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六出口后烟气系统布置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242400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5 0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六出口后烟气系统布置结构,包括并列设置的与除尘器六出口连接的双列引风机,与双列引风机分别对应连接的两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与两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均连接的脱硫吸收塔,以及与脱硫吸收塔连接的烟囱,且依次连接的双列引风机、两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脱硫吸收塔及烟囱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脱硫吸收塔和烟囱竖直并排设置,两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均竖直设置于双列引风机外侧上方,而双列引风机横向设置于脱硫吸收塔和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之间,且双列引风机的出口均背对脱硫吸收塔设置。将除尘器后的各设备呈“一”字形的空间联合布置,使各设备之间布置更紧凑,减小了占地面积、减小了连接烟道的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火力发电厂房结构布置
,特别涉及一种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六出口后烟气系统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燃煤火力发电厂项目中,除尘器出口到烟囱中心线的距离是重要的占地指标之一,烟气系统大部分设备都布置在锅炉后,前烟道和除尘器布置相对比较固定,而除尘器后设备布置的占地尺寸和烟道造价对发电厂的初投资占比较大,烟道的阻力也直接影响着发电厂的运行经济性。国内外对除尘器后设备的主要布置格局基本都是采用各设备顺列布置,即在除尘器后顺列布置双列引风机,双列引风机后布置脱硫吸收塔和烟囱。另外,随着环保要求日益提高,除尘器会选择除尘效率更高的电袋或布袋除尘器,为防止低温腐蚀,还通常会在引风机出口加装布置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双列引风机通常是布置在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之间,可横向或竖向布置,但这种布置方式不仅占地大,而且增加烟道阻力和烟道材料消耗量。另夕卜,双列引风机布置在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之间,双列引风机出口只是面向脱硫吸收塔入口,与脱硫吸收塔中心线是错开布置的,脱硫吸收塔和引风机布置位置较远。传统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方案,很难充分利用到各处空间,使得除尘器后设备的布置占地大、烟道长、阻力大,因为不管双列引风机是横向还是竖向布置,都没有利用到脱硫吸收塔和烟囱之间的横向空间,并且加装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也均会拉开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之间的纵向距离。而且脱硫吸收塔出口的标高通常较高,脱硫吸收塔和烟囱之间下部有较大的空间没有加以利用。双列引风机布置在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之间,拉大了除尘器出口至烟囱中心线的纵向距离,增加了占地和烟道的材料消耗。另外,如果是采用矩形烟道布置,烟道的阻力和材料耗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使得厂用电耗增大。而且,脱硫吸收塔入口前的烟道有水平90°直角弯头,流场分布不均,影响进入脱硫吸收塔内烟气均匀性。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针对上述传统的除尘器后设备布置不合理,很难充分利用到各处空间,使得除尘器后设备的布置占地大、烟道长、阻力大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六出口后烟气系统布置结构。其技术方案如下:—种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六出口后烟气系统布置结构,包括与除尘器六个出口连接的双列引风机,所述双列引风机包括两台并列设置的引风机;与所述双列引风机分别对应连接的两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与两台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均连接的脱硫吸收塔,以及与所述脱硫吸收塔连接的烟囱,且依次连接的所述双列引风机、两台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脱硫吸收塔及烟囱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烟囱竖直并排设置,两台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均竖直设置于所述双列引风机外侧上方,而所述双列引风机横向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和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之间,且所述双列引风机的出口均背对所述脱硫吸收塔设置。将除尘器六出口后的双列引风机、两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脱硫吸收塔、烟囱等设备呈“一”字形的空间联合布置,使各设备之间布置更紧凑,减小了占地面积、减小了连接烟道的长度即节省了烟道材料,合理布置了除尘器后各设备,有效利用了除尘器后的立体空间。而且,依次设置的双列引风机、两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脱硫吸收塔及烟囱是根据它们的高度依次进行布置,将最矮小的双列引风机布置在外侧,脱硫吸收塔布置在中间,而将最高的烟囱布置在内侧,合理利用了除尘器后的立体空间。