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生态混养模式联合防控肝胰腺坏死症和白斑综合症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182824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1 14: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体生态混养模式联合防控肝胰腺坏死症和白斑综合症的方法,具体是在投放虾苗前3天,在养殖池塘中投放体长3~5cm的金钱鱼鱼苗200尾/亩和体长2~3cm的蓝子鱼鱼苗300尾/亩;投放对虾虾苗时,对虾虾苗投放量为8~10万尾/亩;当对虾养殖到体长4~5cm时,投放体长8~10cm的尖吻鲈5~6尾/亩和体长8~10cm的珍珠龙趸石斑鱼10~15尾/亩。本发明专利技术同时利用不同食性的鱼类与对虾混养及时淘汰病弱虾,消除虾病的传染源并具清洁水体的功能,采用从养殖前中期开始与合适规格鱼混养模式,切断虾病传染源,阻止肝胰腺坏死病和白斑综合症爆发,并优化养殖模式,提高对虾的养殖成功率。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适用于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斑节对虾等对虾的养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属于水产养殖

技术介绍
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海水养殖支柱产业,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年产持续上升,至今年产量维持在130万吨左右。但是放养密度不断增加,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发生率高等弊端日愈凸显。对虾病害问题仍然是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当前解决对虾病害问题的主要措施包括提高对虾抗病能力、改善对虾养殖环境和切断对虾疾病病原的传播途径等几种。自1992年对4下白斑综合症(White Spot Syndrome, WSD)暴发流行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没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彻底防止对虾白斑综合症的暴发流行。近年爆发的肝胰腺坏死症(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再次重创对好养殖业。疾病的暴发流行已经给我国的对虾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亿元。由于追求高产出,对虾的养殖方式由低密度的放养发展为高密度精养,表现为高投入,养殖密度加大,增加投放的饲料和药物使用量,增加换水量的养殖模式。单位水体的养殖量增加,产生的排泄物、残余饵料必然增加。由于养殖池的物种单一,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养殖量超过养殖池生态承受能力,生态系统恶化是不可避免的。氨氮含量升高,细菌滋生,有害藻类爆发,随着生态系统恶化,各种疾病就会随之爆发。肝胰腺坏死病是对虾摄食过多的细菌、病毒包涵体引起的肝胰腺综合性感染。肝胰腺坏死病发病发生在养殖的较早期。白斑综合症是由白斑综合症病毒引起的,主要是通过对虾摄食病死虾传染。环境恶化使对虾一直处于应急状态,导致体质变弱,免疫力下降,一旦环境发生变化使潜在的病毒病更容易爆发。鱼虾混养可有效防治虾病,其原理因混养鱼类生态习性不同而不同,滤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能滤食水中浮游生物、有机悬浮物、细菌团块等,清除残饵、粪便、生物尸体等有机碎肩,从而起着控制浮游生物过度繁殖,减少非养殖对象的耗氧量,保持池水的稳定,为对虾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质环境。肉食性鱼类能吃掉池塘中的病弱虾,还可追逐虾类,产生“鲶鱼效应”,保证池虾的活力,提高免疫力,达到防病效果,有效控制病原体的快速繁殖和传播。目前已有鱼虾混养的研究,例如中国专利CN101622962A、CN103430882A、CN102771422A 和 CN103621448A 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日本囊对虾养殖过程中控制肝胰腺坏死病和白斑综合症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立体生态混养模式,联合防控肝胰腺坏死病和白斑综合症的方法,采用从养殖前中期开始与合适规格的鱼混养模式,切断虾病传染源,阻止肝胰腺坏死病和白斑综合症爆发,并优化养殖模式,提高对虾的养殖成功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该方法是在投放虾苗前3天,在养殖池塘中投放体长3?5cm的金钱鱼鱼苗200尾/亩和体长2?3cm的蓝子鱼鱼苗300尾/亩;投放对虾虾苗时,对虾虾苗投放量为8?10万尾/亩;当对4下养殖到体长4?5cm时,投放体长8?1cm的尖吻f卢5?6尾/亩和体长8?1cm的珍珠龙是石斑鱼10?15尾/亩。