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孔电阻率CT法的污染土检测孔布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53931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4-11 0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岩土工程检测与测试领域,具体涉及基于跨孔电阻率CT法的污染土检测孔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孔布置结构包括若干由若干检测孔组成的测线,所述测线的至少一端,即至少一个所述检测孔布置在所述污染区域周围的未污染区域内;所述检测孔内布置有检测电极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采集周期较短、投入成本较低、大幅降低了采集劳动强度,而且采集结果以面状形式呈现,更具有代表性,同时多个剖面交叉存在,就能判断出污染物在地下的三维分布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岩土工程检测与测试领域,具体涉及基于跨孔电阻率CT法的污染土检测孔布置结构
技术介绍
现今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在科技水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环境污染却日益严重,给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活活动,并且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在各大污染问题中,土地污染也成为较为严峻的问题,其中出现最多的、危害最大的种类有重金属、石油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他工业化学品、富营养的废弃物、放射性元素和致病生物等。对于被污染的土壤和场地,要即时做出分析与评价,应用检测技术对污染区进行探测,做好评估、治理和重新开发利用的工作。现阶段国内关于污染土的检测技术手段仍然较为单一,主要依靠检测孔取芯进行实验室分析来确定污染土的污染程度及大致范围,然而,检测孔取芯分析的方法仅能体现单点位置的污染土信息,采集分析周期较长成本较高且数量有限不具有代表性,有以点概面之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基于跨孔电阻率CT法的污染土检测孔布置结构,通过采集、对比污染区域及其周围的未污染区域的电阻率,实现污染区域内污染物的分布判断。本技术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一种基于跨孔电阻率CT法的污染土检测孔布置结构,用于检测污染区域内的污染物分布情况,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孔布置结构包括若干由若干检测孔组成的测线,所述测线的至少一端,即至少一个所述检测孔布置在所述污染区域周围的未污染区域内;所述检测孔内布置有检测电极串。所述检测电极串包括若干检测电极和电缆线,若干所述检测电极沿所述电缆线的延伸方向呈等间距间隔固定设置在所述电缆线上。所述检测电极之间的间距为0.2-1.0m。所述检测孔呈放射状或纵横交错的栅格状布置在所述污染区域内。所述检测孔之间的孔间距小于其深度的1/2。本技术的优点是:采集周期较短、投入成本较低、大幅降低了采集劳动强度,而且采集结果以面状形式呈现,更具有代表性,同时多个剖面交叉存在,就能判断出污染物在地下的三维分布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种测孔布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第二种测孔布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2所示,图中标记1-4分别为:污染区域1、未污染区域2、检测孔3、测线4。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在待测污染区域1 (圈内)以区域中心为原点布设放射状的形式的多个检测孔3组成的若干测线4。测线4上的各检测孔3之间尽量保持连续对齐,并保证测线4的至少一端,即至少一个检测孔4布置在未污染区域2 (圈外),以便将测试结果中污染区域1的电阻率异常值与未污染区2的正常电阻率背景值作对比,从而确定污染区域1的实际精确范围。相邻的两个检测孔3中设置有跨孔电阻率CT检测电极串,检测电极串由若干检测电极和电缆线构成,电缆线将若干检测电极串联形成一体。通过检测电极串采集相邻两个检测孔3的孔间电阻率数据。当一组数据采集完毕后,以同样的方式对剩下的测孔进行孔间电阻率数据采集。各检测孔3的孔深需大于最大计划探测深度(预估污染区域1内污染物的深度)5m左右。由于分别位于两检测孔3中的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以一定的角度进行电流的发射和接收,检测孔3间就会形成相互斜交的电流射线对,因此在最后反演得到的孔间电阻率剖面中的上部和下部一定距离内均会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探测盲区,即假数据,为使检测得到的数据剖面包含最大探测深度内的所有有效信息,则检测孔3的深度需大于最大计划探测深度一定距离,一般为5m左右。检测孔3的孔间距需小于检测孔3深度的1/2,且不大于8m,若检测孔3的孔间距若太大,那么位于检测孔3之中的发射电极发出的电信号传播距离太远,接收电极将无法收到有效信号,影响最后的探测结果。将跨孔电阻率CT检测电极串分别置于相邻的两个检测孔3中,检测电极串底端配重以确保电缆竖直且自然伸展,检测电极串中的电极距根据检测孔深度选择0.2m、0.5m或1.0m,在电极串中电极个数一定的情况下,电极距的大小与检测深度成正比,探测的深度越大,则电极距就越大。为保证能采集到污染区域1浅层部分的电阻率信息,需确保最靠近地表的那个有效电极处于与地表齐平的位置。同时在检测孔3的附近打入两根木粧,将已布置妥当的检测电极串的一端固定于木粧上,确保检测过程中检测电缆不发生位移,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实施采集操作前,为保证发射和接收电极能较好的对电信号进行发射和接收,及良好的检测效果、增加地层的导电性,需向检测孔3中注水直至水位与地面齐平,若水位不能保持稳定,则需调节注水速率以维持水位。实施例二: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检测孔3以纵横交错的栅格状布置在污染区域1之中,这样一来,也可将各将所有测线4中的连续电阻率剖面总和起来进行交叉组合分析,即可获得污染物在污染区域1地下三维空间的分布情况,并判断污染物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上述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采集得到的电阻率数据经过相应软件处理后,将每条测线4上连续布置的检测孔3的孔间电阻率数据相互拼接起来形成一个连续的电阻率剖面。在此剖面上进行解释分析,不同污染物类型在最后反演得到的孔间电阻率剖面中表现特征不同,一般情况下,和未污染区2的电阻率正常背景值比较,重金属等有无机污染物将呈现相对低阻反映、化肥农药及石油烃等有机污染物将呈现相对高阻反映,判定时,还需根据电阻率剖面中污染物的电阻率异常值大小及分布形态进行综合分析,推断污染物类型及分布情况。最后将所有测线4中的连续电阻率剖面总和起来进行交叉组合分析,即可获得污染物在污染区域1地下三维空间的分布情况,并判断污染物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在电阻率剖面中抽取任意水平位置深度方向的电阻率竖直形成该位置的一维电阻率曲线,可判断污染区域1该剖面处深度方向上的污染物分布。【主权项】1.一种基于跨孔电阻率CT法的污染土检测孔布置结构,用于检测污染区域内的污染物分布情况,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孔布置结构包括若干由若干检测孔组成的测线,所述测线的至少一端,即至少一个所述检测孔布置在所述污染区域周围的未污染区域内;所述检测孔内布置有检测电极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跨孔电阻率CT法的污染土检测孔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极串包括若干检测电极和电缆线,若干所述检测电极沿所述电缆线的延伸方向呈等间距间隔固定设置在所述电缆线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跨孔电阻率CT法的污染土检测孔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极之间的间距为0.2-1.0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跨孔电阻率CT法的污染土检测孔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孔呈放射状或纵横交错的栅格状布置在所述污染区域内。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基于跨孔电阻率CT法的污染土检测孔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孔之间的孔间距小于其深度的1/2。【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岩土工程检测与测试领域,具体涉及基于跨孔电阻率CT法的污染土检测孔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孔布置结构包括若干由若干检测孔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跨孔电阻率CT法的污染土检测孔布置结构,用于检测污染区域内的污染物分布情况,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孔布置结构包括若干由若干检测孔组成的测线,所述测线的至少一端,即至少一个所述检测孔布置在所述污染区域周围的未污染区域内;所述检测孔内布置有检测电极串。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绕朱黎明马文亮殷习容贾兆磊吴锋沈婷婷叶萌何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