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是由具备转子的控制阀控制多个制冷剂回路的开闭状态的制冷剂循环系统,避免与将所有的制冷剂回路关闭相伴的制冷剂的沸腾。为了使转子的旋转角度从加热器切断模式的区域(例如区域e)移至通常模式的区域(例如区域c),需要经由向所有的分支流路流入的制冷剂的流量成为零的区域(区域d)。在制冷剂为高温的情况下,制冷剂有可能没有被冷却而沸腾。于是,在产生了在通常模式与加热器切断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要求的情况下,通过由温度传感器(26)检测到的制冷剂的温度与制冷剂的上限温度的比较来判定模式的切换的允许/不允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剂循环系统,更详细而言涉及使冷却内燃机的制冷剂循环的系统。
技术介绍
以往,例如在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3-234605号公报)中,公开了由电子控制阀使通过了发动机的主体的制冷剂经由3个制冷剂回路而返回发动机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具体而言,该系统具备设置有散热器的第1制冷剂回路、设置有加热器的第2制冷剂回路、以及设置有油冷却器的第3制冷剂回路,电子控制阀具备对各制冷剂回路进行开闭的3个分支阀。在该系统中,各分支阀的开度被独立控制,因此,能够分开地控制在各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另外,在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10-131753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制冷剂循环系统,该制冷剂循环系统具备供通过发动机和散热器双方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在该制冷剂回路的中途绕过该散热器的旁通流路、以及设置于该旁通流路的流量控制阀。在该系统中,该流量控制阀由阀壳体和以能够旋转动作的方式设置于该阀壳体内的回转式的转子构成。通过使该转子旋转,能够控制制冷剂回路与旁通流路的开闭状态。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3460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151445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13175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在由上述专利文献3的流量控制阀构成上述专利文献1的电子控制阀的情况下,能够节约控制阀的设置空间。另外,在上述电子控制阀的设置部位设置上述流量控制阀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上述转子的旋转来控制各制冷剂回路的开闭状态。因此,例如能够在发动机的起动时打开上述第3制冷剂回路而使制冷剂流入油冷却器,由此使油温度上升而提高燃料经济性。另外,例如也可以在加热器要求时打开上述第2制冷剂回路而使制冷剂通过加热器来使车内空气温度上升。根据这样的观点,本专利技术者正在研究基于将各制冷剂回路的开闭状态与流量控制阀的自基准位置起的旋转角度相关联而制定的动作计划来进行控制。但是,在该动作计划的研究过程中,知晓了存在如下这样的问题。S卩,在基于上述动作计划使上述转子旋转时,在上述转子的构造上,存在所有制冷剂回路关闭的情况。即使关闭了所有制冷剂回路,若制冷剂为低温,则也不会发生特别的问题。但是,在制冷剂为高温的情况下,若关闭所有制冷剂回路,则制冷剂有可能没有被冷却而沸腾。因此,即使上述情况是暂时的,也不期望成为那样的全部关闭的状态。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作出的专利技术。即,其目的在于:在由具备转子的控制阀控制多个制冷剂回路的开闭状态的制冷剂循环系统中,避免与关闭所有制冷剂回路相伴的制冷剂的沸腾。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第1专利技术涉及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制冷剂回路,其用于使通过了内燃机的主体的制冷剂在与第1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返回所述主体;控制阀,其设置于所述第1制冷剂回路,具备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自如的转子;第2制冷剂回路,其连接于所述控制阀,用于使通过了所述主体的制冷剂在与第2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返回所述主体;以及控制单元,其基于将所述第1制冷剂回路以及所述第2制冷剂回路的开闭状态与所述转子的自基准位置起的旋转角度相关联而制定的动作计划,来控制所述转子的旋转动作,所述动作计划具备使所述第1制冷剂回路和所述第2制冷剂回路这两条流路从全部关闭的状态变化为全部打开的状态的全通模式和使该两条流路从全部关闭的状态变化为仅所述第1制冷剂回路打开的状态的部分切断模式,所述控制单元,在产生了在所述全通模式与所述部分切断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模式切换要求的情况下,在通过了所述主体的制冷剂的温度比基于所述内燃机的运转状态决定的制冷剂的上限温度高时,禁止按照该模式切换要求的所述转子的旋转。