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层叠型集管(2)具有:形成有多个第一出口流路(11A)的第一板状体(11);以及层叠于第一板状体(11),并形成有使从第一入口流路(12a)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并流出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11A)的分配流路(12A)的第二板状体(12),分配流路(12A)的分支流路(12b)具有:分支部;朝向分支部延伸的流入流路;以及从分支部朝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的多个流出流路,多个流出流路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互不相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层叠型集管、换热器以及空调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层叠型集管、换热器以及空调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以往的层叠型集管,具有以下的结构,即具有:形成有多个出口流路的第一板状体;以及层叠于第一板状体,并形成有使从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向形成于第一板状体的多个出口流路分配并流出的分配流路的第二板状体。分配流路包括分支流路,所述分支流路形成有朝向与制冷剂的流入方向垂直的方向呈放射状地延伸的多个槽。从入口流路流入分支流路的制冷剂通过该多个槽而分支为多支,通过形成于第一板状体的多个出口流路而流出(参照专利文献1)。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61818号公报(【0012】段~【0020】段、图1、图2)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这样的层叠型集管中,分别从多个出口流路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的比率、即分配率根据其使用状况、使用环境等确定。例如,在流入分支流路的制冷剂的流入方向不与重力方向平行的状况下使用时,受到重力的影响,在分支方向的任意一个上产生制冷剂的不足或者过剩,由于不能够设定分配率而不能够使分别从多个出口流路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均等。即,在以往的层叠型集管中,存在不能够设定分配率而不能够在多种多样的状况、环境等下使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以上述那样的课题为背景而提出的,其目的是获得一种能够在多种多样的状况、环境等下使用的层叠型集管。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获得一种具有这样的层叠型集管的换热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获得一种具有这样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层叠型集管包括:第一板状体,所述第一板状体形成有多个第一出口流路;以及第二板状体,所述第二板状体层叠于所述第一板状体,且形成有使从第一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并流出到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的分配流路,所述分配流路包括至少一个分支流路,所述分支流路具有:分支部;朝向该分支部延伸的流入流路;以及从该分支部朝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的多个流出流路,在所述多个流出流路中的至少两个流出流路分别形成有一个弯曲部、或者多个弯曲部,形成于所述至少两个流出流路中的一个流出流路的、所述一个弯曲部的曲率半径或者所述多个弯曲部中弯曲角度最大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与形成于所述至少两个流出流路中与所述一个流出流路不同的至少一个流出流路的、所述一个弯曲部的曲率半径或者所述多个弯曲部中弯曲角度最大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不同。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层叠型集管中,通过对形成于分支流路的流出流路的一个弯曲部或者多个弯曲部的曲率半径进行调整,能够适当地设定分配率,因此在多种多样的状况、环境等下也能够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换热器的结构的图。图2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换热器的、分解了层叠型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换热器的、分支流路周边的主视图和说明在分支流路的一部分中的制冷剂的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外侧壁面的曲率半径与压力损失的关系的图。图5是表示内侧壁面的曲率半径与压力损失的关系的图。图6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换热器的、分支流路周边的变形例的主视图。图7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换热器的结构的图。图9是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换热器的、分解了层叠型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10是应用了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换热器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层叠型集管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对于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层叠型集管是对流入换热器的制冷剂进行分配的类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层叠型集管也可以是对流入其他设备的制冷剂进行分配的类型。并且,以下说明的结构、动作等只是一个例子,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层叠型集管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动作等情况。并且,在各图中,对相同或者类似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或者省略标注附图标记。并且,对于细节部分的构造,适当简略或者省略图示。并且,对于重复或者类似的说明,适当简略或者省略。实施方式一对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换热器进行说明。