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208418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2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所述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包括定位组件和设置于所述定位组件上的采集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能够固定安装在钢轨(1)上的两个定位架(2)和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定位架(2)上的轨道(4),所述轨道(4)沿所述钢轨(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平行于所述钢轨(1),所述采集组件包括能够沿着所述轨道(4)移动的采集车(5)和固定在所述采集车(5)上用于采集所述钢轨(1)表面伤损特征的采集件(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能够实现采集的钢轨伤损特征不变形,从而可以用于钢轨伤损的定量分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钢轨表面伤损采集 目.0
技术介绍
列车的牵引、制动和运行都要靠钢轨与车轮的滚动接触作用得以实现。钢轨与车轮之间的作用品质直接影响到列车的运行品质和安全,以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成本。在轮轨之间大小约100平方毫米左右的接触斑上,要承受和传递数吨甚至数十吨载荷,且轮轨作用环境十分复杂和恶劣。在滚动接触过程中,钢轨的接触表面存在纵、横向滑动,在紧急制动和加速牵引条件下,表面摩擦温度非常高。另外,接触表面粗糙度和油、水、粘着剂、砂子等各种污染物对钢轨的接触表面伤损的影响十分大。因而钢轨使用不久,材料就进入疲劳状态甚至丧失承载能力。随着铁路的发展,尤其是在重载铁路上,钢轨滚动接触疲劳伤损呈现更加严重的趋势。钢轨滚动接触疲劳伤损不是一点一处,有时是在一段距离范围内连续或不连续出现,要想了解钢轨接触疲劳伤损的现场情况,就需要进行钢轨伤损状况的采集。目前采集的方式多是人工采用相机进行采集,这样在不同位置进行采集时,由于拍摄定位的方式不同,采集的信息存在变形,只能用于定性分析,不能用于定量分析。同时,由于在野外拍摄,拍摄的效果受到外界光源的干扰。因此,急需开发一种能够在钢轨上定位并能够提供良好采集环境的采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能够实现采集的钢轨伤损特征不变形,从而可以用于钢轨伤损的定量分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所述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包括定位组件和设置于所述定位组件上的采集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能够固定安装在钢轨上的两个定位架和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定位架上的轨道,所述轨道沿所述钢轨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平行于所述钢轨,所述采集组件包括能够沿着所述轨道移动的采集车和固定在所述采集车上用于采集所述钢轨表面伤损特征的采集件。优选地,所述定位架包括形状为向下开口的U形的主支架、两端分别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主支架的开口端两侧的连杆和设置在所述主支架上端的顶紧件,当所述主支架安装在所述钢轨上时,所述连杆与所述钢轨的底面接触,且所述顶紧件顶紧所述主支架的上端与所述钢轨的上表面,以使所述定位架相对于所述钢轨固定。优选地,所述主支架包括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的上端和所述右支架的上端铰接连接,所述左支架和所述右支架的上端均设置有所述顶紧件。优选地,所述左支架的中部右侧固定有左定位板,所述右支架的中部左侧固定有右定位板,当所述主支架安装在所述钢轨上时,所述左定位板和所述右定位板分别压紧在所述钢轨的腹板的左右两侧。优选地,所述主支架的上部固定连接有能够调节长度的连杆,所述轨道通过所述连杆与所述定位架连接。优选地,所述连杆包括固定在所述主支架上的下杆、固定套装在所述下杆上端的调节套和下端与所述调节套螺纹连接的上杆,所述上杆的上部固定有挡环,所述轨道的两端分别具有通孔,所述上杆的上端穿过所述通孔,并且所述轨道压在所述挡环上。优选地,所述主支架上固定的连杆为两根,两根所述连杆分别位于所述主支架的左右两侧,所述轨道为两根,两根轨道相互平行,每根所述连杆的上端均连接有一根所述轨道。优选地,所述采集车包括车体和设置在所述车体左右两侧的车轮,左右两侧的所述车轮分别与一根所述轨道配合,所述车轮能够在所述轨道上滚动或滑动,所述轨道与所述车轮的配合面为圆弧面。优选地,所述采集件为相机或者摄像机。优选地,所述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定位组件和所述采集组件上方的遮阳组件。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本技术提供的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通过设置可以固定在钢轨上的两个定位架,并且在两个定位架之间设置有能够与钢轨平行的轨道,在采集钢轨表面伤损特征时,通过使采集车在所述轨道上移动,由于轨道与钢轨平行,因此采集车在顺着钢轨移动时,能够保证采集车与钢轨之间的距离不变,从而使安装在采集车上的采集件所采集的钢轨伤损特征不变形,使采集到的信息可以用于钢轨伤损的定量分析。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采集组件未示出);图2是本技术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的采集车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钢轨2定位架21主支架22连杆23顶紧件24左支架25右支架26左定位板27右定位板28支撑杆29下杆30调节套31上杆32挡环4轨道41通孔5采集车51车体 52车轮6采集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本技术提供的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定义的,并与附图2所示方向一致。“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零部件本身轮廓的内外。这些方位词是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而采用的,因而不应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图1显示了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定位架2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需要测量采集的钢轨I的长度来设定,图1中只是示意性的示出了两个定位架2之间的距离。适当参见图1、图2,本技术基本实施方式的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可以包括定位组件和设置于所述定位组件上的采集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能够固定安装在钢轨I上的两个定位架2和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定位架2上的轨道4,所述轨道4沿所述钢轨I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平行于所述钢轨I,所述采集组件包括能够沿着所述轨道4移动的采集车5和固定在所述采集车5上用于采集所述钢轨I表面伤损特征的采集件6。本技术提供的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两个定位架2固定在需要采集分析的一段钢轨I的两端,将轨道4安装在两个定位架2上,并使轨道4与钢轨I平行,将采集车5安装在轨道4上。在采集钢轨表面伤损特征时,使采集车5在所述轨道4上移动,由于轨道4与钢轨I平行,因此采集车5在顺着钢轨I移动时,能够保证采集车5与钢轨I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从而使安装在采集车5上的采集件6所采集的钢轨伤损特征不变形。在本技术中,所述定位架2用于将轨道4固定在钢轨I上,可以采用各种能够与钢轨I紧固的结构,如钢轨夹板等。由于在采集钢轨伤损特征时,可能需要依次对多段钢轨进行采集,为了便于定位架2在钢轨I上固定和拆卸,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架2包括形状为向下开口的U形的主支架21、两端分别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主支架21的开口端两侧的连杆22(即连杆的左右两端连接在主支架的下部的两个自由端上)和设置在所述主支架21上端的顶紧件23,当所述主支架21安装在所述钢轨I上时,所述连杆22与所述钢轨I的底面接触,且所述顶紧件23顶紧所述主支架21的上端与所述钢轨I的上表面,以使所述定位架2相对于所述钢轨I固定。其中连杆22与主支架2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在主支架21的自由端上开设有通孔,在连杆22的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轨表面伤损采集装置包括定位组件和设置于所述定位组件上的采集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能够固定安装在钢轨(1)上的两个定位架(2)和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定位架(2)上的轨道(4),所述轨道(4)沿所述钢轨(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平行于所述钢轨(1),所述采集组件包括能够沿着所述轨道(4)移动的采集车(5)和固定在所述采集车(5)上用于采集所述钢轨(1)表面伤损特征的采集件(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瑞俊常晓东韩治平殷建民王凤奇魏朝雄徐建宇刘阳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朔铁路分公司同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