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安装在设有下模和升降机构的模具中,所述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包括直顶、顶针、以及安装在模具上的限位凸起,所述直顶的上端一侧设有左右延伸的孔模凸起;所述顶针的上端用于与待脱模件相抵靠;所述直顶下端固接于直顶固定板,所述顶针下端固接于顶针固定板,所述直顶固定板位于顶针固定板的下方、且直顶固定板与升降机构相连接;所述直顶固定板的侧边活动连接有二次顶出推动件,所述二次顶出推动件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内外两端能相对于直顶固定板上下跷动,且二次顶出推动件的外端位于所述限位凸起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直顶脱模,脱模时占用空间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两次顶出的模具脱模机构。
技术介绍
对于一些塑料制品,例如,用于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壶,其内部具有多个由筋板分隔成的腔室,且腔室之间通过设置在筋板上的通孔相连通。此类塑料制品,在利用注塑模具加工时,通常采用斜顶脱模机构进行脱模,同时斜顶脱模机构设置在各个腔室中。然而,斜顶脱模机构结构较复杂,占用空间较大,且脱模时需要一定的退出空间。因此,受上述现有技术中斜顶脱模机构的限制,此类塑料制品的腔室必须具有较大空间。而对于一些类似上述塑料制品,其腔室空间越小、或是说腔室分布越密,其产品的整体强度越高,产品质量越好。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斜顶脱模机构,因所需空间较大,无法加工出具有密度更大、空间更小的腔室的塑料制品。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脱模时所需空间较小的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安装在设有下模和升降机构的模具中,所述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包括上下延伸的直顶、上下延伸的顶针、以及安装在模具上的限位凸起,所述直顶的上端一侧设有左右延伸的孔模凸起,所述孔模凸起用于嵌在待脱模件的通孔中;所述顶针的上端用于与待脱模件相抵靠;所述直顶下端固接于直顶固定板,所述顶针下端固接于顶针固定板,所述直顶固定板位于顶针固定板的下方、且直顶固定板与升降机构相连接;所述直顶固定板的侧边活动连接有二次顶出推动件,所述二次顶出推动件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内外两端能相对于直顶固定板上下跷动,且二次顶出推动件的外端位于所述限位凸起的下方;脱模时,所述模具的升降机构驱动直顶固定板向上升起,直顶固定板推动顶针固定板同时向上升起;当二次顶出推动件的外端与所述限位凸起相抵靠后,二次顶出推动件的内端向上晓动、推动顶针固定板相对于直顶固定板向上移动。进一步地,所述直顶固定板的上端面安装有固定块,所述二次顶出推动件与固定块奴接。进一步地,所述二次顶出推动件包括两块与固定块铰接的跷跷板,两块跷跷板分别位于固定块两侧。进一步地,所述二次顶出推动件的内外两端处均铰接有滑轮,用于分别与顶针固定板和限位凸起相抵靠。进一步地,所述二次顶出推动件包括设在外端的传动臂部和设在内端的顶针作用臂部,所述传动臂部与顶针作用臂部的连接点为二次顶出推动件与直顶固定板的活动连接点,所述传动臂部的长度LI小于顶针作用臂部的长度L2。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臂部和顶针作用臂部之间形成夹角α,且90°〈α〈180°。进一步地,所述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还包括安装在模具中的导向套,所述直顶和/或顶针穿设在导向套中。进一步地,所述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还包括安装在模具中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用于限制直顶固定板上升的高度。进一步地,所述直顶的上端与待脱模件相抵靠。进一步地,所述孔模凸起呈圆台形。如上所述,本技术涉及的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两次脱模,第一次先使待脱模件与下模脱离,从而使待脱模件具有再次脱模时所需的形变空间,使得在第二次脱模时,直顶能直接从待脱模件上脱离,从而实现了直顶脱模,且脱模时采用直顶,其与现有技术中的斜顶相比,占用空间较小,并且不需要退出距离,很好地满足了目前一些具有小的腔室空间、且腔室分布较密的冷却液壶对模具和脱模机构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圈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在第一次脱模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在第二次脱模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二次顶出推动件与直顶固定板的连接示意图。图6为图5中二次顶出推动件的正视图。元件标号说明I 直顶11孔模凸起2 顶针3 待脱模件31 通孔4 直顶固定板41固定块5 顶针固定板6 二次顶出推动件61 滑轮62跷跷板621传动臂部622顶针作用臂部7 限位凸起8 下模81导向套 82限位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安装在设有下模8和升降机构的模具中,所述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包括上下延伸的直顶1、上下延伸的顶针2、以及安装在模具上的限位凸起7,直顶I的上端一侧设有左右延伸的孔模凸起11,孔模凸起11用于嵌在待脱模件3的通孔31中;顶针2的上端用于与待脱模件3相抵靠;直顶I下端固接于直顶固定板4,顶针2下端固接于顶针固定板5,直顶固定板4位于顶针固定板5的下方、且直顶固定板4与升降机构相连接;直顶固定板4的侧边活动连接有二次顶出推动件6,二次顶出推动件6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内外两端能相对于直顶固定板4上下跷动,且二次顶出推动件6的外端位于限位凸起7的下方、二次顶出推动件6的内端位于直顶固定板4和顶针固定板5之间。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脱模时,如图3所示,模具的升降机构驱动直顶固定板4向上升起,直顶固定板4通过二次顶出推动件6推动顶针固定板5同时向上升起,直顶固定板4带动直顶I同步向上升起、顶针固定板5带动顶针2同步向上升起,在直顶I和顶针2的共同作用下,推动待脱模件3与模具的下模8脱离,从而完成了第一次脱模、且使待脱模件3具有再次脱模时所需的形变空间;如图4所示,直顶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安装在设有下模(8)和升降机构的模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包括上下延伸的直顶(1)、上下延伸的顶针(2)、以及安装在模具上的限位凸起(7),所述直顶(1)的上端一侧设有左右延伸的孔模凸起(11),所述孔模凸起(11)用于嵌在待脱模件(3)的通孔(31)中;所述顶针(2)的上端用于与待脱模件(3)相抵靠;所述直顶(1)下端固接于直顶固定板(4),所述顶针(2)下端固接于顶针固定板(5),所述直顶固定板(4)位于顶针固定板(5)的下方、且直顶固定板(4)与升降机构相连接;所述直顶固定板(4)的侧边活动连接有二次顶出推动件(6),所述二次顶出推动件(6)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内外两端能相对于直顶固定板(4)上下跷动,且二次顶出推动件(6)的外端位于所述限位凸起(7)的下方;脱模时,所述模具的升降机构驱动直顶固定板(4)向上升起,直顶固定板(4)推动顶针固定板(5)同时向上升起;当二次顶出推动件(6)的外端与所述限位凸起(7)相抵靠后,二次顶出推动件(6)的内端向上跷动、推动顶针固定板(5)相对于直顶固定板(4)向上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联谊汽车拖拉机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