将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布置在双列引风机出口处并与脱硫吸收塔入口连接,充分考虑了双列引风机和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具体情况,双列引风机体积相对较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和脱硫吸收塔较高大,将双列引风机设置在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和脱硫吸收塔之间,这样便于在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和脱硫吸收塔之间的空间上分层设置各种连通管道,能合理利用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和脱硫吸收塔之间的横向和竖直空间,使各设备之间设置紧凑,进一步减少占地面积,减小了连接烟道的长度。另外,使双列引风机横向设置并且双列引风机的出口均背对脱硫吸收塔入口设置,使引风机与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连接烟道更平缓(不会出现较大较多的弯头),也使连接烟道设置较短,也不会使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与脱硫吸收塔之间的连接烟道过于急促,使烟气流场更均匀减小了烟气阻力,而且可使连接烟道顺畅地缓转后正对脱硫吸收塔入口连接,使得脱硫吸收塔入口烟气流场均匀,提高脱硫效率。另外,各设备之间布置合理,也不影响设备的检修维护,也能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而且,各设备及烟道可共用支撑框架,降低土建成本。下面对其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进一步地,还包括连通除尘器六出口和所述双列引风机的第一烟道,连通所述双列引风机和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第二烟道,连通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和所述脱硫吸收塔的第三烟道,以及连通所述脱硫吸收塔和烟囱的第四烟道;所述第二烟道、第三烟道及第四烟道均位于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和所述烟囱之间,所述第二烟道、第三烟道及第四烟道的中心线也均位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烟囱的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上,且所述第一烟道、第二烟道均设置于所述第三烟道正下方,所述第三烟道设置于所述第四烟道侧下方,且所述第一烟道伸出于所述第三烟道外侧。将连通各设备的第二烟道、第三烟道、第四烟道也呈“一”字形空间联合布置,并将第一烟道、第二烟道均设置于第三烟道和第四烟道下方,即将第一烟道、第二烟道、第三烟道及第四烟道分层设置,而使第一烟道伸出第三烟道外侧便于与除尘器六出口连通,充分利用原双列引风机、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脱硫吸收塔及烟囱之间的横向和竖直立体空间,使各烟道与设备之间布置更加紧凑,进一步减小占地面积并减小烟道长度,而且还能保证各烟道顺畅流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烟道包括六根分别与所述除尘器六出口对应连通的第一分支烟道,且所述第一分支烟道均平行设置于所述双列引风机旁侧;还包括两根错位设置并分别与所述双列引风机连接的第一主烟道,每根所述第一主烟道与三根靠近设置的所述第一分支烟道逐渐汇合连通;且所述第一分支烟道和所述第一主烟道均设置为具有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将第一烟道设置为两根三合一汇流管,分别连接除尘器六出口中的三个出口和双列引风机中的一列引风机。每根三合一汇流管均包括三根第一分支烟道和一根第一主烟道,每根第一分支烟道和第一主烟道上设置圆形空间缓转弯头进行过渡,方便将除尘器六个出口的烟气顺畅引入双列引风机内,并使烟气能从除尘器六出口处均匀地汇合到双列引风机处,使烟道中烟气流场均匀稳定,大大减小烟气流动阻力并降低能源消耗,使风机运行更加经济、安全、稳定。而且,将第一烟道的两根第一主烟道分层错位布置于第三烟道下方,能合理利用第三烟道下方的立体空间,也不会产生干涉或者布管困难。此外,将第一烟道靠近双列引风机设置,拉近了除尘器和双引风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除尘器出口和烟囱中心线的距离,大幅减少了烟道的材料量,且降低烟气系统压损,使设备更高效地运行,减少厂用电耗,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进一步地,六根所述第一分支烟道分设为两组并列的与所述第一主烟道连通的第一分支烟道组,每组所述第一分支烟道组包括左、中、右三根并列设置的所述第一分支烟道,且左右两根所述第一分支烟道关于中间所述第一分支烟道对称布置。对六根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除尘器六出口后烟气系统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除尘器六个出口连接的双列引风机,所述双列引风机包括两台并列设置的引风机;与所述双列引风机分别对应连接的两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与两台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均连接的脱硫吸收塔,以及与所述脱硫吸收塔连接的烟囱,且依次连接的所述双列引风机、两台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脱硫吸收塔及烟囱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平面;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烟囱竖直并排设置,两台所述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均竖直设置于所述双列引风机外侧上方,而所述双列引风机横向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和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之间,且所述双列引风机的出口均背对所述脱硫吸收塔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旭杨劲李伟科邓宏伟黄涛潘灏马雪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