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人行道智能交通防护装置,它包括控制器、升降电机、第一升降电机、第二升降电机、升降杆、第一升降杆、第二升降杆、栅栏、挡板、安装腔、栅栏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专利技术避免了行人横穿马路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同时也具有自动维序功能,避免了安排专人维持秩序而增加交通人力成本。本发明专利技术将防护栅栏、控制器和升降电机设置于地下,避免了人为活动或车辆碰撞对其造成损害,有利于延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使用寿命。本发明专利技术只有在栅栏升起时,部分栅栏露于地面之上,其他部分都在地面之下,有利于保持街道整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交通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人行道智能交通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在城市与乡镇现代化交通运行过程中,交通管理者和交通参与者大都充分意识到保障交通安全运行的硬件设施之优劣,是确保全社会道路交通运行畅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避免交通事故频发和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的关键性问题。然纵观目前国内外作为交通运行保障重要硬件之一的道路交通安全栅栏虽名目繁多,但总体综合技术滞后、功用单一、适应性差、安防率低、不便搬运、易污难洗、影响市容、华而不实或实而不优等。而且目前交通防护栅栏很少应用于人行道,在一些交通拥挤的地方,行人抢道的事件时有发生,虽然有红绿灯,但仍需要安排专人现场维持交通秩序,比如四川有名的“黄马甲”。这一举措虽然大大降低了交通事故,但由于城市路口较多,人行道随处可见,因而安排专人维持秩序大大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人行道智能交通防护装置,它避免了行人横穿马路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同时也具有自动维序功能,避免了安排专人维持秩序而增加交通人力成本。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人行道智能交通防护装置,它包括控制器,升降电机、升降杆及栅栏,所述升降电机包括第一升降电机及第二升降电机,所述第一升降电机及第二升降电机均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与红绿灯导流系统电连接,所述升降杆包括第一升降杆及第二升降杆;所述第一升降电机连接第一升降杆,所述第二升降电机连接第二升降杆,所述第一升降杆与第二升降杆之间设置有栅栏,所述栅栏上设置有挡板;人行道的两端的地下均设置有安装腔和栅栏槽,所述控制器,升降电机、升降杆均设置于安装腔内,所述栅栏位于栅栏槽内。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安装腔的腔壁为金属结构,所述安装腔的外围包围着水泥层。更进一步的,所述的栅栏槽的槽壁为金属结构,所述栅栏槽的槽壁的外侧为水泥层。更进一步的,所述的栅栏为一体化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本专利技术避免了行人横穿马路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同时也具有自动维序功能,避免了安排专人维持秩序而增加交通人力成本。2、本专利技术将防护栅栏、控制器和升降电机设置于地下,避免了人为活动或车辆碰撞对其造成损害,有利于延长本专利技术的使用寿命。3、本专利技术只有在栅栏升起时,部分栅栏露于地面之上,其他部分都在地面之下,有利于保持街道整洁。4、本专利技术安装腔的腔壁为金属结构,所述安装腔的外围包围着水泥层,增强了安装腔的强度,避免了地面受压过重而造成塌陷,从而损坏安装腔内的设备。5、本专利技术栅栏槽的槽壁为金属结构,所述栅栏槽的槽壁的外侧为水泥层,增强了栅栏槽的抗压力,避免了栅栏槽的塌陷。6、本专利技术栅栏为一体化结构,增强了栅栏的牢固性,延长了维修周期,节约了成本。【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的标号为:1、控制器;2、升降电机;21、第一升降电机;22、第二升降电机;3、升降杆;31、第一升降杆;32、第二升降杆;4、栅栏;5、挡板;6、安装腔;7、栅栏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一种人行道智能交通防护装置,它包括控制器1,升降电机2、升降杆3及栅栏4,所述升降电机2包括第一升降电机21及第二升降电机22,所述第一升降电机21及第二升降电机22均与控制器1连接,所述控制器1与红绿灯导流系统电连接,所述升降杆3包括第一升降杆31及第二升降杆32;所述第一升降电机21连接第一升降杆31,所述第二升降电机22连接第二升降杆32,所述第一升降杆31与第二升降杆32之间设置有栅栏4,所述栅栏4上设置有挡板5;人行道的两端的地下均设置有安装腔6和栅栏槽7,所述控制器1,升降电机2、升降杆3均设置于安装腔6内,所述栅栏4位于栅栏槽7内。