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辐射小和带安全保护功能的自动控温器。NTC测温探头(1)与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电连接,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分别与温度调节器(6)、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NTC超温探头(2)与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电连接,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与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分别与功率推动开关(7)、保护开关(8)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保护开关(8)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发热体(3)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显示电路(11)电连接。使用低压直流电,可以自动控温加热物体,控温精度高,体积小,结构简单,无高频电磁辐射,使用更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控温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温度控制装置,尤其是电磁辐射小和带安全保护功能的自动控温器。
技术介绍
目前,众所周知的专利号2013202944441一种集成控制型柔性电热器具,包括了控制芯片、可控硅、保险丝、发热丝,是一种自动控温加热装置,当其工作时,加热电流通过可控硅后,会产生高次谐波,污染电源,且有大量的电磁辐射发射出来,对人体不利,二是其直接使用高电压,容易使人触电,三是采用保险丝来做短路安全保护,对电路局部短路熔断反应太慢,容易产生火灾,四是对温度超高失控时,没有超温后备保护,容易烫伤人,存在着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一种集成控制型柔性电热器具会产生高次谐波,污染电源,且有大量的电磁辐射发射出来,对人体不利,直接使用高电压,容易使人触电,采用保险丝来做短路安全保护,对电路局部短路,保险丝熔断反应太慢,容易产生火灾,对温度超高失控时,没有超温后备保护,容易烫伤人,存在着安全隐患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自动控温器,该自动控温器不仅能自动控温加热物体,而且电磁辐射少,防止人触电,取消保险丝熔断保护,采用超温后备保护更安全。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NTC测温探头(1)与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电连接,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分别与温度调节器(6)、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NTC超温探头(2)与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电连接,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与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分别与功率推动开关(7)、保护开关(8)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保护开关(8)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发热体(3)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显示电路(11)电连接,退耦电路(10)分别与微处理电路(9)、保护开关(8)、显示电路(11)、NTC测温探头(1)、NTC超温探头(2)、发热体(3)、电源接口(12)电连接,NTC测温探头(1)与NTC超温探头(2)的安装位置靠近发热体(3),在感知发热体(3)表面温度的范围内,NTC测温探头(1)由NTC热敏电阻R2构成,NTC超温探头(2)由NTC热敏电阻R8构成,发热体(3)由发热线(R3)构成,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由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阻R5构成,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1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电阻R5的一端电连接,成为一个电串联,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由电阻R4、二极管D7、二极管D8构成,电阻R4的一端与二极管D7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与二极管D8的负极电连接,温度调节器(6)由一个电位器(W1)构成,电位器(W1)的滑动端与电位器(W1)的一固定端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由电阻R6、MOS管D3构成,电阻R6的一端与MOS管D3的柵极电连接,保护开关(8)由电阻R7、MOS管D6构成,电阻R7的一端与MOS管D6的柵极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由两个集成时基电路构成,退耦电路(10)由退耦电容(C1)构成,显示电路(11)由电阻R9、电阻R10、发光二极管D4、发光二极管D5构成,电阻R10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5的正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与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与电阻R9的一端电连接,电源接口(12)由微形USB座口(M1)构成,NTC热敏电阻R2的一端与电阻R5的另一端电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H1脚电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R1脚、电位器(W1)的另一个固定端电连接,电位器(W1)的一固定端与电阻R1的一端电连接,NTC热敏电阻R8的一端与二极管D8的正极电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H2脚电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R2脚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OUT1脚与电阻R6的另一端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OUT2脚与电阻R7的另一端电连接,MOS管D3的源极与MOS管D6的漏极电连接,MOS管D3的漏极与发热线(R3)的一端电连接,MOS管D3的漏极与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电连接,MOS管D3的源极与电阻R9的另一端电连接,退耦电容(C1)的一端、微形USB座口(M1)的负极、MOS管D6的源极、两个集成时基电路的Vss脚、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与公共地电连接,退耦电容(C1)的另一端与两个集成时基电路的VCC脚、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r1脚、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r2脚、电阻R10的另一端、NTC热敏电阻R2的另一端、NTC热敏电阻R8的另一端、发热线(R3)的另一端、微形USB座口(M1)的正极电连接;NTC热敏电阻R2与NTC热敏电阻R8的安装位置于能感知发热线(R3)表面温度的范围内,NTC热敏电阻R2、NTC热敏电阻R8与发热线(R3)的距离L≤a。