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脱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212405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2 18: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塑料模具领域。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高效的自动脱模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脱模装置,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动模和第二动模,第一动模、第二动模可在滑动杆上滑动;所述装置还包括固定板,固定板位于第一动模和第二动模上;在合模时,第一动模、第二动模、固定板共同围成型腔;固定板与型腔相对的位置设置有通孔,型芯杆穿过该通孔插入型腔内。型芯杆远离型腔的一端设置有抵挡部,所述固定板远离型腔的一面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外端部与摆臂的中部铰接,所述摆臂一端延伸至抵挡部下,另一端与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动模或第二动模铰接。本装置能快速高效的实现自动脱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塑料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脱模装置
技术介绍
模具是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在外力作用下使坯料成为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制件的工具。广泛用于冲裁、模锻、冷镦、挤压、粉末冶金件压制、压力铸造,以及工程塑料、橡胶、陶瓷等制品的压塑或注塑的成形加工中。模具具有特定的轮廓或内腔形状,应用具有刃口的轮廓形状可以使坯料按轮廓线形状发生分离(冲裁)。应用内腔形状可使坯料获得相应的立体形状。模具一般包括动模和定模两个部分,二者可分可合。分开时取出制件,合拢时使坯料注入模具型腔成形。模具是精密工具,形状复杂,承受坯料的胀力,对结构强度、刚度、表面硬度、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都有较高要求,模具生产的发展水平是工业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现有的模具当中,在注塑管件时,大多采用抽芯的方式开模。在抽出型芯后,利用注塑机上的顶料板将工件顶出,采用这样的方式在顶出工件的过程中容易留下顶痕,降低了工件的质量。另外,这样的方式往往还需要在后续的加工中去除顶痕,这无疑费时费力。再者,在有些采用多个动模的模具中,每一个模具都需要采用单独的动力进行推动,这就要求每个动模都需配置有一个气缸或电机等进行推动,这无疑浪费了资源,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高效的自动脱模装置。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脱模装置,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动模和第二动模,所述第一动模、第二动模可在滑动杆上滑动;所述装置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位于第一动模和第二动模上方;在合模时,所述第一动模、第二动模、固定板共同围成型腔;所述固定板上与型腔相对的位置设置有通孔,型芯杆穿过该通孔插入型腔内。所述型芯杆远离型腔的一端设置有抵挡部,所述固定板远离型腔的一面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外端部与摆臂的中部铰接,所述摆臂一端与抵挡部相对,另一端与连杆铰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动模或第二动模铰接。优选的,所述安装柱、摆臂、连杆绕型芯杆轴心对称布置两组。优选的,所述摆臂与抵挡部相对的一端设置支撑部。优选的,所述第一动模、第二动模通过气缸驱动。优选的,所述第一动模、第二动模上设置有安装部并通过安装部在滑动杆上滑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集中体现在,本装置能够快速的高效的实现自动脱模。具体来说,本装置在开模的时候,第一动模和第二动模沿滑动杆滑动,在滑动的过程中就带动了连杆动作,连杆带动摆臂,摆臂支撑在抵挡部上将型芯杆从型腔内抽出,而此时工件抵触在固定板上,在型芯杆褪出后实现脱模。这样一来,只需要对动模施加动力,就能完全的完成脱模,大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本装置的脱模方式摆脱了传统的利用顶料杆的方式,避免了工件损伤,提高了工件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不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向视图;图4为图3中B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4所示的一种自动脱模装置,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动模I和第二动模2,所述第一动模1、第二动模2可在滑动杆3上滑动。