<换热器的结构>以下,对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换热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换热器的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换热器1具有:层叠型集管2;集管3;多个第一传热管4;保持部件5;以及多个翅片6。层叠型集管2具有制冷剂流入部2A和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集管3具有制冷剂流出部3B和多个制冷剂流入部3A。在层叠型集管2的制冷剂流入部2A以及集管3的制冷剂流出部3B连接有制冷剂配管。在层叠型集管2的制冷剂流出部2B与集管3的制冷剂流入部3A之间连接有第一传热管4。第一传热管4是形成了多个流路的扁平管。第一传热管4例如是铝制品。第一传热管4的层叠型集管2侧的端部在由板状的保持部件5保持的状态下,与层叠型集管2的制冷剂流出部2B连接。保持部件5例如是铝制品。在第一传热管4上接合有多个翅片6。翅片6例如是铝制品。另外,在图1中示出了第一传热管4是八根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这样的情况。例如第一传热管4也可以是两根。并且,第一传热管4也可以不是扁平管。<换热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以下,对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换热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流过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流入部2A流入层叠型集管2并被分配,经过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流出到多个第一传热管4。制冷剂在多个第一传热管4中例如与由风扇供给的空气等进行热交换。流过多个第一传热管4的制冷剂经过多个制冷剂流入部3A流入集管3并合流,经过制冷剂流出部3B流出到制冷剂配管。制冷剂能够倒流。<层叠型集管的结构>以下,对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换热器的层叠型集管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换热器的、分解了层叠型集管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层叠型集管2具有第一板状体11和第二板状体12。第一板状体11层叠于制冷剂的流出侧。第二板状体12层叠于制冷剂的流入侧。第一板状体11具有:第一板状部件21、包覆材料24_5。第二板状体12具有:第二板状部件22、多个第三板状部件23_1~23_3、以及多个包覆材料24_1~24_4。在包覆材料24_1~24_5的两面或者单面上涂敷有焊料。第一板状部件21隔着包覆材料24_5层叠于保持部件5。多个第三板状部件23_1~23_3隔着包覆材料24_2~24_4层叠于第一板状部件21。第二板状部件22隔着包覆材料24_1层叠于第三板状部件23_1。第一板状部件21、第二板状部件22以及第三板状部件23_1~23_3例如是厚度1mm~10mm左右的铝制品。以下,有时将保持部件5、第一板状部件21、第二板状部件22、第三板状部件23_1~23_3以及包覆材料24_1~24_5总称为板状部件而记载。并且,有时将第三板状部件23_1~23_3总称为第三板状部件23而记载。并且,有时将包覆材料24_1~24_5总称为包覆材料24而记载。第三板状部件23相当于本专利技术中的“第一板状部件”。包覆材料24_1~24_4相当于本专利技术中的“第二板状部件”。多个第一出口流路11A通过形成于第一板状部件21的流路21A和形成于包覆材料24_5的流路24A而形成。流路21A和流路24A是内周面为沿着第一传热管4的外周面的形状的贯通孔。第一传热管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层叠型集管,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板状体,所述第一板状体形成有多个第一出口流路;以及第二板状体,所述第二板状体层叠于所述第一板状体,且形成有使从第一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并流出到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的分配流路,所述分配流路包括至少一个分支流路,所述分支流路具有:分支部;朝向该分支部延伸的流入流路;以及从该分支部朝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的多个流出流路,在所述多个流出流路中的至少两个流出流路分别形成有一个弯曲部、或者多个弯曲部,形成于所述至少两个流出流路中的一个流出流路的、所述一个弯曲部的曲率半径或者所述多个弯曲部中弯曲角度最大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与形成于所述至少两个流出流路中与所述一个流出流路不同的至少一个流出流路的、所述一个弯曲部的曲率半径或者所述多个弯曲部中弯曲角度最大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不同。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层叠型集管,具有:第一板状体,所述第一板状体形成有多个第一出口流路;以及第二板状体,所述第二板状体与重力方向相垂直地沿着所述第一板状体的板厚方向安装于所述第一板状体,且形成有第一入口流路,在所述第二板状体形成有使从所述第一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并流出到所述多个第一出口流路的分配流路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分配流路包括至少一个分支流路,所述分支流路具有:分支部;朝向该分支部延伸的流入流路;以及从该分支部朝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延伸的多个流出流路,在所述多个流出流路中的至少两个流出流路分别形成有一个弯曲部、或者多个弯曲部,形成于所述至少两个流出流路中的一个流出流路的、所述一个弯曲部的曲率半径或者所述多个弯曲部中弯曲角度最大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与形成于所述至少两个流出流路中与所述一个流出流路不同的至少一个流出流路的、所述一个弯曲部的曲率半径或者所述多个弯曲部中弯曲角度最大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不同,所述至少两个流出流路包括:第一流出流路,所述第一流出流路连通所述分支部与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高于该分支部的端部之间;以及第二流出流路,所述第二流出流路连通所述分支部与在重力方向上的高度低于该分支部的端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型集管,所述曲率半径是所述流出流路的外侧壁面的曲率半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井繁佳,东井上真哉,冈崎多佳志,石桥晃,伊东大辅,望月厚志,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