当电源接口(12)插上低压直流电源后,该自动控温器接通电源开始工作,外界温度较低时,微处理电路(9)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输出端OUT2输出高电平,保护开关(8)导通,微处理电路(9)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输出端OUT1输出高电平,功率推动开关(7)导通,发热体(3)开始向周围释放热量,该自动控温器温度逐步升高,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微处理电路(9)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输出端OUT1输出低电平,功率推动开关(7)阻断电流,自动控温器的温度开始降低,温度下降到一定值时,微处理电路(9)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输出端OUT1输出高电平,功率推动开关(7)导通,发热体(3)再次向周围释放热量,如此反复循环,其温度稳定到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调节温度调节器(6),可以选择自动控温器工作在一个适当的温度范围。当自动控温器的工作温度超过警戒温度时,微处理电路(9)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输出端OUT2输出低电平,保护开关(8)阻断电流,防止继续升温,起到超温后备安全保护作用,由于自动控温器工作采用低压直流电,加热也是低压直流电,因此对外没有高频电磁辐射,使得自动控温器不仅能自动控温加热物体,而且能达到电磁辐射少,防止人触电,有超温后备保护更安全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自动控温加热物体,控温精度高,体积小,结构简单,无高频电磁辐射,使用更安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电路原理方框图。图2是自动控温器第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3是自动控温器第二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图4是图2、图3的温度探测位置结构图。图中1.NTC测温探头,2.NTC超温探头,3.发热体,4.取暖温度限定电路,5.超温保护限定电路,6.温度调节器,7.功率推动开关,8.保护开关,9.微处理电路,10.退耦电路,11.显示电路,12.电源接口。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NTC测温探头(1)与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电连接,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分别与温度调节器(6)、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NTC超温探头(2)与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电连接,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与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分别与功率推动开关(7)、保护开关(8)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保护开关(8)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控温器,控制芯片、发热丝电连接,其特征是:NTC测温探头(1)与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电连接,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分别与温度调节器(6)、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 NTC超温探头(2)与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电连接,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与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分别与功率推动开关(7)、保护开关(8)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保护开关(8)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发热体(3)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显示电路(11)电连接,退耦电路(10)分别与微处理电路(9)、保护开关(8)、显示电路(11)、NTC测温探头(1)、NTC超温探头(2)、发热体(3)、电源接口(12)电连接,NTC测温探头(1)与NTC超温探头(2)的安装位置靠近发热体(3),在感知发热体(3)表面温度的范围内,NTC测温探头(1)由NTC热敏电阻(R2)构成,NTC超温探头(2)由NTC热敏电阻(R8)构成,发热体(3)由发热线(R3)构成,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由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阻(R5)构成,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1)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1) 的正极与电阻(R5)的一端电连接,成为一个电串联,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由电阻(R4)、二极管(D7)、二极管(D8) 构成,电阻(R4)的一端与二极管(D7)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与二极管(D8)的负极电连接,温度调节器(6)由一个电位器(W1)构成,电位器(W1)的滑动端与电位器(W1)的一固定端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由电阻(R6)、MOS三极管(D3)构成,电阻(R6)的一端与MOS三极管(D3)的柵极电连接,保护开关(8)由电阻(R7)、MOS三极管(D6)构成,电阻(R7)的一端与MOS三极管(D6)的柵极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由两个集成时基电路构成,退耦电路(10)由退耦电容(C1)构成,显示电路(11)由电阻(R9)、电阻(R10)、 