本专利技术方法所述对虾包括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斑节对虾。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I)具有杂食性和底食性的金钱鱼和适合混养的杂食性鱼类蓝子鱼可摄食养殖池中食物残饵和多余的浮游生物,并能清除养殖池池塘中藻类和附着物等,优化生态系统,可降低氨氮含量,有效地抑制细菌滋生,具有清洁水体功能,控制对虾养殖中细菌病的扩散; (2 )广盐性肉食性的尖吻鲈可以摄食病虾、死虾,有效避免对虾残食病虾、死虾,切断虾病传播的链条; (3)珍珠龙趸石斑鱼游泳速度不快,往往以突袭方式来捕食,与对虾混养时,正常生长的对虾不会受到干扰,珍珠龙趸石斑鱼在虾发病前就可将活力差的虾捕食,快速消除白斑综合病毒传染源,起到控制对虾养殖中白斑综合症扩散的作用; (4)改变了对虾现有的养殖模式,在高密度精养池中,对虾养殖的不同阶段加入食性不同、规格不同、密度不同的鱼类,使得养殖体系形成一个立体生态的混养形式,优化了生态系统;本专利技术方法适合于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斑节对虾等常见对虾的养殖,经过研究表表明,本专利技术方法在对虾的养殖过程中可有效控制肝胰腺坏死病和白斑综合症,可减少药物的使用,提高养殖成功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在湛江东海岛实验基地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进行养殖。选取实验池塘分别为9#和10#、面积均为800m2,池深1.5m,沙泥底质,有中央排水系统并连接水处理系统。每造收完虾后,把塘水排干,让太阳晒至塘底龟裂,彻底清除池底淤泥和有机物、塘壁藤壶等。放养前一个月,每亩用生石灰70?100千克,将其均匀分布于塘底,并进行翻耕,暴晒。进水至20?30厘米。采用氯制剂进行池底消毒,有效氯浓度为30克/立方米,全池泼洒清塘药物杀灭鱼、虾、蟹卵、细菌、病毒等。养殖用水均为沙滤井过滤海水,放苗前15天加水80?100厘米左右,接着用有效氯浓度为5?10克/立方米氯制剂对水体消毒。2天后选择晴天上午进行施肥,培育基础饵料,肥水可以按每亩用肥水育藻剂400克和白云石粉15千克。以后每3?5天视池水水色和浮游生物量进行追肥,保证有丰富的基础饵料生物。放苗时水质要求:(I)水位100厘米左右,水色呈黄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肥而嫩爽,池水中基础饵料生物较丰富。(2)水温:最适水温为24?28°C。(3)pH值:虾池pH值最适在8.0?8.6之间,不应低于7.6,与育苗池pH相差不超过0.5。(4)盐度:虾池盐度控制在25?35之间,不低于18,与育苗池盐度相差不超过5。放养要求虾苗个体肥壮,规格整齐,体表清洁,无寄生物,全长I厘米以上,游动活泼。日本对虾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投饵应在日落后进行,午夜后结束,早期10天投料2餐,11?17天投喂3餐,20日后改投喂4餐。放苗前3天后投放金钱鱼鱼苗300尾/亩和蓝子鱼鱼苗200尾/亩。当对虾养殖到体长4?5cm时,投放尖吻鲈,体长8?10cm,投放量20尾/亩;投放珍珠龙趸石斑鱼,体长8?10cm,投放量10?15尾/亩。日本对虾池水溶氧量不低于3毫克/升,养殖后期加开增氧机,延长增氧机开机时间。适量补充营养盐类,保持水质稳定建议每10?15天全池泼洒2?3克/立方米磷酸氢钙I次,20克/立方米白云石粉I次,I?2克/立方米碳酸氢钠I次,以调节水体总碱度达到100毫克/升以上。提高对虾免疫能力和抗应激能力,可在饲料中添加3%。的免疫多糖,2%。的生物酶活性添加剂,5%。的维生素C,3%。的维生素E,连续喂5天,每天喂2餐;高温季节添加大蒜素2?4%。,同时每亩泼洒维生素C 300克、葡萄糖500 克。经过145?160天的养殖,规格为90?110条/千克,平均亩产427千克,最高亩产达475千克,平均售价63.7元/斤,亩利润38138.66元。【主权项】1.,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在投放虾苗前3天,在养殖池塘中投放体长3~5cm的金钱鱼鱼苗200尾/亩和体长2?3cm的蓝子鱼鱼苗300尾/亩;投放对4下4下苗时,对4下4下苗投放量为8?10万尾/亩;当对4下养殖到体长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体生态混养模式联合防控肝胰腺坏死症和白斑综合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在投放虾苗前3天,在养殖池塘中投放体长3~5cm的金钱鱼鱼苗200尾/亩和体长2~3cm的蓝子鱼鱼苗300尾/亩;投放对虾虾苗时,对虾虾苗投放量为8~10万尾/亩;当对虾养殖到体长4~5cm时,投放体长8~10cm的尖吻鲈5~6尾/亩和体长8~10cm的珍珠龙趸石斑鱼10~15尾/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筠孙成波陈兆明刘东超杨世平史黎黎王成桂刘雪婷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海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