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及时充气的安全气囊,包括:安全气囊主体,其中部设置有气体供给口,并通过气体通道连接至第一充气部、第二充气部和第三充气部;充气机,其通过一引导器将气体供给安全气囊主体;引导器,其一端与充气机的气体出口连通,另一端与安全气囊主体的气体供给口连通,引导器的内部设置有三个引导管,第一引导管的靠近气体供给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倾斜面,气体经第一倾斜面的反射后进入第一充气部,第二引导管的气体出口正对第二充气部的进气口,第三引导管的靠近气体供给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气体依次经过第二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的两次反射后进入第三充气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安全气囊的充气速度,从而保证乘客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全气囊。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及时充气的安全气囊。
技术介绍
现有的安全气囊具有很大长度的扩散器(连接线)设置在充气机的前面,以便在车辆的纵向以弯曲的形式延伸。该扩散器通过形成在气囊纵向端部(即后端部分)的气体进气口插入该气囊中。该充气机经形成在扩散器上的气体供给口(大量气体出口)将气体供给到气囊中。但该安全气囊的充气速度较慢,在车辆侧面碰撞或倾翻等情况下,并不能将安全气囊立即充满,从而对乘客的安全起到有效的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高安全气囊的充气速度,从而对乘客的安全起到有效的保护。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及时充气的安全气囊,包括:安全气囊主体,其中部设置有气体供给口,所述气体供给口通过气体通道连接至第一充气部、第二充气部和第三充气部,所述第一充气部、第二充气部和第三充气部在充气后分布在每一车座的前方;充气机,其通过一引导器将气体供给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引导器,其一端与所述充气机的气体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安全气囊主体的气体供给口连通,所述引导器的内部设置有三个引导管,第一引导管的靠近所述气体供给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倾斜面,所述充气机供给的气体经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反射后经气体通道进入所述第一充气部,第二引导管的气体出口正对所述第二充气部的进气口,第三引导管的靠近所述气体供给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成设定的夹角设置,所述充气机供给的气体依次经过所述第二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的两次反射后经气体通道进入所述第三充气部;其中,所述充气机和引导器均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主体的上方,所述气体通道包括第一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和第三气体通道,所述第一气体通道的进口与第一引导管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气体通道的出口连接至所述第一充气部,所述第二气体通道的进口与第二引导管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气体通道的出口连接至所述第二充气部,所述第三气体通道的进口与第三引导管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第三气体通道的出口连接至所述第三充气部,所述安全气囊主体设置在每一车座的前部,所述安全气囊主体的相对的两个竖直侧壁和面向车座的一面的中间位置均由软保护套形成,以使得所述第一充气部、第二充气部和第三充气部在充满气体后能冲破所述软保护套,所述第一充气部、第二充气部和第三充气部均设置为弧形,且所述第一充气部的弧度大于第二充气部的弧度,第二充气部的弧度大于第三充气部的弧度,充满气体的第一充气部、第二充气部和第三充气部相互抱和在一起以与车座形成一个安全空间。优选的是,所述的及时充气的安全气囊中,三个引导管在所述引导器内部呈上中下排布,且第一引导管的长度大于第二引导管的长度2?3cm,第二引导管的长度大于第三引导管的长度I?2cm。优选的是,所述的及时充气的安全气囊中,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0?40度,所述第二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之间的夹角为100?120度,所述第二气体通道与所述第二引导管垂直设置。优选的是,所述的及时充气的安全气囊中,所述第一充气部、第二充气部和第三充气部在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内部呈左中右并排分布,且所述第一充气部位于所述第三充气部的左侧。优选的是,所述的及时充气的安全气囊中,所述充气机和引导器沿水平方向同心设置。优选的是,所述的及时充气的安全气囊中,所述第二充气部设置为弧形中部带有一个柄体的变形状,且柄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气体通道的出口连接。