滑动的方式可以是在动模内开设与滑动杆3相互配合的滑动孔,只要不影响动模的功能即可,最好是在的所述第一动模1、第二动模2上设置安装部14,并通过安装部14在滑动杆3上滑动,这样就更加的便于加工和安装。驱动第一动模I和第二动模2的方式可以采用气缸13驱动,当然也可以是步进电机带动偏心轮转动,偏心轮上铰接拉杆,拉杆与第一动模1、第二动模2铰接。从而利用偏心轮的长短轴的不同,实现动模的往复运动。所述装置还包括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位置固定且位于第一动模I和第二动模2上方。在合模时,所述第一动模1、第二动模2、固定板4共同围成型腔5。也就是如图3中所示,第一动模I构成型腔5的左侧壁,第二动模构成型腔5的右侧壁,二者共同构成型腔5底面,而固定板5构成型腔5顶面。所述固定板4上与型腔5相对的位置设置通孔7,该通孔7与型芯杆6的尺寸相互配合,型芯杆6穿过该通孔7插入型腔5内成为型芯。在合模时,工作人员通过注塑机向型腔5内注塑,完成工件的塑形。所述型芯杆6远离型腔5的一端设置有抵挡部10,所述的抵挡部10如图中所示为圆形,当然也可以是方形或其他形状。所述固定板4远离型腔5的一面设置有安装柱8,所述安装柱8外端部与摆臂9的中部铰接,摆臂9在安装柱8上摆动。所述摆臂9 一端与抵挡部10相对,也就是摆臂9延伸至抵挡部10下,并在摆动时支撑在抵挡部10下表面,摆臂9另一端与连杆11铰接;所述连杆11的另一端与第一动模I或第二动模2铰接。在本装置工作时,在动模向两侧移动的时候,通常也就是第一动模1、第二动模2由气缸13驱动向外侧移动时,带动连杆11动作,连杆11拉动摆臂9动作,摆臂9将型芯杆6向上抬升。通常所述安装柱8、摆臂9、连杆11绕型芯杆6轴心对称布置两组,当然也可以更多,这就有效的保障了抵挡部10的受力更加均匀。还可以在所述摆臂9与抵挡部10相对的一端设置支撑部12。支撑部12通常截面较大,有利于抵挡部10受力。本装置只需要对动模施加动力,就能完全的完成脱模,大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本装置的脱模方式摆脱了传统的利用顶料杆的方式,避免了工件损伤,提高了工件质量。【主权项】1.一种自动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动模(I)和第二动模(2),所述第一动模(I)、第二动模(2)可在滑动杆(3)上滑动;所述装置还包括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位于第一动模(I)和第二动模(2)上方;在合模时,所述第一动模(1)、第二动模(2)、固定板(4)共同围成型腔(5);所述固定板(4)上与型腔(5)相对的位置设置有通孔(7),型芯杆(6)穿过该通孔(7)插入型腔(5)内; 所述型芯杆(6)远离型腔(5)的一端设置有抵挡部(10),所述固定板(4)远离型腔(5)的一面设置有安装柱(8),所述安装柱(8)外端部与摆臂(9)的中部铰接,所述摆臂(9) 一端与抵挡部(10)相对,另一端与连杆(11)铰接;所述连杆(11)的另一端与第一动模(I)或第二动模(2)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柱(8)、摆臂(9)、连杆(11)绕型芯杆(6)轴心对称布置两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9)与抵挡部(10)相对的一端设置支撑部(12)。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模(1)、第二动模(2)通过气缸(13)驱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模(I)、第二动模(2)上设置有安装部(14)并通过安装部(14)在滑动杆(3)上滑动。【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塑料模具领域。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高效的自动脱模装置。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脱模装置,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动模和第二动模,第一动模、第二动模可在滑动杆上滑动;所述装置还包括固定板,固定板位于第一动模和第二动模上;在合模时,第一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动模(1)和第二动模(2),所述第一动模(1)、第二动模(2)可在滑动杆(3)上滑动;所述装置还包括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位于第一动模(1)和第二动模(2)上方;在合模时,所述第一动模(1)、第二动模(2)、固定板(4)共同围成型腔(5);所述固定板(4)上与型腔(5)相对的位置设置有通孔(7),型芯杆(6)穿过该通孔(7)插入型腔(5)内;所述型芯杆(6)远离型腔(5)的一端设置有抵挡部(10),所述固定板(4)远离型腔(5)的一面设置有安装柱(8),所述安装柱(8)外端部与摆臂(9)的中部铰接,所述摆臂(9)一端与抵挡部(10)相对,另一端与连杆(11)铰接;所述连杆(11)的另一端与第一动模(1)或第二动模(2)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三友
申请(专利权)人:黄山市屯溪工程塑料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