另外,第2专利技术是在第1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构成为能够通过所述转子的旋转来变更所述第1制冷剂回路的开口面积和所述第2制冷剂回路的开口面积,所述第1热交换器是能够通过与外界气体的热交换来冷却制冷剂的散热器,所述控制单元,在禁止了按照所述模式切换要求的所述转子的旋转的情况下,在从产生所述模式切换要求起的经过时间超过预定时间时,使所述转子向使得所述第1制冷剂回路的开口面积增加的方向旋转。专利技术效果根据第1专利技术,基于与转子的自基准位置起的旋转角度相关联而制定的动作计划来控制第1制冷剂回路以及第2制冷剂回路的开闭状态的制冷剂循环系统中,在产生了在全通模式与部分切断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模式切换要求的情况下,在通过了内燃机主体的制冷剂的温度比基于内燃机的运转状态决定的制冷剂的上限温度高时,能够禁止按照该模式切换要求的转子的旋转。因此,能够避免与第1制冷剂回路和第2制冷剂回路全部被关闭相伴的制冷剂的沸腾。根据第2专利技术,在禁止了按照上述模式切换要求的转子的旋转的情况下,在从产生上述模式切换要求起的经过时间超过预定时间时,能够使转子向使得向设置有散热器的第1制冷剂回路的开口面积增加的方向旋转。若使第1制冷剂回路的开口面积增加,则能够通过在外界气体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来在短时间内降低制冷剂的温度。因此,能够尽早消除无法应对上述模式切换要求的状况。【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回转阀18的转子的动作计划的图。图3是用于说明在判定模式的切换的允许/不允许时使用的制冷剂的上限温度的图。图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由ECU40执行的模式切换判定例程的流程图。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变形例的图。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由ECU40执行的模式切换判定例程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图中对共同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不由以下的实施方式限定。实施方式1.首先,参照图1至图5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图1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循环系统的构成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具备搭载于车辆的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10。在发动机10的主体(气缸体和/或气缸盖)设置有水套34。在该水套34中流动的制冷剂(冷却水)与发动机10之间进行热交换。在水套34中流动的制冷剂被从电动式的水栗12供给。水栗12具备通过旋转输送制冷剂的叶轮和使该叶轮旋转的马达(均未图示)。通过对马达的旋转进行电控制,可变更从水栗12喷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和/或喷出压力。水套34的入口部与水栗12的喷出口(未图示)由供给流路14连接。在水套34的出口部连接有返回流路16。返回流路16在中途分支成3个流路16a?16c。分支流路16a?16c独立地连接于水栗12的吸入口(未图示)。即,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具备供给流路14、水套34以及返回流路16共用且分支流路16a?16c独立的3个制冷剂循环流路。第1循环流路是使制冷剂通过设置于分支流路16a的散热器20的流路。在使制冷剂通过散热器20时,在外界气体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第2循环流路是使制冷剂通过设置于分支流路16b的设备22的流路。设备22包括油冷却器、EGR(Exhaust GasRecirculat1n:排气再循环)冷却器、ATF(自动变速器油)冷却器等。在使制冷剂通过设备22时,在设备22中流动的流体(油、EGR气体等)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剂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制冷剂回路,其用于使通过了内燃机的主体的制冷剂在与第1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返回所述主体;控制阀,其设置于所述第1制冷剂回路,具备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自如的转子;第2制冷剂回路,其连接于所述控制阀,用于使通过了所述主体的制冷剂在与第2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返回所述主体;以及控制单元,其基于将所述第1制冷剂回路和所述第2制冷剂回路的开闭状态与所述转子的自基准位置起的旋转角度相关联而制定的动作计划,来控制所述转子的旋转动作;所述动作计划具备使所述第1制冷剂回路和所述第2制冷剂回路这两条流路从全部关闭的状态变化为全部打开的状态的全通模式和使该两条流路从全部关闭的状态变化为仅所述第1制冷剂回路打开的状态的部分切断模式,所述控制单元,在产生了在所述全通模式和所述部分切断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模式切换要求的情况下,在通过了所述主体的制冷剂的温度比基于所述内燃机的运转状态决定的制冷剂的上限温度高时,禁止按照该模式切换要求的所述转子的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道川内亮,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