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兼顾冰上性能和耐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胎面部(2)设置有:一对中央主沟(3),它们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中央细沟(4),其在中央主沟(3)的轮胎轴向内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并且沟宽小于中央主沟(3)。中央细沟(4)包括:沿着轮胎周向的直线状的第一中央细沟(5)、和锯齿状的第二中央细沟(6)。第一中央细沟(5)设置于第二中央细沟(6)的轮胎轴向内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兼顾冰上性能与耐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提高在冰上的行驶性能(以下,称为"冰上性能"),提出一种在花纹块设 置有刀槽的充气轮胎。这样的充气轮胎借助刀槽的边缘进行的路面刮擦作用(以下,称为 "边缘效应")以及吸水效应等,能够发挥冰上性能。 然而,设置有刀槽的充气轮胎,由于陆地部的刚性降低,因此存在耐磨损性能降低 的问题。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一种确定沿轮胎轴向延伸的横沟的配设间距等的充气 轮胎。在这样的充气轮胎中,能够抑制横沟之间的花纹块的橡胶缺损。因此能够提高陆地部 的耐磨损性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8192号公报 然而,即使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对于冰上性能与耐磨损性能的兼顾还存 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的实际状况而研究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改善沿轮 胎周向延伸的沟的配置,由此兼顾冰上性能与耐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置有:一对中央主沟,它们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 胎周向连续延伸;中央细沟,其在所述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内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并且 沟宽小于所述中央主沟,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中央细沟包括:沿着轮胎周向的直 线状的第一中央细沟、和锯齿状的第二中央细沟,所述第一中央细沟设置于所述第二中央 细沟的轮胎轴向内侧。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中央细沟设置于轮胎赤道上,所述第二 中央细沟在所述第一中央细沟的轮胎轴向两侧设置有一对。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胎面部且在所述第一中央细沟与所述第 二中央细沟之间设置内侧中央陆地部,在所述内侧中央陆地部设置有多条内侧中央横沟, 由此划分出多个内侧中央花纹块,所述内侧中央横沟在所述第二中央细沟的向轮胎轴向内 侧凸出的第一顶部与所述第一中央细沟之间连通,所述内侧中央花纹块的踏面为近似五边 形状。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中央主沟为锯齿状,在所述胎面部且在所述 第二中央细沟与所述中央主沟之间设置有外侧中央陆地部,在所述外侧中央陆地部设置有 多条外侧中央横沟,由此划分出多个外侧中央花纹块,所述外侧中央横沟在所述第二中央 细沟的向轮胎轴向外侧凸出的第二顶部与所述中央主沟的向轮胎轴向内侧凸出的第一顶 部之间连通,所述外侧中央花纹块的踏面为近似六边形状。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胎肩细沟,该胎肩细沟在所 述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所述胎肩细沟沿轮胎周向以锯齿状延 伸。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为,所述中央主沟为锯齿状,在所述胎面部且在所述 中央主沟与所述胎肩细沟之间设置内侧胎肩陆地部,在所述内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条内 侦·肩横沟,由此划分出多个内侧胎肩花纹块,所述内侧胎肩横沟在所述胎肩细沟的向轮 胎轴向内侧凸出的第一顶部与所述中央主沟的向轮胎轴向外侧凸出的第二顶部之间连通, 所述内侧胎肩花纹块的踏面为近似六边形状。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优选为,在所述胎面部设置外侧胎肩陆地部,该外侧胎肩陆 地部配置在所述胎肩细沟的轮胎轴向外侧,在所述外侧胎肩陆地部设置有多条外侧胎肩横 沟,由此划分出多个外侧胎肩花纹块,所述外侧胎肩横沟在所述胎肩细沟的向轮胎轴向外 侧凸出的第二顶部与胎面接地端之间连通,所述外侧胎肩花纹块的踏面为近似五边形状。 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置有:一对中央主沟,它们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 胎周向连续延伸;中央细沟,其在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内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并且沟宽 小于中央主沟。通过这样的中央细沟,能够维持作用有较大的接地压力的中央主沟之间的 陆地部的刚性,因此能够维持耐磨损性能。 中央细沟包括:沿着轮胎周向的直线状的第一中央细沟、和锯齿状的第二中央细 沟。通过这样的第一中央细沟以及第二中央细沟,能够发挥优异的边缘效应,从而能够提高 冰上性能。 第一中央细沟设置于第二中央细沟的轮胎轴向内侧。即,第一中央细沟配置于作 用有较大的接地压力的胎面部的轮胎赤道侧。由此在冰上行驶时,通过沿第一中央细沟的 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在轮胎轴向上能够发挥较大的摩擦力。而且在转弯时,第二中央 细沟两侧的边缘的凸凹相互啮合。由此第二中央细沟两侧的陆地部一体化,能够提高中央 主沟与第一中央细沟之间的陆地部的刚性。因此能够提高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耐磨损性 能。 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能够兼顾冰上性能与耐磨损性能。【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图1的中央陆地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图1的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2…胎面部;3…中央主沟;4…中央细沟;5…第一中央细沟;6…第 二中央细沟。【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的胎面部2。本实 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例如适于作为冬用的载重充气轮胎使用。 如图1所示,在胎面部2设置有中央主沟3和中央细沟4。 中央主沟3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设置有一对。中央主沟3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由此 在胎面部2划分出:中央主沟3的轮胎轴向内侧的中央陆地部10、和中央主沟3的轮胎轴向外 侧的胎肩陆地部30。 本实施方式的中央主沟3设置有:向轮胎轴向内侧凸出的第一顶部3a、和向轮胎轴 向外侧凸出的第二顶部3b。上述第一顶部3a和第二顶部3b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由此中 央主沟3形成为锯齿状。中央主沟3的沟宽W1例如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2.5 %~5.0 %。借助这样的中央主 沟3,能够维持胎面部2的刚性并且发挥优异的排水性能。胎面接地宽度TW是指正规状态的轮胎1的胎面接地端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 离。正规状态是指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未图示)冰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 ??τ 〇上述"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来 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表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表示"Design Rim", 若为ETRT0,则表不"Measuring Rim"。 上述"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来 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表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 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0,则表示"INFLATION PRESSURE"。 上述"胎面接地端Te"是对上述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并以0°外倾角接地 于平面时,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 上述"正规载荷"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来 规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表示"最大负载能力",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 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0,则表示 "LOAD CAPACITY"。 图2表示图1的A-A剖视图。如图2所示,中央主沟3的沟深dl例如为10mm~25mm。 从轮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置有:一对中央主沟,它们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中央细沟,其在所述中央主沟的轮胎轴向内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并且沟宽小于所述中央主沟,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中央细沟包括:沿着轮胎周向的直线状的第一中央细沟、和锯齿状的第二中央细沟,所述第一中央细沟设置于所述第二中央细沟的轮胎轴向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藤仁,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