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蠕变持久试验机用长时连续工作加热炉,应用于金属材料长时蠕变持久性能测试和寿命评估。其特点在于加热炉采用双炉丝设计,两套加热丝独立间隔绕制在炉管上,通过控制系统设计,工作炉丝组因故障发生加热中断时,切换并启动备用炉丝组,解决金属材料蠕变持久性能测试过程中因加热炉的炉丝故障引起的试验中断问题,提高加热炉的长时连续工作寿命。该方法简便易行,在蠕变持久试验机用高温加热炉及其他电热丝加热设备中容易实现,并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特别是长时蠕变持久性能测试分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蠕变持久试验机用长时连续工作加热炉。
技术介绍
固体材料在一定温度下,保持应力不变时,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称为蠕变。材料的蠕变行为是时间、应力、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要作用的时间足够长,蠕变在应力远小于弹性极限时也能出现。同样,材料的蠕变行为在低温下也会发生,但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变得显著,该温度称为材料的蠕变温度。各种金属材料的蠕变温度约为0.3Tm(Tm为熔化温度,以热力学温度表示),对于一些低熔点金属如铅、锡等,温室下就会发生蠕变。因此,对于能源、石油化工、航空航天领域长时高温受载条件下工作的构件,蠕变损伤是其主要的失效形式,材料的蠕变寿命是材料研发、构件设计、寿命预测和可靠性评估必须参考的基本高温力学性能之一。1905年英国菲利普斯(F.Phi lips)首先观察到金属丝的蠕变现象,但直到1922年英国迪肯森(Dickenson)发表了钢的婦变试验结果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到高温承载下金属构件均会发生蠕变,蠕变试验研究从此受到重视,并将105h蠕变断裂时所对应的应力,称为材料的蠕变断裂强度或持久强度极限,规定其为高温结构材料设计的依据。但在20世纪30年代,材料一定温度下的蠕变断裂试验不可能连续进行105h,材料的持久强度极限很难通过试验实测获得。因此,研究者陆续提出了各种高温结构材料持久强度外推方法,这些就是高温结构材料寿命评估技术的原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105h甚至2X105h蠕变断裂数据的出现,科研人员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对外推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检验、分析总结和优化,形成了现有的高温结构材料蠕变寿命评估方法体系:持久强度模型(等温外推模型,时间-温度参数模型,Robinson寿命消耗模型)、蠕变变形模型(Θ预测法,蠕变曲线外推)以及基于断裂力学的蠕变损伤开裂和裂纹扩展模型。根据国际标准的规定,利用外推模型进行金属材料蠕变持久寿命评估时,最短试验时间不应低于外推寿命的1/3,即:要获得材料蠕变断裂强度或持久强度极限,最少需要开展3300小时的长时蠕变持久试验。蠕变持久试验机用高温在长时高温的工作过程中,由于温度持续较高,炉丝与电极接触不良等原因,会导致高温炉的炉丝氧化断开。一旦高温炉的某段炉丝断开,该段的温度就会立刻下降,高温蠕变试验就无法继续进行,由此引起的试验误差具有不可恢复性,材料的性能数据就需要重新开始评估,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保证蠕变持久试验机加热炉炉丝的长时连续工作是对金属材料的长时蠕变持久性能测试有着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蠕变持久试验机用长时连续工作加热炉,通过双炉丝设计以保证加热炉的长时连续工作。一种蠕变持久试验机用长时连续工作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通过双炉丝设计以保证加热炉的长时连续工作,所述加热炉炉体为直筒式结构,所述加热炉包括:炉管、炉衬、端盖、盖板、炉丝组件与炉壳,所述炉管上下两端均设置所述端盖,所述炉管设置于所述炉衬之内,所述炉壳包覆于所述炉衬表面,所述炉丝组件与所述炉管连接,所述盖板通过六角螺钉与所述端盖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炉衬包括:对流空气层和保温层,所述保温层靠近所述炉管,所述对流空气层靠近所述炉壳,所述保温层为高温纤维保温材料,所述对流空气层为空腔,所述对流空气层与保温层之间设置有内衬板,所述炉壳侧面上下两侧均设置有对流空气口。进一步的,所述炉管侧面设有双螺旋槽。进一步的,所述炉丝组件包括:工作炉丝、备用炉丝、炉丝接线柱、电极固定板与电源接头保护罩,所述加热炉为上中下三段式加热,所述炉管的上、中、下部分别绕制所述工作炉丝和备用炉丝,所述工作炉丝组和备用炉丝组独立间隔绕制在炉管侧面的双螺旋槽内。进一步的,所述电极固定板固定在所述炉壳上,所述炉丝接线柱固定在所述电极固定板上,所述工作炉丝、备用炉丝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炉丝接线柱连接,所述电源接头保护罩设置于所述炉壳上,所述工作炉丝、备用炉丝、炉丝接线柱、电极固定板均容纳于所述电源接头保护卓内。与现有加热炉相比,本技术的特点在于,能够在工作炉丝组出现故障发生加热中断时,快速启动备用炉丝组,在标准要求的温度波动范围内保证加热炉的连续工作,从理论上可使加热炉的工作寿命提高一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加热炉纵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加热炉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加热炉双丝切换过程中的温度曲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相反,本技术涵盖任何由权利要求定义的在本技术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进一步,为了使公众对本技术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对本技术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技术。一种蠕变持久试验机用长时连续工作加热炉,所述加热炉通过双炉丝设计以保证加热炉的长时连续工作,所述加热炉炉体为直筒式结构,所述加热炉包括:炉管1、炉衬2、端盖3、盖板4、炉丝组件5与炉壳6,所述炉管I上下两端均设置所述端盖3,所述炉管I设置于所述炉衬2之内,所述炉壳6包覆于所述炉衬2表面,所述炉丝组件5与所述炉管I连接,所述盖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蠕变持久试验机用长时连续工作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通过双炉丝设计以保证加热炉的长时连续工作,所述加热炉炉体为直筒式结构,所述加热炉包括:炉管(1)、炉衬(2)、端盖(3)、盖板(4)、炉丝组件(5)与炉壳(6),所述炉管(1)上下两端均设置所述端盖(3),所述炉管(1)设置于所述炉衬(2)之内,所述炉壳(6)包覆于所述炉衬(2)表面,所述炉丝组件(5)与所述炉管(1)连接,所述盖板(4)通过六角螺钉与所述端盖(3)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冬柏,王美玲,八木晃一,冯强,陆永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