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袁松梅专利>正文

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189039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1 18: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装置,属于机械加工领域。所述的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外壳A、连接外壳B、连接内芯A、连接内芯B、快拧接头A、快拧接头B、连接内芯O型密封圈、连接外壳O型密封圈和铜垫圈。连接外壳A和连接外壳B螺纹连接,以保证管路对中性、连接的稳定性及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与内外管路的连接可做到直接插拔,连接外壳和连接内芯在安装时可随意组合使用,连接快速稳定,密封紧密可靠。润滑介质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连接装置内传输流通性好,不易堵塞,无泄漏损失。同时该连接装置对内外管中传输的润滑介质隔离性好,不会产生内外混合现象。本连接装置体积小,重量轻,耗材少,成本低,可适于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件,具体是一种针对以内外套管形式传输介质的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装置,实现改变内外管长度、变径、方便系统管路布置的功能。属于机械加工领域的切削液供给装置附件。
技术介绍
在机械加工领域,传统浇注式切削大量使用切削液,带来了环境污染、危害操作者健康和增加制造成本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各国政府相继颁布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等,以限制切削液的使用。而完全不用切削液的干式切削技术存在切削灰尘难以控制、尺寸精度无法保证等问题,其推广应用亦相对受限。微量润滑技术(Minimal Quantity Lubricat1n,MQL)作为一种典型的绿色切削加工冷却润滑方式,可大大降低切削液用量,同时可保持甚至提高加工质量。该技术在压缩空气中混入微量绿色切削液,代替大量切削液对切削点实施冷却、润滑和排肩。该技术既可以抑制切削热,有效控制加工温度,又可以大大减少“刀具-工件”和“刀具-切肩”之间的摩擦,起到抑制温升、降低刀具磨损、防止粘连和提高工件加工质量的作用。现有的微量润滑系统开发研制及技术应用方面获得已授权国家专利技术专利包括:文献袁松梅,严鲁涛,刘强,一种机械加工领域应用的准干切削供液装置,2009.6.24,中国,ZL200610088835.2;文献袁松梅,严鲁涛,刘强,一种准干切削供液装置,2010.1.6,中国,ZL200810102100.X ;文献袁松梅,严鲁涛,刘伟东,刘强,一种低温微量润滑系统,2012.5.23,中国,ZL201010128275.5;文献袁松梅,严鲁涛,刘强,准干切削系统供液喷嘴,2012.6.20,中国,ZL200810075778.3 ;文献袁松梅,严鲁涛,刘强,一种微量润滑系统,2011.1.12,中国,ZL200910089334.X;文献袁松梅,刘晓旭,严鲁涛,一种微量润滑系统,2010.6.2,中国,ZL200810118857.8;文献袁松梅,刘思,严鲁涛,一种微量润滑系统,2013.6.26,中国,21^201110113334.6;文献袁松梅,刘伟东,张贺磊,一种收缩式阿基米德型线涡流管喷嘴,2013.9.11,中国,ZL201010289379.4。而上述所研制的系统,包括市面上绝大多数商用微量润滑系统,在将润滑介质传输到切削区时,均采用了内外套管的形式,即内层管路传输切削液,外层管路传输压缩空气,其管路长度在系统制造过程中已经固定,若需要将微量润滑系统集成在不同尺寸机床上,尤其是更换到尺寸较大的机床上时,无法改变管路的长度,只得将管路全部更换,费时费力,增加了使用成本;另一方面,如管路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破损,同样也只能将管路全部更换,无法进行修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微量润滑系统内外套管的长度改变、管路变径和修补更换等问题,设计了一款内外管连接装置,以实现内外套管的连接功能,同时保证内、外管中润滑介质的有效传输。该内外管连接装置可作为微量润滑系统中内外管的连接配件,具有连接快速、可靠、对中性好,重量轻,使用安全等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外壳A、连接外壳B、连接内芯A、连接内芯B、快拧接头A、快拧接头B、连接内芯O型密封圈、连接外壳O型密封圈和铜垫圈。