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或倾翻时,所述充气机中的气体通过三个引导管分别经第一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和第三气体通道进入第一充气部、第二充气部和第三充气部,由于与第一充气部连通的第一引导管的靠近所述气体供给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倾斜面,充气机供给的气体经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反射后直接进入所述第一充气部,而不会在气体通道经过多次弯折后才到达第一充气部,气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快速充满整个第一充气部;与此同时,第二引导管中的气体立即充入第二充气部中;另夕卜,由于与第三充气部连通的第三引导管的靠近所述气体供给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成设定的夹角设置,充气机供给的气体依次经过所述第二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的两次反射后经气体通道顺利进入所述第三充气部,不会发生气体传输遇到阻碍,影响充气速度的现象,也能迅速充满第三充气部。第一充气部、第二充气部和第三充气部在充气的过程中,在压力的作用下均冲破所述安全气囊主体的相对的两个竖直侧壁和面向车座的一面的中间位置的软保护套,并最终由于弧形的设计相互抱和在一起,将乘客限定在其设定的安全保护空间中,在提高充气速度的基础上,有效保障了乘客的安全。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及时充气的安全气囊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及时充气的安全气囊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及时充气的安全气囊,包括:安全气囊主体I,其中部设置有气体供给口11,气体供给口设置在安全气囊主体的中部,而不是传统的后部,以使得充气机中的气体能够迅速进入左中右三个充气部,缩短气体与三个充气部之间的距离。所述气体供给口通过气体通道连接至第一充气部12、第二充气部13和第三充气部14,所述第一充气部、第二充气部和第三充气部在充气后分布在每一车座4的前方,以将车座上的乘客保护在三者形成的安全空间中。充气机2,其通过一引导器将气体供给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引导器通过用形成在充气机的气体出口的外螺纹部分啮合形成在引导器后端的内螺纹部分以基本上同轴关系气密地连接在充气机的一端。引导器3,其一端与所述充气机的气体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安全气囊主体的气体供给口连通。充气机的气体出口和安全气囊主体的气体供给口处均设置有一个开有三个孔洞的板体5,所述引导器的内部设置有三个引导管,每一引导管的一端均与充气机的气体出口处设置的板体的其中一个孔洞连接,每一引导管的另一端均与安全气囊主体的气体供给口处设置的板体的其中一个孔洞连接。第一引导管31的靠近所述气体供给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倾斜面311,所述充气机供给的气体经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反射后经气体通道进入所述第一充气部,即沿着左下方顺利进入第一充气部;第二引导管32的气体出口正对所述第二充气部的进气口,即气体竖直向下直接充入第二充气部;第三引导管33的靠近所述气体供给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倾斜面331和第三倾斜面332,所述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及时充气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安全气囊主体,其中部设置有气体供给口,所述气体供给口通过气体通道连接至第一充气部、第二充气部和第三充气部,所述第一充气部、第二充气部和第三充气部在充气后分布在每一车座的前方;充气机,其通过一引导器将气体供给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引导器,其一端与所述充气机的气体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安全气囊主体的气体供给口连通,所述引导器的内部设置有三个引导管,第一引导管的靠近所述气体供给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倾斜面,所述充气机供给的气体经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反射后经气体通道进入所述第一充气部,第二引导管的气体出口正对所述第二充气部的进气口,第三引导管的靠近所述气体供给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成设定的夹角设置,所述充气机供给的气体依次经过所述第二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的两次反射后经气体通道进入所述第三充气部;其中,所述充气机和引导器均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主体的上方,所述气体通道包括第一气体通道、第二气体通道和第三气体通道,所述第一气体通道的进口与第一引导管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气体通道的出口连接至所述第一充气部,所述第二气体通道的进口与第二引导管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气体通道的出口连接至所述第二充气部,所述第三气体通道的进口与第三引导管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第三气体通道的出口连接至所述第三充气部,所述安全气囊主体设置在每一车座的前部,所述安全气囊主体的相对的两个竖直侧壁和面向车座的一面的中间位置均由软保护套形成,以使得所述第一充气部、第二充气部和第三充气部在充满气体后能冲破所述软保护套,所述第一充气部、第二充气部和第三充气部均设置为弧形,且所述第一充气部的弧度大于第二充气部的弧度,第二充气部的弧度大于第三充气部的弧度,充满气体的第一充气部、第二充气部和第三充气部相互抱和在一起以与车座形成一个安全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秀,
申请(专利权)人:李金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