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蜗杆状砂轮磨齿的磨削力模型,属于齿轮机械制造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G.Wener磨削力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蜗杆状砂轮磨齿的磨削力模型。首先,根据蜗杆状砂轮磨齿过程中,接触点处珩磨轮和工件的几何形状和速度关系,建立一个近似模型;其次,以近似模型为基础建立切屑模型,计算出磨削过程中速度、磨削厚度和当量直径;最后,以近似模型为基础,建立间齿珩磨磨削力模型。这种磨削力模型适用于蜗杆砂轮磨齿和间齿珩齿加工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计算采用蜗杆状砂轮的磨齿加工中的磨削力,包括蜗杆砂轮磨齿和间齿珩齿加工方法。这种方法将磨齿过程近似成外圆磨过程,从而简化了计算过程,填补了蜗杆状砂轮磨齿的磨削力模型的空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蜗杆状砂轮磨齿的磨削力模型,属于齿轮机械制造领域。
技术介绍
磨削机理的研究可以有效的解决磨削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磨削机理的主要研究内 容包括磨削参数、磨削力、磨削温度、砂轮磨损、砂轮修整、磨削液和磨削加工零件的表面完 整性等。根据磨削参数和砂轮与工件的特征,可以建立磨削力模型。磨削功率则是建立在磨 削力和磨削参数基础之上,功率消耗中的一部分能力转化为热量,便可建立磨削温度模型, 磨削温度模型可以预测磨削烧伤现象,避免由于温度过高而产生对工件有害的磨削烧伤。 通过磨削力的监测,可以有效的了解砂轮磨损情况,预测砂轮修整周期。对磨削过程建模, 也可以得到表面粗糙度的经验公式。20世纪70年代G.Wener研究了材料对磨削力的影响,建 立了磨削力经验模型,用于计算平面磨和外圆磨过程的磨削力。G.Wener磨削力模型为后来 各种磨削过程中磨削力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齿轮磨削是一种复杂的磨削过程,其砂轮和工件并不是简单的圆柱或平面,同时, 在磨削加工中,砂轮和工件上接触点的运动关系是实时变化的,因此很难建立其磨削力模 型。BogdanW.Kruszynski等人针对Niles方法进行研究,Niles方法是Niles公司提出的一种 齿轮展成磨加工方法,他们根据Niles方法中砂轮形状以及砂轮和工件的位置关系,建立切 肩模型,从而建立简单的力学模型。E.Brinksmeier等人利用近似模型研究珩齿加工过程, 根据实际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速度建立近似模型,再针对近似模型建立磨削力模型。蜗杆状 砂轮的形状更为复杂,为了更好的研究蜗杆状砂轮磨齿加工方法,有必要对蜗杆状砂轮磨 齿过程的磨削力进行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更好的研究蜗杆状砂轮磨齿加工方法,有必要对蜗杆状砂轮磨齿过程的机理 进行研究。 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蜗杆状砂轮磨齿的磨削力模型,首先,根据蜗杆状砂轮 磨齿过程中,接触点处珩磨轮和工件的几何形状和速度关系,建立一个近似模型;其次,以 近似模型为基础建立切肩模型,计算出磨削过程中速度、磨削厚度和当量直径;最后,以近 似模型为基础,建立间齿珩磨磨削力模型。这种磨削力模型适用于蜗杆砂轮磨齿和间齿珩 齿加工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S1.建立磨齿过程近似模型 磨齿过程中,被加工齿轮的理论齿面与砂轮表面为空间交错轴啮合,接触情况为 点接触,坐标系如图1,其中S。(Oc-X。,Y。,Z。)和5 8 (0g_Xg,Yg,Zg)分别是砂轮和被加工齿轮所 在的静止坐标系,S。和Sg分别为砂轮和被加工齿轮的坐标系名称,0。和0g分别为砂轮和被加 工齿轮的对称中心,Zc^PZ g分别与砂轮和被加工齿轮的轴线重合,XcOj。