发光二极管(D4)、发光二极管(D5)构成,电阻(R10)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5)的正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与发光二极管(D4) 的正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与电阻(R9)的一端电连接,电源接口(12)由微形USB座口(M1)构成,NTC热敏电阻(R2) 的一端与电阻(R5)的另一端电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H1)脚电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R1)脚、电位器(W1)的另一个固定端电连接,电位器(W1)的一固定端与电阻(R1)的一端电连接,NTC热敏电阻(R8)的一端与二极管(D8)的正极电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H2)脚电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R2)脚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OUT1)脚与电阻(R6)的另一端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OUT2)脚与电阻(R7)的另一端电连接,MOS三极管(D3)的源极与MOS三极管(D6)的漏极电连接,MOS三极管(D3)的漏极与发热线(R3)的一端电连接,MOS三极管(D3)的漏极与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电连接,MOS三极管(D3)的源极与电阻(R9)的另一端电连接,退耦电容(C1)的一端、微形USB座口(M1)的负极、MOS三极管(D6)的源极、两个集成时基电路的(Vss)脚、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与公共地电连接,退耦电容(C1)的另一端与两个集成时基电路的(VCC)脚、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R1)脚、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R2)脚、电阻(R10)的另一端、NTC热敏电阻(R2)的另一端、NTC热敏电阻(R8)的另一端、发热线(R3)的另一端、微形USB座口(M1)的正极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控温器,控制芯片、发热丝电连接,其特征是:NTC测温探头(1)与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电连接,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分别与温度调节器(6)、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NTC超温探头(2)与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电连接,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与微处理电路(9)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分别与功率推动开关(7)、保护开关(8)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保护开关(8)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发热体(3)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与显示电路(11)电连接,退耦电路(10)分别与微处理电路(9)、保护开关(8)、显示电路(11)、NTC测温探头(1)、NTC超温探头(2)、发热体(3)、电源接口(12)电连接,NTC测温探头(1)与NTC超温探头(2)的安装位置靠近发热体(3),在感知发热体(3)表面温度的范围内,NTC测温探头(1)由NTC热敏电阻R2构成,NTC超温探头(2)由NTC热敏电阻R8构成,发热体(3)由发热线(R3)构成,取暖温度限定电路(4)由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电阻R5构成,二极管D2的正极与二极管D1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电阻R5的一端电连接,成为一个电串联,超温保护限定电路(5)由电阻R4、二极管D7、二极管D8构成,电阻R4的一端与二极管D7的负极电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与二极管D8的负极电连接,温度调节器(6)由一个电位器(W1)构成,电位器(W1)的滑动端与电位器(W1)的一固定端电连接,功率推动开关(7)由电阻R6、MOS管D3构成,电阻R6的一端与MOS管D3的柵极电连接,保护开关(8)由电阻R7、MOS管D6构成,电阻R7的一端与MOS管D6的柵极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由两个集成时基电路构成,退耦电路(10)由退耦电容(C1)构成,显示电路(11)由电阻R9、电阻R10、发光二极管D4、发光二极管D5构成,电阻R10的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5的正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与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电连接,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与电阻R9的一端电连接,电源接口(12)由微形USB座口(M1)构成,NTC热敏电阻R2的一端与电阻R5的另一端电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H1脚电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R1脚、电位器(W1)的另一个固定端电连接,电位器(W1)的一固定端与电阻R1的一端电连接,NTC热敏电阻R8的一端与二极管D8的正极电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H2脚电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与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TR2脚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一个集成时基电路的OUT1脚与电阻R6的另一端电连接,微处理电路(9)中的第二个集成时基电路的OUT2脚与电阻R7的另一端电连接,MOS管D3的源极与MOS管D6的漏极电连接,MOS管D3的漏极与发热线(R3)的一端电连接,MOS管D3的漏极与发光二极管D5的负极电连接,MOS管D3的源极与电阻R9的另一端电连接,退耦电容(C1)的一端、微形USB座口(M1)的负极、MOS管D6的源极、两个集成时基电路的Vss脚、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加慧,
申请(专利权)人:邓加慧,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