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卫德义专利>正文

可移动式快升千斤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5545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可移动式快升千斤顶由加载装置、换向机构、带有活塞套、油腔、拉杆套、外套、活塞、虚约束结构、套管式拉杆、装卡式机构等机构。它不但具有现有千斤顶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快速顶起,并且所顶起的重物能随被顶起物前后、左右移动,解决了机动车辆打滑自救、陷坑自救的难题,保证了机动车辆检修顶起时的人身安全,且有适用性、机动性强的优点。(*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千斤顶制造领域。本技术现有
中的已有技术是现有的千斤顶由缸体、大小活塞、手把、密封件、安全阀、卸荷螺钉等构成一体,从而实现顶重物的目的。其不足之处是一是局限性大、机动性差,对于机动车辆轮子打滑、陷坑情况不能有效地自救;二是安全可靠性差,由于其承载面小,对于机动车辆的顶起修理不安全;三是升降速度慢且费时、费力。本技术的设计目的是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设计一种适用性强、机动性强、安全可靠、升降速度快、特别适用于机动车辆打滑自救(行走)、陷坑自救(行走),检修安全可靠的可移动式快升千斤顶。本技术的设计方案是可移动式快升千斤顶是通过对现有千斤顶的重新构思而设计的一种结构新颖独特,不但具有现有千斤顶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卡套或镶卡机构)快速顶起,并且所顶起的重物能随被顶起物前后、左右移动,解决了机动车辆打滑自救、陷坑自救的难题,保证机动车辆检修顶起时的人身安全,具有适用性、机动性强的优点。结构方案是可移动式快升千斤顶,它包括加载装置15、换向机构16,壳体5中制有拉杆套、油腔及活塞套,外套4旋接在壳体5上且可旋上、旋下,轮体2位于外套4的底部,套管式拉杆6位于壳体5中的拉杆套内,上板8位于套管式拉杆6的末端拉杆的端部,支承球9固定在固定板11上,固定板11固定在上板8上,装卡机构或镶嵌机构10的底部卡套在支承球9上,连接件3的底部固定在壳体5上,转动连接件7的一端与连接件3铰接,转动连接件7的另一端与虚约束13的端部铰接,活塞14位于壳体5中的活塞套内,活塞14的上端部与虚约束13的交叉处铰接,虚约束13的上部位于导向槽12内,导向槽12位于上板8的底部。这是可移动式快升千斤顶的结构方案之一。可移动式快升千斤顶的方案之二是它包括加载装置、换向机构,其特征是壳体5中制有拉杆套、油腔及活塞套,外套4旋接在壳体5上且可旋上、旋下,轮体2位于外套4的底部,连接件3的底部固定在壳体5上,转动连接件7的一端与连接件3铰接,转动连接件7的另一端与虚约束13的端部铰接,活塞14位于壳体5中的活塞套内,活塞14的上端部与虚约束13的交叉处铰接,虚约束13、虚约束连动机构(14,12,3,7)位于套管式拉杆6的末端拉杆内,其虚约束13的上部位于套管式拉杆6的末端拉杆顶部的导向槽12内,套管式拉杆6位于壳体5中的拉杆套内且与活塞14为同心园柱或同心柱体,承载球9固定在套管式拉杆6的末端拉杆的顶部,装卡机构或镶嵌机构10的底部卡套在支承球9上。结构方案一和二中壳体5中的油腔可向拉杆套内供油或不供油,并且壳体5中的拉杆套、油腔、活塞套可采用分体加工组装式结构或采用一体式结构;套管式拉杆6为单级或多级拉杆式结构,套管式拉杆6的设置数量为一到多个。可移动式快升千斤顶的方案三是它包括加载装置、换向机构,其特征是壳体17上制有油腔及活塞套,升降套18套在壳体17上且与壳体17呈间隙配合,虚约束机构19位于升降套18内,承载球9位于升降套18上端部,装卡机构或镶嵌机构10的底部卡套在支承球9上,轮体2位于壳体17的底部。虚约束机构19是由连接件3、转动连接件7、虚约束13、导向槽12及活塞14构成,连接件3的底部固定在壳体17上,转动连接件7的一端与连接件3铰接,转动连接件7的另一端与虚约束13的端部铰接,活塞14位于壳体17中的活塞套内,活塞14的上部与虚约束13的交叉处铰接,虚约束13的上部位于导向槽12内,导向槽12位于升降套18套顶内。壳体17中的油腔、活塞套为分体组装式结构或为一体式结构。