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1),通过在胎面部(2)具有在最靠胎面接地端(2t)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3A),由此具备在胎肩主沟(3A)与胎面接地端(2t)之间划分出的一对胎肩陆地部(4A)。胎肩陆地部(4A)的至少一个具备多条胎肩横纹沟(5)和多条胎肩刀槽(6)。胎肩横纹沟(5)包括从胎面接地端(2t)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达到胎肩主沟(3A)而形成终端的第一胎肩横纹沟(5A)。胎肩刀槽(6)包括:从第一胎肩横纹沟(5A)的轮胎轴向的内端(5Ai)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与胎肩主沟(3A)连通的第一胎肩刀槽(6A)、和与第一胎肩刀槽(6A)交叉且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二胎肩刀槽(6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维持操纵稳定性能并且能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以往提出有如下的充气轮胎:在胎肩主沟与胎面接地端之间划分出的胎肩陆地部 上设置有胎肩横纹沟,该胎肩横纹沟从胎面接地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到达胎肩 主沟而形成终端(例如,参见下述专利文献1)。这样的充气轮胎能够提高胎肩陆地部的周向 刚性,因此能够提尚操纵稳定性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39194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胎肩陆地部,在胎肩横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侧的刚性相对 增大,容易在轮胎轴向上形成较大的刚性差。因此胎肩陆地部无法在轮胎轴向的整个区域 柔软地追随于路面,在胎肩陆地部与路面之间容易产生滑动。这样的滑动存在容易在胎肩 陆地部产生不均匀磨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那样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充气轮 胎,即:在胎肩陆地部包括:从第一胎肩横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 与胎肩主沟连通的第一胎肩刀槽、和与第一胎肩刀槽交叉且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二胎肩刀 槽,以此为基本,维持操纵稳定性能并且能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 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通过在胎面部具有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 的一对胎肩主沟,由此具备在所述胎肩主沟与所述胎面接地端之间划分出的一对胎肩陆地 部,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胎肩陆地部的至少一个具备多条胎肩横纹沟和多条胎 肩刀槽,所述胎肩横纹沟包括第一胎肩横纹沟,该第一胎肩横纹沟从所述胎面接地端向轮 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达到所述胎肩主沟而形成终端,所述胎肩刀槽包括:第一胎肩刀 槽,其从所述第一胎肩横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与所述胎肩主沟 连通;第二胎肩刀槽,其与所述第一胎肩刀槽交叉且沿轮胎周向延伸。 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胎肩横纹沟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 所述胎肩横纹沟包括第二胎肩横纹沟,该第二胎肩横纹沟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一对所述第 一胎肩横纹沟之间配置有一个,所述第二胎肩刀槽的轮胎周向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胎肩 横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 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在所述第二胎肩刀槽的轮胎周向的另一端 设置有将该第二胎肩刀槽的宽度增大的鼓出部。 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所述胎肩刀槽包括第三胎肩刀槽,该第三胎 肩刀槽在所述第一胎肩横纹沟与所述第二胎肩横纹沟之间沿轮胎轴向延伸,所述第三胎肩 刀槽的轮胎轴向的内端不达到所述第二胎肩刀槽而形成终端。 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在所述胎肩横纹沟的沟壁与所述胎肩陆地 部的胎面接地面的凸角部设有倒角。 在本说明书中,轮胎各部的尺寸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则为在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 并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正规状态下确定的值。 上述"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按照每个轮胎 所确定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意味着标准轮辋,若为TRA则意味着"Design Rim",若为 ETRTO则意味着"Measuring Rim"。 上述"正规内压"是上述规格按照每个轮胎所确定的空气压力,若为JATMA则是最 高空气压力,若为TRA则是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是"INFLATION PRESSURE",但在轮胎为轿车用的 情况下,则一律为180kPa。 