平面为砂轮齿宽中 点的轴截面所在平面,XgOgYg平面为被加工齿轮齿宽中点的轴截面所在平面,1为砂轮沿着 被加工齿轮轴线的移动距离。31(0111,¥1,2 1)和32(0212,¥2,2 2)分别是与砂轮和被加工齿 轮固连的运动坐标系,Si和S2分别为砂轮和被加工齿轮的坐标系名称,〇1和〇2分别与Oc和Og 重合,ZjPZ2*别与砂轮和被加工齿轮的轴线重合,销和灼为砂轮与被加工齿轮的转动角 度,分别为砂轮与被加工齿轮的工作节圆半径,λ是砂轮与被加工齿轮的轴交角,τ 是砂轮与被加工齿轮的节点。 根据啮合原理,在接触点处,被加工齿轮的齿面与砂轮表面的相对速度沿着法向 的分量为零,被加工齿轮的速度vg在切平面上的投影v gt和珩磨轮的速度V。在切平面上的投 影v。*共线。vgt和v。*是产生切削作用的速度,分别对应着磨削原理中工件速度和砂轮速度。 过v gt和it所在直线做一个平面Σ,该平面同时经过接触点法向,平面Σ分别于被加工齿轮 的理论齿面与珩磨轮表面相交,得到两条交线Γ^ΡΓ。,这两条曲线在接触点出的曲率半径 分别为r gr和rcr。将接触点处的运动类比外圆磨削,分别以曲率半径rgr和rcr为工件和砂轮 的半径,建立近似模型,如图2所示。 在实际接触中,被加工齿轮与珩磨轮并非点接触,由于存在磨削余量,实际接触过 程为面接触。为更符合实际情况,将类比被加工齿轮与砂轮的两个圆柱设计成中鼓形状,中 鼓形状为圆弧,如图3所示。v gt和V。*所在直线垂直做一个平面Σ:,该平面同时经过接触点法 向,平面Σ:分别于被加工齿轮的理论齿面与珩磨轮表面相交,得到两条交线r gl和「^,这 两条曲线在接触点出的曲率半径分别为rgri和rm。 沿着轴向,将上述模型进行无限分割,每两个分割界面之间的部分,能够被看做外 圆磨削过程,因此,利用G.Wener提出的磨削力模型,建立每一个分割部分的外圆磨削力模 型,对整个磨削宽度范围内的磨削力进行积分,便能够获得当前接触点处的磨削力。 G · Wener的磨削力K "的模型为 F/n = K/nY2^1E1^其中,~和1分别为被加工齿轮和砂轮的速度,ap为磨削厚度,de为当量直径,f为 单位切削面积的磨削力,c 1是与磨刃密度有关的系数,γ和ε是与磨刃在砂轮圆周表面的分 布有关的指数。 S2.计算磨齿过程中近似外圆磨过程的Vw、Vs、aP和de (1)计算¥?和乂3 根据S1中所述,被加工齿轮的速度$在切平面上的投影&(即vw)和珩磨轮的速度 巧在切平面上的投影見(即v w)是产生切削的速度,因此需要根据间齿啮合模型推导这两个 速度分量。 加工过程中砂轮转速为ω。,被加工齿轮转速为ω g,因此砂轮在S。坐标系中的转速 和被加工齿轮在38坐标系中的转速夂.,为 S。坐标系中,珩磨轮在接触点处的线速度匕为在Sg*标系中,被加工齿轮在接触点的线速度为将珩磨轮在接触点的速度由S。坐标系转化到S g坐标系中,那么接触点处的相对速度可2£为在Sg坐标系中,被加工齿面的法向量为n2g。在齿面上一点处的切向量有无数条,利 用齿面方程对齿面参数θ2求导,得到一个切矢量式&,与馬#和為^都垂直的方向向量/??, 為2?也是齿面的一条切向量,爲2#与属_张成一个接触点处的切平面。病 2g,爲& 和%£相互垂直,并且都是单位向量,在接触点处构成了一个新的直角坐标系St。 在坐标系St中,由于沿着齿面法向的速度并不起到切削的作用,因此只研究速度 在切平面内的投影。被加工齿轮的速度&和珩磨轮的速度1在爲^与/??方向上的投影分 别为 因此,珩磨轮的速度vc在切平面上的投影,圮与為;^的夹。被加工齿轮的速度vg在切平面上的投影 (2)计算 aP 两个鼓形圆柱相交部分,除去已经被磨削的部分,即为切肩近似模型,事实上这个 切肩模型为相交部分的四分之一,如图4所示。 将近似模型沿轴向分割成无限小切片,那么每一层切片为一个外圆磨模型。每个 小外圆磨模型中,磨削深度最大的位置是在过两个轴线的平面上。不同切削宽度位置的磨 削深度分布在过两个轴线的平面与切肩近似模型相交的截面上,某磨削宽度位置h处的磨 削深度为a pi,几何关系如图所示。 图4中,纪=- W,.),h为线段CcCg到线段OgnOcn的距离,因为线段AcBc 远小于直径,这个公式简化为 上述公式中,nri和rgri是未知的,aP为最大磨削厚度。