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介民专利>正文

剪叉式顶高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5744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剪叉式顶高机,包括油缸、活塞及活塞杆和顶头,油缸铰接在撑臂上,撑臂的一端和起顶臂的一端铰接在转动副C,撑臂、起顶臂、剪杆FB和剪杆FH组成一剪叉式升降机构,在活塞杆的一端与起顶臂之间铰接一凸轮柄,凸轮柄上的凸轮与撑臂接触,杆FH、杆CG、杆FG和杆HC的长度为:L↓[FH]=L↓[CG],L↓[HC]=L↓[FG],杆AG与杆GB的长度为:L↓[AG]=L↓[GB],转动副B通过滑块连接到机架上。它在油缸液压压强较小的情况下,有较大的起顶负荷值。最低工作高度低,适用于较低的空间环境作业。结构非常紧凑。起升臂的支撑点是垂直升降,顶头在作业中不会转动。在机架小车前轮有提升装置,避免机器在移动过程中构件与地面碰擦。(*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顶高机,特别是一种可顶起重载下汽车桥轴,作调换轮胎等车辆维修作业的剪叉式顶高机
技术介绍
目前使用的液压千斤顶有立式和卧式两种,虽然应用广泛,但是仍然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一、立式千斤顶由于受行程的制约,最小结构高度很难降低,在空间矮小的地方使用时比较困难;二、卧式千斤顶1、千斤顶在工作过程中油缸处于转动状态,所承受的力远远大于千斤顶所顶起物体的重量,支撑效率低,工况差,操作费力;2、千斤顶在升降过程申,支撑点在水平万向有较大的位移,所以稳定性差。专利号为CN01204979的中国专利“垂直升降的卧式液压千斤顶”公开了一种垂直升降的卧式液压千斤顶,其特征是,水平安装的快速液压缸II的活塞及活塞杆的端部通过滑块与起升臂在铰接,连杆的一端在起升臂的中点处铰接,另一端在机体上的固定点处铰接,两点在同一水平线上,活塞及活塞杆带动滑块在水平方向运动,起升臂的支撑点是垂直升降的。它的特点是能快速接触被起升物体、升降平稳、支撑力大、工作效率高、受力状态好、安全可靠、稳定性强、最小结构高度低,适用于矮小的空间环境。其不足之处是,这种设计的液压缸需要较大的力才能将重物顶起。这样,必须设计较大的液压缸,而且手动操作液压缸较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顶高机,不仅起升臂的支撑点是垂直升降的,最小结构高度低,适用于矮小的空间环境,而且在油缸液压压强较小的情况下,有较大的起顶负荷值。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剪叉式顶高机,包括油缸、活塞及活塞杆和顶头,所述的油缸铰接在撑臂上,其特征是所述的撑臂的一端和起顶臂的一端铰接在第一转动付上,所述的撑臂、起顶臂、第一剪杆和第五剪杆组成一剪叉式升降机构,在活塞杆的一端与起顶臂之间铰接一凸轮柄,凸轮柄上的凸轮与撑臂接触,第五剪杆的长度等于第二杆后段的长度,第三杆第三段的长度等于第一剪杆的前段的长度,即LFH=LCG,LHC=LFG,第二杆的前段的长度等于第一剪杆的后段的长度,即LAG=LGB,第二转动付通过滑块连接到机架上。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采取的措施还包括在撑臂上设置一第三转动付,连接顶头正位杆,在起顶臂和正位杆上,设置第四转动付、第五转动付,连接连杆,使连杆的长度等于第二杆后段的末段的长度,即LJR=LNC,并延长第十杆的后段到第六转动付,使第十杆的全长等于第三杆的全长,即LJ′N=LIC;油缸的头部有二片支耳,所述的支耳由轴端支撑在撑臂上,在二片支耳中间有容纳起顶头空间。在前轮轴上套有前轮,轮轴上装有蜗轮和蜗杆,所述的前轮轴两端装有偏心轮,所述的偏心轮安装在机架的承孔中。由于本技术采取了上述的技术措施,它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在油缸液压压强较小的情况下,有较大的起顶负荷值。当油液压强P=69Mpa时,最大起顶负荷可达W=30t;2、最小结构高度低,起顶头处于极低的位置,适用于矮小的空间环境。最低高度Hmin=180mm,最高高度Hmax=680mm。3、在满足构件强度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各零件的空间位置,使得结构非常紧凑。4、起升臂的支撑点是垂直升降,顶头9在作业中不会转动。5、在小车前轮有提升装置,避免机器在移动过程中构件与地面碰擦。