控制器1可以控制升降电机2驱动栅栏4的升降,当红绿灯为绿灯的时候,人行道两端的栅栏4降入地下,行人安全通过人行道,挡板5的设置,可以将行人落入栅栏槽7内的物品拦截住,并在栅栏4升起的时候将物品顶出,本实施例的栅栏4是随着红绿灯系统变化而升降的,当人行道红灯亮起,栅栏4升起,阻断行人,当人行道绿灯亮起,栅栏4降下,行人可正常通过人行道,从而避免了行人横穿马路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同时也具有自动维序功能,避免了安排专人维持秩序而增加交通人力成本。本实施例将防护栅栏、控制器和升降电机设置于地下,避免了人为活动或车辆碰撞对其造成损害,有利于延长本专利技术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只有在栅栏升起时,部分栅栏露于地面之上,其他部分都在地面之下,有利于保持街道整洁。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所示的一种人行道智能交通防护装置,所述的安装腔6的腔壁为金属结构,所述安装腔6的外围包围着水泥层,增强了安装腔6的强度,避免了地面受压过重而造成塌陷,从而损坏安装腔6内的设备。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所示的一种人行道智能交通防护装置,所述的栅栏槽7的槽壁为金属结构,所述栅栏槽7的槽壁的外侧为水泥层,增强了栅栏槽7的抗压力,避免了栅栏槽7的塌陷。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所示的一种人行道智能交通防护装置,所述的栅栏4为一体化结构,增强了栅栏的牢固性,延长了维修周期,节约了成本。如上所述即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专利技术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专利技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人行道智能交通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控制器(1),升降电机(2)、升降杆(3)及栅栏(4),所述升降电机(2)包括第一升降电机(21)及第二升降电机(22),所述第一升降电机(21)及第二升降电机(22)均与控制器(1)连接,所述控制器(1)与红绿灯导流系统电连接,所述升降杆(3)包括第一升降杆(31)及第二升降杆(32);所述第一升降电机(21)连接第一升降杆(31),所述第二升降电机(22)连接第二升降杆(32),所述第一升降杆(31)与第二升降杆(32)之间设置有栅栏(4),所述栅栏(4)上设置有挡板(5);人行道的两端的地下均设置有安装腔(6)和栅栏槽(7),所述控制器(1),升降电机(2)、升降杆(3)均设置于安装腔(6)内,所述栅栏(4)位于栅栏槽(7)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行道智能交通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腔(6)的腔壁为金属结构,所述安装腔(6)的外围包围着水泥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行道智能交通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栅栏槽(7)的槽壁为金属结构,所述栅栏槽(7)的槽壁的外侧为水泥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行道智能交通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栅栏(4)为一体化结构。【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人行道智能交通防护装置,它包括控制器、升降电机、第一升降电机、第二升降电机、升降杆、第一升降杆、第二升降杆、栅栏、挡板、安装腔、栅栏槽。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避免了行人横穿马路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同时也具有自动维序功能,避免了安排专人维持秩序而增加交通人力成本。本专利技术将防护栅栏、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行道智能交通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控制器(1),升降电机(2)、升降杆(3)及栅栏(4),所述升降电机(2)包括第一升降电机(21)及第二升降电机(22),所述第一升降电机(21)及第二升降电机(22)均与控制器(1)连接,所述控制器(1)与红绿灯导流系统电连接,所述升降杆(3)包括第一升降杆(31)及第二升降杆(32);所述第一升降电机(21)连接第一升降杆(31),所述第二升降电机(22)连接第二升降杆(32),所述第一升降杆(31)与第二升降杆(32)之间设置有栅栏(4),所述栅栏(4)上设置有挡板(5);人行道的两端的地下均设置有安装腔(6)和栅栏槽(7),所述控制器(1),升降电机(2)、升降杆(3)均设置于安装腔(6)内,所述栅栏(4)位于栅栏槽(7)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岱,齐弘文,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融创智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