IC的CONT管脚与DIS管脚均与电阻Rl与电阻R3的连接点相连接,而其GND管脚则接地,所述三极管VTl的基极与电阻Rl以及电阻R2的连接点作为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磁开关相连接,所述电阻RlO与二极管D2的连接点作为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模式选择电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2的基极与三极管VTl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3的发射极与电阻R8、二极管D3以及电容C2的连接点作为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报警警示装置相连接;所述稳压电路由三极管VT4,三极管VT5,功率放大器P,N极经电阻R15后与功率放大器P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4,正极与功率放大器P的负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6后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正极与功率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2后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N极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接、P极经电阻R13后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5,正极经电阻R14后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5,以及一端与功率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l I组成;所述三极管VT4的基极与二极管D4的连接点还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由三极管VT6,场效应管Q,一端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稳压二极管D6后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7,一端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顺次经稳压二极管D8和电阻R19后与场效应管Q的源极相连接的电阻R18,正极经稳压二极管D7后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7,以及正极与电阻R17和稳压二极管D6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和稳压二极管D6的连接点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组成;所述三极管VT6的发射极还与场效应管Q的漏极相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的基极还与电阻R18和稳压二极管D8的连接点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7的正极还与电阻R19和稳压二极管D8的连接点相连接;所述电阻R17和稳压二极管D6的连接点还与电阻R2和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接,且所述极性电容C7的正极还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控制芯片IC为NE555集成芯片。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报警警示装置包括报警显示器与报警发声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电源为3V电池。本技术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I)本技术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成本低廉,通过磁开关可控制本技术的开启与关闭,关闭磁开关时可控制本技术的无线门磁系统处于休眠状态,从而将本技术的耗电量降到最低,可节约用电;开启磁开关后可通过控制电路控制模式选择电路选择工作状态,即选择发送控制信号的时间,从而使本技术减小发送控制信号所需消耗的电量,因此可进一步节约用电,本技术相较传统的无线门磁系统的使用寿命可延长两个月。并且,本技术的控制电路上还设置有稳压电路,通过稳压电路可对控制电路进行稳压处理;同时,本技术的控制电路上还设置有整流电路,通过整流电路可对控制电路进行整流处理;因此能保证整个控制电路的稳定运行。(2)本技术的报警警示装置包括报警显示器与报警发声器,方便本技术通过声光两种方式向用户报警,以方便引起用户的注意并达到报警的目的。(3)本技术的控制芯片上还连接有电压检测电路,该电压检测电路由芯片控制,当不需要检测电压时电压检测电路不工作,即可减少耗电量,从而可节约用电。(4)本技术的电源为3V电池,可减小本技术的无线门磁系统的体积,便于安装,同时还能保证本技术的供电需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框图。图2为本技术的控制电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稳压电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整流电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实施例如图1?4所示,本技术的无线门磁系统,包括电源,所述电源为整个系统提供能源支持,本技术的电源为3V电池。在所述控制电源上还连接有磁开关,所述磁开关控制整个系统的开启与关闭。当磁开关没有动作时,本技术的无线门磁系统整个电路处于休眠状态,从而将整个系统的耗电量降到最低。本技术的磁开关连接有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分别连接有模式选择电路以及报警警示装置。本技术是利用磁开关信号触发整个系统,所述模式选择电路可选择工作模式,工作模式是选择使用新型的无线门磁系统被触发后的反应状态。通过模式选择电路动作,可使控制电路根据磁开关动作的频率或触发时间来判断是否发射报警信号,从而使控制信号不必连续向报警警示装置发送报警信号,即可节约用电,因此可延长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整流稳压型长效待机的无线门磁系统,包括电源,与电源相连接的磁开关,与磁开关相连接的控制电路,以及均与该控制电路相连接的模式选择电路以及报警警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整流电路,稳压电路,控制芯片IC,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三极管VT3,一端与控制芯片IC的RES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1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4,一端与控制芯片IC的RES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5,一端与控制芯片IC的THR管脚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1后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3,一端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6后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2,一端经二极管D1后与控制芯片IC的OU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9,正极与控制芯片IC的VOS管脚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容C1,一端与控制芯片IC的OUT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7,一端经二极管D2后与三极管VT3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经二极管D3后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10,一端与电阻R9和二极管D1的连接点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8,以及正极与电阻R10和二极管D3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容C2;所述控制芯片IC的CONT管脚与DIS管脚均与电阻R1与电阻R3的连接点相连接,而其GND管脚则接地,所述三极管VT1的基极与电阻R1以及电阻R2的连接点作为控制电路的输入端与磁开关相连接,所述电阻R10与二极管D2的连接点作为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模式选择电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2的基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VT3的发射极与电阻R8、二极管D3以及电容C2的连接点作为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报警警示装置相连接;所述稳压电路由三极管VT4,三极管VT5,功率放大器P,N极经电阻R15后与功率放大器P的正极相连接、P极与三极管VT4的基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4,正极与功率放大器P的负极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6后与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4,正极与功率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负极经电阻R12后与三极管VT5的基极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3,N极与三极管VT4的发射极相连 接、P极经电阻R13后与三极管VT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5,正极经电阻R14后与三极管VT5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5,以及一端与功率放大器P的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11组成;所述三极管VT4的基极与二极管D4的连接点还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整流电路由三极管VT6,场效应管Q,一端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经稳压二极管D6后与三极管VT6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7,一端与三极管VT7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顺次经稳压二极管D8和电阻R19后与场效应管Q的源极相连接的电阻R18,正极经稳压二极管D7后与三极管VT6的集电极相连接、负极接地的极性电容C7,以及正极与电阻R17和稳压二极管D6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与三极管VT6的基极和稳压二极管D6的连接点相连接的极性电容C6组成;所述三极管VT6的发射极还与场效应管Q的漏极相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的基极还与电阻R18和稳压二极管D8的连接点相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7的正极还与电阻R19和稳压二极管D8的连接点相连接;所述电阻R17和稳压二极管D6的连接点还与电阻R2和电阻R6的连接点相连接,且所述极性电容C7的正极还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明方,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颉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