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灌装机,包括:称重传感器,滚筒,支架总成,加料总成,升降总成,流量控制总成,编程控制器,以及平板式脚轮。其中,支架总成,包括:底部框架,框架设置于底板上,及第一支架设置于框架上,第二支架设置于框架上,位于第一支架的下方;升降总成设置于上述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加料总成设置于上述的第二支架上,并与上述升降总成连接;流量控制总成设置于上述的加料总成上;以及编程控制器设置于框架上,并通过电缆与各个气缸的气动控制元件连接,以便对相应的部件进行控制;称重传感器设置于底部框架上;滚筒设置于称重传感器上;数个平板式脚轮,分别设置于支架总成的底部。(*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灌装机,特别是涉及一种用标准气缸代替无杆气缸控制加料枪升降,用单管导向装置控制加料枪定向升降,用超薄气缸驱动简易刀式阀控制流量及在加料口上方设置有活动排气罩的灌装机。
技术介绍
目前国外的灌装机存在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1、用机械接合式无秆气缸控制加料枪升降。目前,此种气缸需进口,配备与更换均多有不便,且价格昂贵。2、包装罐(桶)加料口上方的排气罩为固定式,罩口远离加料口,排气效率低。3、用齿轮齿条式摆动气缸驱动三节型球阀作为流量控制阀,价格昂贵。4、加料枪底阀与驱动气缸的连接结构过于繁杂。而国内的灌装机的不足之处主要有如下几点1、加料枪无自动升降装置,整机自动化程度也不高,影响灌装速度和称重准确度;2、加料枪的阀芯开关位置远离枪底出口,或阀芯由上向下关闭,均影响灌装精度;3、罐(桶)口上方不设排气罩,在灌装危化品时,挥发出的易燃、易爆、有毒等有害气体不能及时排走,存在火灾安全隐患。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灌装机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灌装机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灌装机存在的缺陷,本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灌装机,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灌装机,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灌装机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灌装机,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用标准气缸代替无杆气缸控制加料枪升降,可以大幅度降低产品制造成本,从而更加适于实用,且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灌装机,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用单管及管内滑柱等部件组成的导向装置代替无杆气缸导向装置,使其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经久耐用,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灌装机,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在罐口上方设置活动排气罩,能够有效地克服固定式排气罩排气效率低的难题,实现有效排气,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还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灌装机,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用超薄气缸驱动简易刀式阀代替摆动气缸驱动三节型球阀作为流量控制阀,使其结构简单,制作容易,耐用,并可与加料枪入口直接连接,使整机结构更紧凑,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灌装机,其包括支架总成3,加料总成4,升降总成5;流量控制总成6;以及编程控制器7;其中支架总成3,其包括底部框架301,框架317,设置于底部框架301上,第一支架307,设置于框架317上,及第二支架304,设置于框架317上,位于第一支架307的下方;升降总成5,设置于上述的第一支架307和第二支架304上;加料总成4,设置于上述的第二支架307上,并与上述升降总成5连接;流量控制总成6,设置于上述的加料总成4上;以及编程控制器7,设置于框架317上。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灌装机,其中所述的加料总成4包括超薄气缸411;支承框架412,连接于上述的超薄气缸411;三通415,其下口与加料枪416连接,其上口与支承框架412连接,其侧口与流量控制总成6连接;定位圈404,其固定于加料枪416上;以及套筒406与罩壳417连为一体,设置于加料枪的下部。前述的灌装机,其中所述的加料枪416的底部出口内设有加料枪底阀杆410以及密封构件,该加料枪底阀杆410连接于其中所述的超薄气缸411。前述的灌装机,其中所述的升降总成5包括连板501;滑柱502;与上述的连板501连接在一起;标准气缸504,固定于所述的第一支架307上,其活塞连接于上述的连板501上;以及单管507,在其侧壁上开设有滑槽5071,滑柱502,螺钉及连板501的一部分容置其内,呈上下滑动的机构;该单管507固定于第一支架307和第二支架304上。前述的灌装机,其中所述的流量控制总成6包括连接管件606,其一端连接于所述的三通415的侧口,另一端是物料入口;超薄气缸605以及刀式阀,设置于连接管件上,其包括组合体604,由阀刀与阀杆组合而成,其连接于超薄气缸605的活塞杆上;阀体601,密封填料压盖602,及连接体603,其连接于阀体601和超薄气缸605之间。前述的灌装机,其中所述的编程控制器7,通过电缆连接于所述的超薄气缸411、超薄气缸605以及标准气缸504的气动控制元件上。前述的灌装机,其还包括有称重传感器1,其设置于底部框架301上。前述的灌装机,其还包括有滚筒2,设置于称重传感器1上。前述的灌装机,其还包括有数个平板式脚轮8,分别设置于支架总成3的底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采用小型可编程控制器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可用于流水线的灌装作业。本技术装备有流量控制总成,可进行小流量慢加料,方便称重准确控制;加料枪底阀的阀芯由下向上关闭,截流效果好,因此,只要选用性能可靠的编程器及精度高的称重传感器相配套,本产品的称重必然准确可靠。本技术配备有活动式高效排气罩,在灌装危化品时,能将挥发出来的易燃、易爆、有毒等有害气体及时排走,有利于消除火灾安全隐患,有利于改善作业环境,也有利于操作工的人身健康。整机设计结构紧凑,造形合理,各分部之间环环相扣,组成一个科学的整体,在不改变各分部基本结构模式及基本几何形状的情况下,只需缩放相应尺寸便可设计出多种规格的系列产品。综上所述,本技术特殊结构的灌装机。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结构上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灌装机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而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成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灌装机的正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灌装机的侧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灌装机的支架总成的正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灌装机的支架总成的侧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灌装机的加料总成组成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灌装机的加料总成局部剖视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灌装机的升降总成组成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灌装机的升降总成的单管示意图。图9-1、图9-2和图9-3是本技术灌装机的升降总成的连板示意图。图10-1和图10-2是本技术灌装机的升降总成的滑柱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灌装机的升降总成的组装结构剖视图。图12是本技术灌装机的流量控制总成的示意图。图13是本技术灌装机的流量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灌装机,其包括:支架总成(3),加料总成(4);升降总成(5);流量控制总成(6);以及编程控制器(7);其特征在于其中:支架总成(3),其包括:底部框架(301),框架(317),设置于底部框架(301)上,第一支架(307),设置于框架(317)上,以及第二支架(304),设置于框架(317)上,位于第一支架(307)的下方;升降总成(5),设置于上述的第一支架(307)和第二支架(304)上;加料总成(4),设置于上述的第二支架(307)上,并与上述升降总成(5)连接;流量控制总成(6),设置于上述的加料总成(4)上;以及编程控制器(7),设置于框架(317)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其森,
申请(专利权)人:黄其森,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