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一是结构设计新颖独特,适用性强;二是采用虚约束机构升降速度快;三是采用装卡机构或镶嵌机构且其底部卡套在支承球的结构,具有安全可靠、随机性强的特点;四是壳体底部轮体的设计,使其更具有适用性及机动性,解决了机动车辆打滑、陷坑无法自救的难题,能将车顶起后随车前进或后退,并且保证车辆检修顶起时的人身安全,对支承的重物可随意方向行走;五是省工、省时、省力;六是加载装置和换向机构的设置,使其具有换向简单可靠,并可作为手压泵抽油。 附图说明图1是可移动式快升千斤顶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可移动式快升千斤顶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可移动式快升千斤顶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可移动式快升千斤顶的加载装置及换向机构的示意图。图5是换向机构的一种换向示意图。实施例图1、图2、图3分别是可移动式快升千斤顶的三种实施例,可按照现有技术将各部件加工好后,然后进行组装。在加工和装配时,壳体5可与拉杆套、油腔及活塞套、换向阀套、加载装置套组合一体,也可分体加工,对于图1所示的壳体5如果分体加工,一定要保证外套4与其旋接且能上下旋动。对于图2、图3如果分体,加载装置和换向装置要安装在利于方便操作的外部。虚约束13可以是单排或多排连接,最好的方案是双排连接,以保证其强度和稳定性,用其虚约束结构主要是为了升得快,省时、省力。图1所示的拉杆6可是单级到多级的套管式拉杆,数量为一个到多个的柱体和管体,底部可充油也可不充,设置该管体一是为了加强千斤顶移动时活塞的强度;二是升高级数可随虚约束的杆件增多而增多,拉杆6与上板8是固接在一体的,可以拆卸。图1的承载球9与上板8通过固定板11固接,也可不要固定板11,图2的承载球9与拉杆6是直接固接,图3的承载球9与升降套18固接,并且与镶嵌机构10活动连接,活动连接的好处是当镶嵌机构与被顶物固接时,可以保证该千斤顶负重时自动垂直地面,根据被顶物的连接部位,镶嵌机构可由螺纹、板式、铰接、导轨、镶嵌、球头等多种方法与被顶物和该千斤顶的移动整体连接,并与移动装置配合使得千斤顶可随被顶物移动,使得千斤顶不倒而达到安全的目的。图1、图2的移动装置的外套4与壳体5是旋接的,当相互旋转,可使轮体2升起挂在壳体5的外侧,而不用轮子,当该千斤顶升起后的总高度不够时,可以旋下4,等于加长了一级千斤顶的高度,当机动车的一轮陷泥掉沟时,用该千斤顶的镶嵌装置与车辆固接,顶起车轮后,开动车辆,该千斤顶可随车移动,当车轮脱险后,使千斤顶卸荷,被陷车轮放下着地,达到了自救车辆的目的。换向机构是通过不同种类的换向阀,不但达到方便的加载、卸荷的目的,而且通过换向可达到手压泵抽油的目的,油腔设置在壳体5的其余空间,也可分体装配于壳体5上,油腔设置加油口、密封盖等。进出油的管路可以在壳体内为暗道,也可外接管路,该千斤顶外接进、出油管路,根据需要可装或不装单向阀,加载装置内有单向阀,以保证加载时保压和抽油时油的单向流动。图4是是当换向阀处于换向1位置时,油路示意图。这时油缸路的油流路线为ABCDEFGH,起到加载作用,千斤顶升起,抽油泵路的MN路无油,DO路不通,EP路不通,使抽油泵路不能工作。图5是当换向阀处于换向2位置时的油路示意图。这时油缸路的油流路线为HGBA,起到卸荷作用,千斤顶落下,此时抽油泵路处于工作状态,油流路线为MODEPN,M口进油,N口出油,这时EF不通,DC不通,使油不在油缸路循环。按照以上方案实施,即可达到实施的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可移动式快升千斤顶,它包括加载装置15、换向机构16,其特征是壳体5中制有拉杆套、油腔及活塞套,外套4旋接在壳体5上且可旋上、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移动式快升千斤顶,它包括加载装置15、换向机构16,其特征是:壳体5中制有拉杆套、油腔及活塞套,外套4旋接在壳体5上且可旋上、旋下,轮体2位于外套4的底部,套管式拉杆6位于壳体5中的拉杆套内,上板8位于套管式拉杆6的末端拉杆的端部,支承球9固定在固定板11上,固定板11固定在上板8上,装卡机构或镶嵌机构10的底部卡套在支承球9上,连接件3的底部固定在壳体5上,转动连接件7的一端与连接件3铰接,转动连接件7的另一端与虚约束13的端部铰接,活塞14位于壳体5中的活塞套内,活塞14的上端部与虚约束13的交叉处铰接,虚约束13的上部位于导向槽12内,导向槽12位于上板8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卫德义
申请(专利权)人:卫德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