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水稻稻曲病高效防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229317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3 12:04
一种新型水稻稻曲病高效防控方法,属于水稻病害防控技术领域。其包括以下工艺步骤:1)调整水稻播期;2)水稻种子处理;3)两次药剂喷雾处理。上述的一种新型水稻稻曲病高效防控方法,设计合理,通过对水稻播期进行调整,一次种子处理,两次药剂喷雾,并且通过各自药剂的搭配,有效防控水稻稻曲病,本发明专利技术与其它防控策略相比,可提高防效15%~3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稻病害防控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水稻稻曲病高效防控方 法。
技术介绍
水稻稻曲病(Rice false smut)是水稻上的一种真菌病害,该病害侵染过的谷粒 无任何利用价值会引起产量损失,其产生大量的厚垣孢子还会污染正常稻谷,影响稻谷品 质,更会产生毒素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水稻稻曲病是一种古老的病害,《本草纲目》中就有其相关的描述,但由于历史上 发生一般比较轻微,使该病害极度不受重视,中国和日本一度认为稻曲球是象征丰收的"丰 收果"。但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该病害的发生逐渐加重。近年来随着气候和种植制度的改变, 尤其是籼粳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致使该病害大量发生,目前该病已经成了水稻上最主要 的真菌病害,每年都会引起巨大的损失。由于该病害长期不受重视,研究比较少,目前缺乏 有效的防控手段。生产上只能盲目的使用大剂量杀菌剂防控,不但效率低下,防效普遍只有 30%~40%,临近收获期使用农药还会引起农药残留的问题。 专利申请人经多年的研究发现,水稻种子上残留的病原菌是一种重要的水稻稻曲 病的初侵染源,而之前制定的防控策略都没有对种子进行处理,这也是之前的防治技术效 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抽穗扬花期是水稻稻曲病侵染的重要时期,低温利于水稻稻曲病原菌的生长扩 散,低温阴雨也从而利于水稻稻曲病菌的侵染,从而利于水稻稻曲病的发病。经专利申请人 研究发现,水稻播种期越迟,抽穗扬花期就会容易遇到低温阴雨的天气,但调整播期在现有 的水稻稻曲病防治策略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稻曲病之所以防治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对其防治必须要在症状显示前使用农 药,一旦生出稻曲球则无药可救。水稻破口前5-10天,是使用农药防治的最佳时期。而这个 黄金时期生产上很难把握,毕竟喷药在前,破口在后,怎么知道水稻何时破口,这也是生产 上困扰农民的难题。 稻曲病的防控药剂总类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井闪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生 物类制剂;硫酸铜、氢氧化铜、喹啉铜、松脂酸铜等有机铜和无机铜类制剂;氟环唑、丙环唑、 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嘧菌酯、肟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但生物类杀菌剂存在 对环境要求严格、药效不稳定的缺点;稻曲病防治适期正是水稻的敏感期,铜类和三唑类杀 菌剂容易引起药害,会带来风险。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安全性好,活性高,人们对甲氧 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稻曲病的防效认识不当,普遍低估,而且该类药剂成本较高,生产上 还没完全接受。如何灵活搭配使用各种药剂,是一个难题。 水稻稻曲病的药剂防治有些防治策略认为仅在破口前喷施一次药就能有满意的 防治效果,余下防治策略认为需要喷施第二次药。第二次喷施的时间上也存在破口期和齐 穗期的区别。申请人发现一次喷施药剂难以达到满意的防治效果,二次喷药的时机也很重 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新型水稻稻曲病高效 防控方法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 调整水稻播期; 2) 水稻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利用药剂进行浸种或拌种,所述的药剂为咪鲜胺、氰烯菌 酯、咯菌腈和多菌灵的复配药剂,所述的咪鲜胺、氰烯菌酯、咯菌腈和多菌灵的重量比为1~ 5:2~4:0.5~1:3~6; 3) 两次药剂喷雾,以多数稻株"叶枕平"打第一次药,始穗期打第二次药,第一次打药采 用的药剂为43%戊唑醇悬浮剂、25%嘧菌酯悬浮剂、25%咪鲜胺乳油、25%丙环唑乳油、12.5%稀 唑醇可湿性粉剂、12.5%氟环唑悬浮剂、25%苯醚甲环唑乳油、50%醚菌脂悬浮剂、24%噻呋酰 胺悬浮剂或30%代森锰锌悬浮剂,第二次打药采用的药剂为井闪霉素 A、苯醚甲环唑和咪鲜 胺的复配剂,或苯醚甲环唑、氟环唑和丙环唑的复配剂,第一次和第二次打药量均为有效成 分5~20克/亩,细雾均匀喷雾。 