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16259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2 2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扳手,是在一本体紧固一底板,供一轮总成与一转钮安装于本体上。轮总成包括一齿轮与一掣动块。转钮有一横向槽与一纵向槽。二弹性总成的一置入转钮的横向槽,推动掣动块缓和地啮接齿轮,另一弹性总成置入转钮的纵向槽,其落入多个形成于底板的定位部之一,使转钮获得平稳的定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扳手的转向定位技术。
技术介绍
已知的扳手构造,区分为简易式与组合式两种。简易式扳手通常是将一头与一握柄设计成为一体,头具备一定的形状,对某些螺接件执行锁紧或旋松作业。组合式扳手的头,通常是用一底板锁固一中空的头部。头部与握柄设计成为一体,头部内安装一轮总成。轮总成包括一齿轮与一掣动块,齿轮有一角柱,角柱穿过底板,用以联结外界的螺接件。掣动块被一安装在头部或扳手的转钮驱动,配合头部的内壁卡住齿轮,决定角柱连带螺接件单向空转,反向传递扳手的扭力。转钮的定位结构,相当简单。不外乎是在转钮背部形成一定位槽,定位槽设计为W形状,配合一安装于头部内壁的弹性体,产生单侧偏摆动作。有些实施例,弹性体是由压缩弹簧推动钢珠。在某实施例,弹性体是由压缩弹簧推动弹壳。对转钮为一定角度的旋转,弹性体沿横向(也即扳手长度方向)卡住定位槽左(或右)边的凹部,使转钮取得定位效果。逆向转动转钮,弹性体沿横向卡住定位槽右(或左)边的凹部,取得同样的定位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采用不同的定位构造,帮助掣动块啮合齿轮,兼具平稳的定位效果。缘于上述目的的达成,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其有一容纳部和一圆孔,容纳部一边与圆孔相通,另一边却与圆孔不相连;一底板,其盖住容纳部及圆孔而与本体结合在一起,在底板正对容纳部处形成一第一通孔,底板面对圆孔处形成一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周围有多个定位部;一轮总成,其包括一齿轮与一掣动块,齿轮有一角柱,在齿轮与掣动块置入本体的容纳部时,角柱通过底板的第一通孔;—转钮,其有一横向槽与一纵向槽,该转钮穿过本体的圆孔与底板的第二通孔,在不脱离本体的条件下,能够相对本体转动;二弹性总成,其中一个弹性总成置入横向槽,推动掣动块卡住齿轮,另一弹性总成置入纵向槽且落入底板的定位部。其中:所述另一弹性总成包括一球体与一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置入转钮的纵向槽,推动球体落入底板的定位部。其中:所述其中一个弹性总成包括一弹簧和一壳体,弹簧置入转钮的横向槽,顶着壳体接触掣动块。其中:该本体有一头部与一握柄,所述的容纳部形成于头部内,所述的圆孔贯穿头部而与握柄毗邻。其中:该容纳部包括彼此相通的一孔、一操作室与一底槽;所述的孔位于头部顶部,其与圆孔不相连;所述的操作室位于头部内,其与圆孔相通,用以收纳齿轮及掣动块;所述的底槽位于头部底部,其涵盖操作室与圆孔,用以容纳形状大致相符的底板。其中:该容纳部还有一凹部,凹部陷入头部壁面紧邻底槽处,允许一形成于底板周边的凸部插入凹部。其中:该定位部是形成于底板的球窝、凹槽或孔洞,球窝、凹槽或孔洞的直径小于弹性总成的宽度或直径。如此,弹性总成沿纵向对底板施予作用力,有助于转钮取得平稳的定位效果,以致掣动块有效地啮合于齿轮。接着,基于图式详述相关的实施例,说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功效,相信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构造及特征,当可由的得一深入而具体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扳手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2是扳手局部组合的剖视图;图3是沿图2的A-A线剖开的平面图;图4是图2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扳手10 ;扣件12 ;本体20 ;头部21 ;孔22 ;操作室23 ;底槽24 ;凹部25 ;圆孔27 ;握柄28 ;容纳部29 ;轮总成30 ;钢珠31 ;齿轮32 ;控制钮34 ;隆起部36 ;角柱38 ;掣动块40 ;齿42 ;缺口 44 ;底板50 ;凸部52 ;第一通孔54 ;第二通孔56 ;定位部58 ;转钮60 ;直柱61 ;横向槽62 ;嵌槽63 ;纵向槽64 ;弹簧72 ;壳体74 ;压缩弹簧76 ;球体78。