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蜗杆状砂轮磨齿的磨削力模型,其特征在于:首先,根据蜗杆状砂轮磨齿过程中,接触点处珩磨轮和工件的几何形状和速度关系,建立一个近似模型;其次,以近似模型为基础建立切屑模型,计算出磨削过程中速度、磨削厚度和当量直径;最后,以近似模型为基础,建立间齿珩磨磨削力模型;这种磨削力模型适用于蜗杆砂轮磨齿和间齿珩齿加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S1.建立磨齿过程近似模型磨齿过程中,被加工齿轮的理论齿面与砂轮表面为空间交错轴啮合,接触情况为点接触,坐标系如图1,其中Sc(Oc‑Xc,Yc,Zc)和Sg(Og‑Xg,Yg,Zg)分别是砂轮和被加工齿轮所在的静止坐标系,Sc和Sg分别为砂轮和被加工齿轮的坐标系名称,Oc和Og分别为砂轮和被加工齿轮的对称中心,Zc和Zg分别与砂轮和被加工齿轮的轴线重合,XcOcYc平面为砂轮齿宽中点的轴截面所在平面,XgOgYg平面为被加工齿轮齿宽中点的轴截面所在平面,l为砂轮沿着被加工齿轮轴线的移动距离;S1(O1‑X1,Y1,Z1)和S2(O2‑X2,Y2,Z2)分别是与砂轮和被加工齿轮固连的运动坐标系,S1和S2分别为砂轮和被加工齿轮的坐标系名称,O1和O2分别与Oc和Og重合,Z1和Z2分别与砂轮和被加工齿轮的轴线重合,和为砂轮与被加工齿轮的转动角度,ro1和ro2分别为砂轮与被加工齿轮的工作节圆半径,λ是砂轮与被加工齿轮的轴交角,T是砂轮与被加工齿轮的节点;根据啮合原理,在接触点处,被加工齿轮的齿面与砂轮表面的相对速度沿着法向的分量为零,被加工齿轮的速度vg在切平面上的投影vgt和珩磨轮的速度vc在切平面上的投影vct共线;vgt和vct是产生切削作用的速度,分别对应着磨削原理中工件速度和砂轮速度;过vgt和vct所在直线做一个平面Σ,该平面同时经过接触点法向,平面Σ分别于被加工齿轮的理论齿面与珩磨轮表面相交,得到两条交线Γg和Γc,这两条曲线在接触点出的曲率半径分别为rgΓ和rcΓ;将接触点处的运动类比外圆磨削,分别以曲率半径rgΓ和rcΓ为工件和砂轮的半径,建立近似模型;在实际接触中,被加工齿轮与珩磨轮并非点接触,由于存在磨削余量,实际接触过程为面接触;为更符合实际情况,将类比被加工齿轮与砂轮的两个圆柱设计成中鼓形状,中鼓形状为圆弧;vgt和vct所在直线垂直做一个平面Σ1,该平面同时经过接触点法向,平面Σ1分别于被加工齿轮的理论齿面与珩磨轮表面相交,得到两条交线Γg1和Γc1,这两条曲线在接触点出的曲率半径分别为rgΓ1和rcΓ1;沿着轴向,将上述模型进行无限分割,每两个分割界面之间的部分,能够被看做外圆磨削过程,因此,利用G.Wener提出的磨削力模型,建立每一个分割部分的外圆磨削力模型,对整个磨削宽度范围内的磨削力进行积分,便能够获得当前接触点处的磨削力;G.Wener的磨削力F′n的模型为F′n=K′n[c1]γ[vw/vs]2ε‑1[ap]ε[de]1‑ε其中,vw和vs分别为被加工齿轮和砂轮的速度,ap为磨削厚度,de为当量直径,K′为单位切削面积的磨削力,c1是与磨刃密度有关的系数,γ和ε是与磨刃在砂轮圆周表面的分布有关的指数;S2.计算磨齿过程中近似外圆磨过程的vw、vs、ap和de(1)计算vw和vs根据S1中所述,被加工齿轮的速度在切平面上的投影(即vw)和珩磨轮的速度在切平面上的投影(即vw)是产生切削的速度,因此需要根据间齿啮合模型推导这两个速度分量;加工过程中砂轮转速为ωc,被加工齿轮转速为ωg,因此砂轮在Sc坐标系中的转速和被加工齿轮在Sg坐标系中的转速为ω→cc=(0,0,ωc)T]]>ω→gg=(0,0,ωg)T]]>Sc坐标系中,珩磨轮在接触点处的线速度为v→cc=ω→cc×r→1c=(-y1cωc,x1cωc,0)T]]>在Sg坐标系中,被加工齿轮在接触点的线速度为v→gg=ω→gg×r→2g=(-y2gωg,x2gωg,0)T]]>将珩磨轮在接触点的速度由Sc坐标系转化到Sg坐标系中,v→cg=Mgcv→cc=(y1cωc,-x1cωccosλ,x1cωcsinλ)]]>那么接触点处的相对速度为v→cgg=v→cg-v→gg=y1cωc+y2gωg-x1c&ome...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照耀,于渤,林家春,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