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通过在胎面部具有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 的一对胎肩主沟,由此设置有在胎肩主沟与胎面接地端之间划分出的一对胎肩陆地部。胎 肩陆地部的至少一个设置有多条胎肩横纹沟和多条胎肩刀槽。 胎肩横纹沟包括第一胎肩横纹沟,其从胎面接地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达 到胎肩主沟而形成终端。这样的第一胎肩横纹沟能够维持排水性能,并且提高胎肩陆地部 的周向刚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能。 胎肩刀槽包括:从第一胎肩横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与 上述胎肩主沟连通的第一胎肩刀槽、和与第一胎肩刀槽交叉且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二胎肩 刀槽。 这样的第一胎肩刀槽以及第二胎肩刀槽,在第一胎肩横纹沟的内端与胎肩主沟之 间的区域,能够使胎肩陆地部有效地变形,从而进一步缓和其刚性。第一胎肩横纹沟的内端 与胎肩主沟之间的区域是胎肩陆地部的刚性相对增大的区域。因此胎肩陆地部轮胎轴向的 刚性差减小,能够柔软地追随于路面,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胎肩陆地部与路面之间产生 滑动。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能够维持操纵稳定性能,并且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能。【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一个例子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Al-Al剖视图。 图3是图1的A2-A2剖视图。图4是将胎肩陆地部放大表示的展开图。 图5是图1的A3-A3剖视图。图6是将中间陆地部放大表不的展开图。图7是将中央陆地部放大表不的展开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的一个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仅称为"轮胎")1的胎面部的一个例 子的展开图。图2是图1的Al-Al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构成为轿车用轮胎。本实施方式 的胎面部2形成为相对于轮胎赤道C上的任意的点为点对称的胎面图案。在胎面部2设置有:在最靠胎面接地端2t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 3A、3A、和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并且在胎肩主沟3A的轮胎轴向的内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 一对中央主沟3B、3B。由此在胎面部2设置有:在胎肩主沟3A与胎面接地端2t之间划分出的 一对胎肩陆地部4A、4A、在中央主沟3B与胎肩主沟3A之间划分出的一对中间陆地部4B、4B、 以及在一对中央主沟3B、3B之间划分出的中央陆地部4C。 "胎面接地端2t"为在外观上能够通过清楚的边缘而识别时则为该边缘。另外,在 无法识别的情况下,在对上述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而使胎面部2以0度外倾角接 地于平面时在最靠轮胎轴向外侧接地于平面的接地端,被设定为胎面接地端2t。 "正规载荷"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按照每个轮胎所确 定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U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 CAPACITY",在轮胎I 为轿车用的情况下,则为相当于上述载荷的88%的载荷。 胎肩主沟3A以及中央主沟3B形成为沿着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的直沟。这样的直 沟能够将胎面部2的胎面接地面2S与路面之间的水膜顺利地沿轮胎周向排出。因此轮胎1能 够提高排水性能。胎肩主沟3A以及中央主沟3B的各沟宽度Wla、Wlb优选为胎面接地端2t、2t 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亦即胎面接地宽度TW的8.0%~15.0%左右。另外,胎肩主沟3A以及 中央主沟3B的沟深度Dla、Dlb(图2所示)优选为6. Omm~10.0 mm左右。图3是图1的A2-A2剖视图。优选在胎肩主沟3A的沟壁3Aw与胎肩陆地部4A的胎面接 地面2S的凸角部7处设置倒角8。此外优选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通过在胎面部具有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由此具备在所述胎肩主沟与所述胎面接地端之间划分出的一对胎肩陆地部,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胎肩陆地部的至少一个具备多条胎肩横纹沟和多条胎肩刀槽,所述胎肩横纹沟包括第一胎肩横纹沟,该第一胎肩横纹沟从所述胎面接地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不达到所述胎肩主沟而形成终端,所述胎肩刀槽包括:第一胎肩刀槽,其从所述第一胎肩横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与所述胎肩主沟连通;第二胎肩刀槽,其与所述第一胎肩刀槽交叉且沿轮胎周向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本义明,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