【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2,阐明扳手10的具体结构是由一本体20、一轮总成30、一底板50、一转钮60及二弹性总成组成,以手动方式传递一扭力至螺接件,如螺帽、螺栓与套筒等。该本体20有一头部21与一握柄28,二者设计成为一体。头部21大致扁平的,其顶面与握柄28之间形成一定的高度落差。在头部21形成一容纳部29与一圆孔27,容纳部29 —边与圆孔27相通,另一边却与圆孔27不相连。所述的圆孔27贯穿于头部21高度较低处。该容纳部29由上往下依序区分为一孔22、一操作室23与一底槽24,三者彼此相通。所述的孔22位于头部21顶面,其与圆孔27不相连。操作室23位于头部21里面而与圆孔27相通,其远离圆孔27处较宽,愈靠近圆孔27,宽度愈窄(请参阅图4)。底槽24陷入头部21底面,其凹陷范围涵盖操作室23及圆孔27,并在头部21壁面紧邻底槽24处形成一凹部25。在本实施例,凹部25是弧形槽。在某些实施例,凹部25可以是矩形槽。该底板50形状与底槽24大致相等,其周边形成一凸部52。底板50中间部位有一第一通孔54及一第二通孔56,第一通孔54直径大于第二通孔56,并在第二通孔56周围形成二定位部58。在本实施例,每个定位部58是指形成于底板50的球窝。某些实施例,每个定位部58可以是凹槽或孔洞,孔洞直径小于弹性总成的宽度或直径。以凸部52插入头部21的凹部25,加上底板50置入底槽24,用铆接或螺锁等方式之一,让底板50与本体20结合在一起,支撑底板50保持平坦状态。此刻,第一通孔54正对头部21的操作室23,第二通孔56面对着圆孔27。该轮总成30由一齿轮32与一掣动块40组成。其中,该齿轮32顶面凸出一隆起部36,隆起部36中央是一控制钮34,可受力压入隆起部36里面。该齿轮32底面沿轴向延伸一角柱38,角柱38呈四边形设计,一边露出一颗钢珠31的局部体积。因应控制钮34的下压动作,允许钢珠31退回角柱38内部。当然,控制钮34归位(也即上升至原位)的动作,仍会让钢珠31局部露出角柱38外面。在齿轮32置入头部21的操作室23时,角柱38通过第一通孔54且局部伸出底板50外。同时,隆起部36受限于头部21的孔22,使齿轮32不得相对头部21任意位移。此亥Ij,控制钮34外露于头部21的顶面。该掣动块40宛如弦月形状,并放在头部21的操作室23与圆孔27相通处。在掣动块40面向齿轮32处形成若干连续的齿42,掣动块40背部中央陷入一缺口 44。所述的转钮60大致呈桌球拍形状,其下方延伸一直柱61,直柱61有一横向槽62、一纵向槽64及一嵌槽63。所述的横向槽62沿水平方向陷入直柱61表面,其槽口朝向轮总成30。所述的纵向槽64陷入直柱61底面,复依直柱61长度方向延伸一定深度。所述的嵌槽63形成于直柱61底端,其与纵向槽64的开口毗邻。以直柱61插入圆孔27,直到转钮60触及头部21顶面为止,使直柱61底端通过底板50的第二通孔56。此刻,直柱61的嵌槽63露出底板50,可被一扣件12卡住。因为扣件12受阻于底板50,所以转钮60不脱离头部21,却能相对本体20转动。从图3不难理解,其中一个弹性总成包括一球体78与一压缩弹簧76。压缩弹簧76置入转钮60的纵向槽64,其一端顶住纵向槽64的底面,另一端推动球体78落入底板50的定位部58,对转钮60产生卡掣作用,取得平稳的定位效果。接着看到图4,另一弹性总成包括一弹簧72和一壳体74,壳体74宛如弹壳般套在弹簧72 —端。弹簧72 —端抵住横向槽62底部,另一端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扳手(10),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本体(20),其有一容纳部(29)和一圆孔(27),容纳部(29)一边与圆孔(27)相通,另一边却与圆孔(27)不相连;一底板(50),其盖住容纳部(29)及圆孔(27)而与本体(20)结合在一起,在底板(50)正对容纳部(29)处形成一第一通孔(54),底板(50)面对圆孔(27)处形成一第二通孔(56),第二通孔(56)周围有多个定位部(58);一轮总成(30),其包括一齿轮(32)与一掣动块(40),齿轮(32)有一角柱(38),在齿轮(32)与掣动块(40)置入本体(20)的容纳部(29)时,角柱(38)通过底板(50)的第一通孔(54);一转钮(60),其有一横向槽(62)与一纵向槽(64),该转钮(60)穿过本体(20)的圆孔(27)与底板(50)的第二通孔(56),在不脱离本体(20)的条件下,能够相对本体(20)转动;二弹性总成,其中一个弹性总成置入横向槽(62),推动掣动块(40)卡住齿轮(32),另一弹性总成置入纵向槽(64)且落入底板(50)的定位部(5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良
申请(专利权)人:景祥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