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剪叉式升降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顶头正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油缸头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机架小车提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参照附图,本技术是由剪叉式升降平台演变而来的,如图1所示,当对油缸8’注油或放油时,活塞杆7’就移动,就使作业平台9’上下移动。由于顶高机负荷W是集中在I上,这样B1就不受力,所以可取消剪杆F’B1的H’B1段,将作业台制成顶头9,这样就成为如图2所示的剪叉式顶高机。本技术包括油缸8、活塞及活塞杆7和顶头9,油缸8铰接在撑臂2上,由撑臂2的一端和起顶臂3的一端铰接在第一转动付C,撑臂2、起顶臂3、第一剪杆FB和第五剪杆FH组成一剪叉式升降机构,第五剪杆FH、第二杆后段CG、第一剪杆FB的前段FG和第三杆第三段HC的长度为LFH=LCG,LHC=LFG,第二杆的前段AG与第一剪杆FB的后段GB的长度为LAG=LGB,第二转动付B通过滑块4连接到机架1上。在活塞杆7的一端与起顶臂3之间铰接一凸轮柄6,凸轮柄6上的凸轮5与撑臂2接触,第二转动付B通过滑块4连接到机架1上。从图2可看出由于起顶臂3是在撑臂2的基础上再作摆动,所以顶头9升到较大的高度。它将驱动油缸8装在机器的前部,随着活塞杆7的移动,将起顶臂3与撑臂2作开合运动。从图2可看出起顶臂3是在撑臂2在转角α的基础上又转过2α角,所以能使起顶臂9得到较高的行程。从图2可看出活塞杆7不是与起顶臂3在M点连接,而是通过凸轮柄6连接于E点,活塞杆7是通过凸轮柄6与起顶臂3相连,当活塞杆7移动时,撑臂2与凸轮5首先在O点作用,使顶头9上升,避开了构件与作业物相干涉,有了凸轮柄6的ME一段长度,可使油缸设计满足活塞行程。若采用合理的EM与OM的杠杆比可减小活塞的作用力。要加装凸轮是基于下面三点思考1)在作业中可避免各构件与作业物发生干涉。如果没有凸轮5,当油缸作用时,首先是使EMD成一直线,这样顶头9还没有运作,E点的高度已超过了顶头9,也就是整个顶高机与工作物发生干涉而不能使用,有了凸轮5,当油缸作用时,凸轮5与撑臂2首先在O点发生挤压,将2α角增大,升高了顶头9,将重物顶起,整个机器就不会与作业物发生干涉了。2)由于活塞杆7是与凸轮柄6在E点连接,这样可将油缸做得长一些,可以满足活塞行程。3)取用适当的OM与EM的杠杆比,可减少活塞7的作用力,即在起顶时,凸轮25可起到助力作用。当DME成一直线时,凸轮5与撑臂2脱离了接触,活塞杆7通过凸轮柄6,直接作用在起顶臂3上,完成以后的起顶行程。当顶高机从最低点顶高到最高点,顶头9相对于起顶臂3要转过50°37′角度,为了保持起顶头9在运动中不转动,本机构设置了顶头9的正位装置,如图3所示,在撑臂2上设置一第三转动付N,接上正位杆10,再在起顶臂3和正位杆10上,设置第四转动付J、第五转动付R,连上连杆11,使连杆11的长度等于第二杆后段CG的末段NC的长度,即LJR=LNC,同时并延长第十杆J′N的后段NJ到第六转动付J′,使第十杆J′N的全长等于第三杆的全长IC,即LJ′N=LIC,这样当2α变化时,就组成一平行机构,容易看出有一个虚约束连杆J′R′,这样IJ′总是在竖直方向发生长度变化,将J′与I用移动付连接,就使顶头9相对于机架1就不会转动了。当顶头9在最低位置时,从图2可看出机器前端各转动付的轴销都挤在一起,为了安排好这些构件应占有的空间,将油缸头做成二片支耳12,如图4所示,用轴端D支撑在撑臂2上,在二片支耳12中间剩出空间16容纳起顶头9。可将轴端D与支耳12做成整体,焊在缸头的底板13上,二支耳中焊上横梁14以抗弯,这样既解决了油缸底座的强度问题又安排了顶头9的空间位置。例如,支耳用高强度低碳合金钢与轴端D用整体缎制,焊在油缸8的底板13上,二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剪叉式顶高机,包括油缸(8)、活塞及活塞杆(7)和顶头(9),所述的油缸(8)铰接在撑臂(2)上,其特征是:所述的撑臂(2)的一端和起顶臂(3)的一端铰接在第一转动付(C)上,所述的撑臂(2)、起顶臂(3)、第一剪杆(FB)和第五剪杆(FH)组成一剪叉式升降机构,在活塞杆(7)的一端与起顶臂(3)之间铰接一凸轮柄(6),凸轮柄(6)上的凸轮(5)与撑臂(2)接触,第五剪杆(FH)的长度等于第二杆后段(CG)的长度,第三杆第三段(HC)的长度等于第一剪杆(FB)的前段(FG)的长度,第二杆的前段(AG)的长度等于第一剪杆(FB)的后段(GB)的长度,第二转动付(B)通过滑块(4)连接到机架(1)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介民
申请(专利权)人:张介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7[中国|宁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