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调整水稻 播期具体为:提早播种期,使水稻抽穗扬花期避开9月末到十月初的低温阴雨天气;在长江 中下游稻区,迟熟晚梗的播种期不超过5月上旬,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 的播种期在5月下旬之前,中稻在6月中旬前播种。 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咪鲜胺、 氰烯菌酯、咯菌腈和多菌灵的重量比为2~4:3~4:0.6~0.8:4~5。 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井闪霉素 A、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的复配剂按井冈霉素 A:苯醚甲环唑:咪鲜胺为6~8: 2~4:3~6:1~ 4混合得到。 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苯醚甲环 唑、氟环唑和丙环唑的复配剂按苯醚甲环唑:氟环唑:丙环唑为1~4: 2~5 :3~6: 2~3混合 得到。 上述的,设计合理,通过对水稻播期进行调整, 一次种子处理,两次药剂喷雾,并且通过各自药剂的搭配,有效防控水稻稻曲病,本专利技术与 其它防控策略相比,可提高防效15%~30%。【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实施例! 实施例1种子处理对水稻稻曲病发病率的影响 试验摘要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试验地点:浙江杭州 试验品种:春优84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杀菌剂处理种子,可以大大降低稻曲病的发病率, 防效在36.7%~41.8%之间,与单一菌剂相比,防效提高了2.8~18.6%。 实施例2调整播期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 试验地点:浙江杭州 试验品种:籼梗杂交稻品种甬优12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调整播期对水稻稻曲病的发病率影响很大,从趋势上来看基本上 播期提早会大大降低水稻稻曲病的发病率,如果以6.3日播种的发病率41.5%的发病率为对 照的话,5.11日前播种带来的防效可以达到74%~81%之间,说明条整改播期对水稻稻曲病 的防治效果显著。 实施例3施药次数和施药时期对稻曲病防效的影响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两种药剂如果在叶枕平施药一次防效仅在72%左右,而在始穗期 加打一次防效可达85%以上,齐穗期加打一次防效增加并不明显。由此说明,打两次药非常 必要,而且第二次用药应该在始穗期。 实施例4不同稻曲病防治策略的防效对比 品种:甬优12号 试验方法:任选6户农民,将分别发放防治方案,农户严格按照防治方案实施,蜡熟期由 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病害研究室组织专家调查。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开发的新型水稻稻曲病高效防控技术相比其它防控策 略,可以提高防效13.7%~46.2%,而且简单易懂农户易于掌握,不会出现打药时机掌握不清 的情况。 实施例5新型水稻稻曲病高效防控技术大面积应用试验 富阳市召集农户40多户推广使用面积100多亩,统计发病情况后发现,我们开发的新型 水稻稻曲病防控技术与其它防控策略相比,可提高防效15%~30%。【主权项】1.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 调整水稻播期; 2) 水稻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利用药剂进行浸种或拌种,所述的药剂为咪鲜胺、氰烯菌 酯、咯菌腈和多菌灵的复配药剂,所述的咪鲜胺、氰烯菌酯、咯菌腈和多菌灵的重量比为1~ 5:2~4:0.5~1:3~6; 3) 两次药剂喷雾,以多数稻株"叶枕平"打第一次药,始穗期打第二次药,第一次打药采 用的药剂为43%戊唑醇悬浮剂、25%嘧菌酯悬浮剂、25%咪鲜胺乳油、25%丙环唑乳油、1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水稻稻曲病高效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艺步骤:1)调整水稻播期;2)水稻种子处理,种子播种前利用药剂进行浸种或拌种,所述的药剂为咪鲜胺、氰烯菌酯、咯菌腈和多菌灵的复配药剂,所述的咪鲜胺、氰烯菌酯、咯菌腈和多菌灵的重量比为1~5:2~4:0.5~1:3~6;3)两次药剂喷雾,以多数稻株“叶枕平”打第一次药,始穗期打第二次药,第一次打药采用的药剂为43%戊唑醇悬浮剂、25%嘧菌酯悬浮剂、25%咪鲜胺乳油、25%丙环唑乳油、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2.5%氟环唑悬浮剂、25%苯醚甲环唑乳油、50%醚菌脂悬浮剂、24%噻呋酰胺悬浮剂或30%代森锰锌悬浮剂,第二次打药采用的药剂为井冈霉素A、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的复配剂,或苯醚甲环唑、氟环唑和丙环唑的复配剂,第一次和第二次打药量均为有效成分5~20克/亩,细雾均匀喷雾。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世文刘连盟王玲候雨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稻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