所述连接内芯A尾部螺纹连接在连接外壳A内部,连接内芯A头部伸出连接外壳A的一端,并且所述连接外壳A的一端连接快拧接头A,形成所述连接装置的A部分;所述的连接内芯B的尾部螺纹连接在连接外壳B内部,连接内芯B头部伸出连接外壳B的一端,并且所述连接外壳B的一端连接快拧接头B,形成所述连接装置的B部分;将连接外壳A和连接外壳B的另一端螺纹连接,实现A部分和B部分的连接。所述A部分的连接内芯A头部和快拧接头A分别用于连接一段内管和外管,所述B部分的连接内芯B头部和快拧接头B分别用于连接另一段内管和外管,实现两段内管和外管的连接,得到双层介质传输通道。所述的连接外壳A和连接外壳B之间螺纹连接,同时在结合处配有连接外壳O型密封圈以保证其中传输介质的密封。所述的连接内芯A与连接外壳A螺纹连接,所述的连接内芯B与连接外壳B螺纹连接,以保证管路对中性及连接的稳定性,同时所述的连接内芯A和连接内芯B的位置可互换,所述的连接外壳A和连接外壳B的位置可互换。所述的连接内芯B的尾部设置有一圆柱形密封凹槽,所述的连接内芯A的尾部设置有一圆柱形密封凸台,所述的密封凹槽与密封凸台为配合结构,二者连接处设置有连接内芯O型密封圈。当连接外壳A与连接外壳B连接的同时,连接内芯A尾部的密封凸台将插入连接内芯B尾部密封凹槽,在连接外壳A和连接外壳B连接螺纹的旋紧作用下,连接内芯A和连接内芯B之间设置的连接内芯O型密封圈压紧,实现内层介质传输通道的密封。所述的连接内芯A和连接内芯B的头部均设置有圆锥凸台,在将连接内芯A和连接内芯B插入内管时,利用内管管路的弹性使内管管路在与圆锥凸台结合处膨胀,实现与内管的紧密结合。所述的连接内芯A和连接内芯B可根据内管径大小选择相应头部圆锥凸台尺寸的连接内芯,实现内管的变径。所述的快拧接头A和快拧接头B分别与连接外壳A和连接外壳B之间通过螺纹相连,并通过铜垫圈实现连接密封。同时可根据外管管径大小选择相应尺寸的快拧接头,实现外管的变径。快拧接头的快拧形式,根据润滑介质传输所需压力和密封要求选取。所述的快拧接头A和快拧接头B也可以分别用快插接头替换。本专利技术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装置,其优点及功效如下:(I)该连接装置与内外管路的连接可做到直接插拔,连接外壳和连接内芯在安装时可随意组合使用,连接快速稳定,密封紧密可靠。有效解决了微量润滑系统内外套管的长度改变、管路变径和修补更换等问题。同时拆卸方便,易清洗保养。(2)连接内芯与连接外壳、连接外壳A之间均为内外螺纹连接方式,以保证管路对中性、连接的稳定性及效率。(3)通过更换连接内芯及快拧接头,可实现内外管的变径。(4)连接内芯头部设置有圆锥凸台,可利用管路弹性使管路在与圆锥凸台结合处膨胀,实现与内层管的紧密结合。(5)润滑介质在本专利技术的连接装置内传输流通性好,不易堵塞,无泄漏损失。同时该连接装置对内外管中传输的润滑介质隔离性好,不会产生内外混合现象。本连接装置体积小,重量轻,耗材少,成本低,可适于批量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件的爆炸视图;图2A和图2B为本专利技术连接外壳A的剖视图及三维示意图;图3A和图3B为本专利技术连接外壳B的剖视图及三维示意图;图4A和图4B为本专利技术连接内芯A的剖视图及三维示意图;图5A和图5B为本专利技术连接内芯B的剖视图及三维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件的三维示意图。图中:1.连接外壳A ; 2.连接内芯A; 3.连接内芯B; 4.连接外壳B ;5.快拧接头A; 6.铜垫圈;7.连接内芯O型密封圈;8.连接外壳O型密封圈;9.外壳内芯连接螺纹A; 10.外壳连接外螺纹;11.快拧接头连接内螺纹A; 12.圆锥凸台;13.密封凸台;14.密封凹槽;15.内层介质传输通道;16.外层介质传输通道; 17.外壳内芯连接螺纹B; 18.外壳连接内螺纹;19.快拧接头连接内螺纹B; 20.快拧接头B。【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微量润滑系统内外管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外壳A、连接外壳B、连接内芯A、连接内芯B、快拧接头A、快拧接头B、连接内芯O型密封圈、连接外壳O型密封圈和铜垫圈;所述连接内芯A尾部螺纹连接在连接外壳A内部,连接内芯A头部伸出连接外壳A的一端,并且所述连接外壳A的一端连接快拧接头A,形成所述连接装置的A部分;所述的连接内芯B的尾部螺纹连接在连接外壳B内部,连接内芯B头部伸出连接外壳B的一端,并且所述连接外壳B的一端连接快拧接头B,形成所述连接装置的B部分;将连接外壳A和连接外壳B的另一端螺纹连接,实现A部分和B部分的连接;所述A部分的连接内芯A头部和快拧接头A分别用于连接一段内管和外管,所述B部分的连接内芯B头部和快拧接头B分别用于连接另一段内管和外管,实现需要连接两段内管和外管的连接,得到双层介质传输通道。所述的连接外壳A和连接外壳B结合处配有连接外壳O型密封圈;所述的快拧接头A和连接外壳A之间、快拧接头B和连接外壳B之间配有铜垫圈;连接内芯A和连接内芯B之间配有连接内芯O型密封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松梅朱光远
申请(专利权)人:袁松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